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度夏氏之賑災與興學簡述

天度夏氏之賑災與興學簡述

天度夏氏之賑災與興學簡述

文/王立仁

夏氏者,乃豆會夏家村夏姓之女,天度街王鳳崗之妻也。氏性行淑賢,慈惠喜舍,素聞鄉里。內助其夫,操持家務,以勤儉互勉;外應百機,以利人為懷。由是家道漸裕,時人慕之,謂曰賢能!

氏生於清道光末年(公元1850),卒於民國十七年(1928)。歷經舊中國多災多難之時,內憂外患,國無寧日,災荒蔓延,民不聊生。氏喪夫後,操持家業,兼理商務。氏知人善任,經營有方,生意日益興隆。

氏雖不識字,但樂聞國政,善辯是非,愛憎分明。凡事尚能當機立斷,故喬山一帶婦孺野老常樂談其事。

夏氏「賑災」、「興學」之善舉,名冠桑梓鄉閭,世代傳頌。現茲僅以我之所知簡述於後:

〔一〕 捐糧賑災

清光緒三年及二十七年,西北、華北災情迭起,晉、冀、察、綏及隴、魯、豫等省年饉甚為嚴重。清王朝在未遭災之省,設立賑災機構,督辦賑濟事宜。陝西巡撫下達扶風縣捐糧指令,限期完成。為確保糧款上繳,縣府除在各鄉鎮所屬保甲徵收外,並傳請全縣富戶來縣聚會,倡議募捐,以彌補不足。北鄉之權文治、三義和、夏氏等名門富戶,亦被傳請到縣衙。縣令素聞夏氏樂善好施,利人濟物,遂設館於縣城內肖寡婦家,派府吏另行接待。夏氏謂府吏曰:「妾乃婦人,不便與會,同意捐糧事,請轉稟縣令,待會畢,妾即自簽捐數。」越三日,令召夏氏進衙自簽捐數,夏氏乘車赴約,態度從容,舉止大方,請求宣讀捐糧清單。捐糧最多者五十石,最少者二十石,僅縣北富戶權文治、三義和等幾戶而已。夏氏曰:「多捐一斗糧,多救活一個人,此乃好事,妾願竭其全力,捐糧百石。」令知夏氏並非巨富,慷慨捐獻,至為感動。當場表贊之!夏氏問曰:「此糧妾願自送,請告限期地址。」縣令答曰:「時尚未定,請候通知。」夏氏辭歸,縣令偕府吏與紳老等眾,親送至縣衙大門外。

時與會諸戶皆告歸,自思縣令必分別相送,不料縣令聲色俱厲,斥責諸富戶,當學夏氏,慨解義囊,再增捐數,眾皆默然。縣令復命,各戶增報,找保開釋,限期悉數交納,無保者暫留!

後陝西巡撫,將夏氏善舉上報朝廷獲准,欽賜褒揚匾一面,上書「樂善好施」,並追贈故夫王鳳崗為「例授登仕郎」,以彰夏氏之賢雲!

〔二〕捐資興學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8)至二十三年(1898)為康、梁變法之時,光緒皇帝旨令全國廢除科舉,創辦學堂,為維新培養人才。扶風縣亦廢除書院,興辦新學。夏氏聞訊,積極響應,捐資興學。遂將其天度東街毗鄰兩院內廳房門房改建為書房、宿舍,添置桌凳等教學設施,種植樹木花草,改名學堂。申請扶鳳縣令批准,在天度開辦新學,並交由政府接管。

事聞於上,統轄陝西省學務二品頂戴提學使張煥堂,奉欽命題贈夏氏「慈惠堪風」牌匾一面。

夏氏之軼事甚多,可考者僅記此二事。宣統元年,夏氏健在,地方鄉紳與其族長商議為夏氏樹立路碑,謹此申請縣州府呈省轉奏朝廷旌表。未幾,蒙朝廷恩准表下!

附錄:《夏氏慈惠路碑全文》

欽命二品頂戴陝西提學使司提學使統轄全省學務加五級記錄十次余奉敕授文林郎特授西安府儒學正堂葭州張煥堂提

邑庠儒學廩膳生員姻姪楊  峻頓首拜書

郡庠儒學生員侍生王樹滋頓首拜撰

旌表奉祀生王鳳崗之妻夏氏慈惠路碑

世界漸趨文明 雖婦人也 而亦有丈夫之舉焉

孺人者 鳴岐公之元配也 內助之賢 無庸贅矣

迨公即世而孺人之懿行有卓卓可稱者 天災流行 賑貸貧乏 朝廷變法 捐產助學 此誠慈惠之事也 丈夫之舉也

孺人若是 亦可以風天下矣 宜乎 樂善好施

獎自賑捐 慈惠堪風 給自學使也 因勒石以志不朽雲

宣統元年歲次已酉蕤賓月上浣穀旦

〔發稿人附言〕

王忠蒙:此文系吾伯父王公諱立仁,於1988年(高齡86歲)所撰,曾載於縣政協文史資料第三期。

夏氏慈惠路碑原立於天度東街,「文革」中被推倒,所幸完好無損。公元2001年在有關人士的建議下,天度村委會將此碑重立於原天度小學校內。此文附圖為近日拍照組稿發表!

夏氏遺風宛在,先賢精神不滅!彰顯弘揚,永垂千秋!

點這裡發布扶風生活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扶風百姓網 的精彩文章:

還是那口老味道

TAG:扶風百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