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素質比勤奮更重要?——從樹人學校說到俞敏洪、周有光、梁漱溟

什麼素質比勤奮更重要?——從樹人學校說到俞敏洪、周有光、梁漱溟

一、什麼樣的學生令老師頭疼?

我們教育孩子時,「勤奮」是常用的詞語。老師和家長往往還會舉出很多因勤奮而改變命運的例子。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該提倡,應該讓孩子知道的。

不過,我認為,如果能更好地引導和加強孩子的「持續性」素質,那將是比「勤奮」還要重要的事情。

因為,如果一個人能大半輩子,一直「持續性」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那就遠比短時間或幾年時間的「勤奮」更重要。就如駱駝雖然走得慢,但它能夠持續性地不斷地走,反而比奮蹄疾跑的馬,走的路更多、更遠。

前幾天與樹人學校的一位老師聊天,她說了學校招生的一個情況,很是耐人琢磨。

樹人學校是河南尉氏的一個民辦小學,因為教學質量好,很多家長都願意把孩子送到這個學校。但學校一直堅持小班制,招生數量有限,便自然地出現學校篩選學生的情況。

那麼,他們會怎麼選呢?

其中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觀察報名學生是否能較為持續地做一件事情,不管是哪方面的。

有一定的持續性,就說明他是有愛好的;

只要有愛好,學校就可以因材施教,想辦法向好的方向培養。

最怕的就是什麼都不喜歡,什麼事都不能持續,這樣的學生是令學校和老師頭疼的。

這件事讓我感到「持續性」的重要。再進一步聯想到俞敏洪、周有光、梁漱溟等人的經歷,讓我得出新的認識:

「持續性」其實是素質教育中更應該注重的,這個素質比「勤奮」更重要。

「持續性」是一種狀態,而且往往成為一個很自然的習慣。擁有「持續性」素質的人,他往往不會覺得自己「勤奮」,而他的習慣和狀態,則早已超過一般的「勤奮」了。

二、俞敏洪的「持續性」素質

新東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敏洪,小時候很愚笨,但勤奮學習,三次高考終於考上了大學。這說明勤奮是何等重要。但我從他以下的敘述中看到「持續性」的重要性。

他敘述了自己高考的經歷及感悟:

當時我們村有個人跟我一樣考了兩年,我跟他說一起考第三年吧,但他的母親說別考了,找個女人結婚算了。我跟我媽說讓我再考一年,結果第三年我真的考上了。因此我得出兩個結論:第一,人必須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第二,不能停下來,你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民謠持之以恆。

「不一定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這就是他對「持續性」的強調。

「持續性」素質一直延續到現在,是他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寶。

他還進一步闡述:

我從參加高考那天開始到今天,沒有一天懶惰過,現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16個小時。龜兔賽跑的故事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所體現。跑得快的人往往會停下來,而跑得慢的人不能因為慢就不跑。只要跑,早晚會到達你所嚮往的終點。

有一次,一個朋友問我馬和駱駝誰能一輩子走得更遠。我覺得一定是馬,他說我的答案是錯誤的,駱駝走的路要比馬多。原因是,馬跑一會兒就會停下來,而堅持目標,一路遠行正是駱駝的特點,駱駝一旦開始走,如果不讓它停,它是不會停的。

一個聰明的人一輩子所創造的成就不一定比一個笨的人所創造的多,因為笨的人每天都在創造,而聰明的人可能創造一段時間會停下來。……

人生,是一段曼妙的旅程。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這些文字當中,我最看重的就是其中所體現的「持久性」狀態。

也許,俞敏洪現在教育學生時還會用勤奮二字。比如,他在三聯出版的新書《行走的人生》中,在透露他的作息時間時寫道:「我的勤奮一般人跟不上。我平均每天工作16—18個小時,如果沒有應酬,平均每日三頓飯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半個小時。」

但是如果我們細細體味,會感到這裡面「勤奮」固然重要,而從高考到現在的「持續性」可能更難得,更重要。

「持久性」中包含「勤奮」。俞敏洪的「勤奮」是一種「常態」,不是勉強的,是與平常家長教育孩子的「勤奮」不同的。

一輩子保持的「持久性常態」與為了考試而「勤奮學習」顯然也是不同的。

這種不同,可能正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有大的成就的關鍵要素!

三、周有光:「沒有奇蹟,只有常態」

在周有光先生106、107歲的時候,我曾經很多次採訪他,並與他合作完成了《百歲憶往》。在採訪和寫作的過程中,我一直琢磨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得出的結論仍是:終身學習的持久性狀態最為重要。

周有光因為主持制定漢語拼音,所以被很多人冠以「漢語拼音之父」的稱號。但他上大學時的專業是經濟學,業餘愛好才是語言文字。因為對這一愛好的持續性,所以他把統計學方面的方法也用在研究語言文字上,得出了很好的成果,這樣才受到語言學界的關注,才會有主持制定漢語拼音的工作機會,最終做出惠及無數人的貢獻。

周有光有個名句:「沒有奇蹟,只有常態。」他從事語言文字工作後,便鑽進去了,乃至不知寒暑,不知老之將至。85歲的時候還在每天工作。等單位人事處送給他一個離休證時,他才知道前幾年就應該離開了。單位的人說:「我們不好意思送給你,送給你不就等於要把你趕走嘛。」

退休後,周有光就不做專門問題的研究了。可是他仍然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從語言文字學延伸到人類文化,一百歲以後還得出很多重要的成果。

在我採訪他的時候,發現這位百歲老人每天的作息很規律。他每天都要讀書看報,看報時非常迅速,邊看邊把他認為重要的關鍵詞、關鍵句子劃條線,一疊報紙幾分鐘就看完了,自己需要的信息也瞭然於胸。他閱讀《參考消息》,也閱讀《亞洲周刊》之類從香港帶來的雜誌,還認真閱讀並研究託人從美國帶回來的英文版《世界年鑒》。

他的世界小的很,每天基本上就在不到9平米的書屋。他的世界又大的很,思想所及,遍及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還提出 「雙文化」等非常重要的觀點。

而我在想,為什麼人家就能做出那麼多的貢獻呢?

一比較就很清楚了:人家每天都是這麼有效地學習和研究,一百多歲了,每天依然如此,真正形成了生活常態。而我們呢,有多少時間都被浪費了。我們大多數人也是有上進心的,也想勤奮,但我們的勤奮往往是短暫的,沒有形成常態。

有沒有「持續性」素質,正是造成人與人差異的關鍵要素。

(筆者與周有光先生)

四、梁漱溟:每天都要有意義

在寫《低學歷的五大師》時,我曾一再闡述梁漱溟一生不懈追求的狀態,但當時並未拎出「持續性」素質這一關鍵要素。

如今返觀,其實梁漱溟正是具備「持續性」素質的典型人物。

他一輩子都圍繞著「人心與人生」,一輩子都關心中國問題的解決,一輩子都非常認真地遵從自己內心的需要,非常自覺地學習和行動,有一個持續性的向上心。

有一個事情很能體現這種素質的可貴。

1966 年,梁漱溟在被紅衛兵抄家甚至被罰跪的情況下寫信給毛澤東,稱:「此番抄家,一切文稿(已完成的,未完成的)全被收去(似有被毀的)。假如在或斗或批之後,不發還此書稿,即不可能續寫,無異乎宣告我的死刑。蓋人生一日,必工作一日;工作必是從其向上心認為最有意義的工作。人的生命是與其向上心不可分離的;失去意義的生活,雖生猶死,生不如死。」(《梁漱溟書信集》)

在當時那樣艱難的環境下,梁漱溟泰然處之,不願意浪費任何一天的時間。8 月24 日被抄家,9 月6 日即操筆為文,寫出《儒佛異同論》。

在梁漱溟的書信中,有一句話最能體現其「持續性」素質。有心的讀者不妨牢牢記住,一定對自己、對教育孩子大有益處。那就是:

?

蓋人生一日,必工作一日;工作必是從其向上心認為最有意義的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史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要為博士學位而浪費寶貴的時光呢?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總集劇本?文化部分

TAG:經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