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空探索有益人體健康

太空探索有益人體健康

——環球雜誌刊文《太空合作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聚焦健康中國航天(第一健康報道北京 編輯部)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建設航天強國已經「繪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在過去的5年中,中國航天事業秉承「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精神等光榮傳統,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取得豐碩成果。

與此同時,中國對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一直持開放態度,先後與歐洲航天局、俄羅斯、巴西、法國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建立了航天合作機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大綱。對耗資巨大、周期漫長的各種空間活動而言,充分的國際合作,將有效降低其難度和門檻,最大程度地提升效率和效益。

不止一位航天員說過,在太空俯瞰人類美麗的地球家園,是完全看不到國界的。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每一顆導航、遙感和通信衛星,理論上都能夠為其所飛經的國家提供服務。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命與太空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乘坐的「東方一號」宇宙飛船成功發射,在環繞地球飛行一圈後安全返回。加加林的成功讓人類的腳步第一次進入了太空,也標誌著人類的生命活動不再局限於地球。

如今,太空探索已實現了月球往返,開始向登陸火星以及更遠的星際旅行邁進,以健康和醫療研究為主的太空生命科學也隨之取得長足進步,不少成果已被廣泛應用到人類的健康醫療領域,而且這種技術的轉化速度正在加快。

在未來,太空健康和醫療研究有望成為推動生命科學發展、改善人類身體狀況、延長生命周期的原動力之一。同時,隨著其技術和市場價值不斷凸顯,該領域可能成為各國太空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關乎你我

「人類走向太空過程當中耗費了不可估量的資源,也集中了世界最為尖端的科技力量。」在2018年1月于海南舉辦的「2018太空技術和平利用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煉說,「如此承載著人類智慧的太空技術,應該更好地應用到全球健康事業和其他造福於人類的行業。」

事實上,自從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上天以來,與太空探索相關的健康和醫療就成為了人類健康醫療水平進步的重要推手,如醫用CT機、人造心臟等。有數據顯示,過去幾年,人類新的醫療檢測影像技術,包括心電圖、遠程醫療等有50%左右受到太空技術影響。未來,隨著生物技術和太空探索的內容更加豐富,太空健康和醫療對人類健康醫療水平的進步會愈發重要。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表示,「為提高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提高全生命周期水平,加快發展新型健康產業,中國已規划了三方面任務,其中,太空技術將是(該領域)前沿技術的重要來源之一。」

俄羅斯生物醫學院院長阿列克奧爾洛夫認為,太空醫療技術不僅僅是應用於太空任務和太空旅行,它還可以廣泛應用於其他健康領域,過去幾十年,美國、俄羅斯和世界很多國家在這個方面的發展都「有目共睹」。

「在中國的航天醫學計劃當中,我們提出了一個『女媧計劃』,女媧是中國非常美麗的神話故事(人物),她拯救人類於災難疾病之中,我們希望藉助美好的寓意推進航天醫學向大眾健康轉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說。

美國航天局前不久公布的初步研究成果顯示,在太空執行任務期間,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凱利的染色體端粒與他在地面的同卵雙胞胎兄弟馬克·凱利相比變得更長,但是在斯科特返回地面後,端粒長度很快恢復到太空飛行前水平。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結構,被認為與人類壽命有關。雖然要進一步弄清楚太空飛行對人類染色體端粒的影響,科研人員還需做更多研究,但這一發現表明太空中或許潛藏著某種能夠改變人類壽命的因子,未來藉助生物和太空技術,人類有可能實現延長生命周期的夢想。

拓展人類生存空間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曾說,「由於太空沒有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航天員進入太空前必須進行超乎常人耐受力的高強度訓練。比如超重訓練中,航天員要在時速100公里的離心機中飛速旋轉,相當於體重8倍的負荷壓在身上,人臉會被拉變形,眼淚不由自主往外流,眼前發灰、發黑,甚至意識喪失,危及生命。」他表示,在「神五」發射升空時,「我感覺五臟六腑都要碎了……」

楊利偉的講述令人心疼和震撼,不過,航天員在太空探索中的痛苦經歷也倒逼著航天科學家們不斷推動太空健康和醫療技術的進步,這既改善了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又加深了人類對自身生命和未來生存空間的理解。

阿列克奧爾洛夫表示,過去幾年的研究讓他的團隊對於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風險更加了解,如星際任務中的輻射問題,發展了一些新的知識體系,這讓他的團隊未來能夠更好地為一些更長的飛行任務提供支持,讓未來的星際旅行更加成功和安全。

阿列克奧爾洛夫說,他們已採取了多種辦法,包括一些人工重力的模擬實驗,來培訓航天員,幫助他們去預防由於太空環境引發的疾病或者各種身體紊亂。「尤其在執行星際間旅行任務時,航天員將面臨各種身體方面的挑戰,我們必須發展一些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我們需要一個很好的為星際間旅行服務的醫藥支持系統,因為有的時候航天員可能很難去跟地面的人做非常多的溝通,或者說溝通會受到很多限制。」

鄧玉林認為,空間生命科學和太空醫學已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它將給人類帶來三方面的利好:一是可利用空間特殊環境發展一些新的生物技術;二是可了解空間環境對於生命活動規律的影響,繼而發現生命科學的新知識和新現象;三是可以開展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研究,為人類發展與未來提供一些基礎性的成果。

「最大公約數」

「合則強,孤則弱。」風險極高的太空健康和醫療探索更是如此。

美國宇航員、得州醫療中心董事伯納德·哈里斯在「2018太空技術和平利用國際研討會」上說,「中國空間站的參與,使我們能夠通過更多平台推廣更多技術,包括醫療技術,對此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們是一個大家庭……現在也開啟了火星之旅,將去到更遠方的太空,征途中我們需要共同的合作,因為其成果將惠及全人類。」

「星際航行的挑戰巨大,我們必須有一個包容性的旅程或方案,使大家可以通力合作向前邁進……我們需要同各個領域的專家合作,跨學科合作。」美國宇航員梅·傑米森說,各國需要以開放性的思維看待太空發展,綜合考慮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

阿列克奧爾洛夫也表示,俄羅斯生物醫學院下屬的很多診所正積極將太空醫學技術應用於普通人的健康維護和醫療救治,「我們非常需要一些新的研究、新的投入,我們急需國際合作才能夠促進這個領域的合作和研究。」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各國政府加強太空領域合作,隨著私營企業實力壯大,太空科技、太空健康和醫療的巨大商業價值不斷顯現,如何讓市場和企業更好地融入其中,也成為各國發展太空科技及太空健康醫療產業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有美國媒體報道,根據投資機構「空間天使」(Space Angels)的報告,2017年全球有超過20億美元的私人資本投資於航天工業公司。另據美國美林銀行預測,未來30年,太空產業價值將至少達到2.7萬億美元(目前的規模約為3500億美元),增長近7倍。

中實集團董事局主席王天怡說,金融對各國太空產業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業界人士已就如何讓金融更好地支持太空產業發展進行了多次探討。

國際能源專家武建東教授認為,世界太空產業將進入一個2.0的商業跑道,在這條跑道上,「太空健康技術將是國際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將是國際太空領域合作最重要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太空健康合作將有最高的商業紅利。」

(據《環球》雜誌)

(責編 郝健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健康報道 的精彩文章:

聲樂教育者回芃老師說 唱歌保健康

TAG:第一健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