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裝劇中為何皇后、太后等皇家女性自稱「哀家」,真相讓人意外!

古裝劇中為何皇后、太后等皇家女性自稱「哀家」,真相讓人意外!

隨著宮廷歷史劇的熱播,一些劇中的人物稱謂被廣大觀眾模仿和運用,如「臣妾」、「哀家」、「朕」等,尤其在網路交際語言中極為活潑。「臣妾做不到」的表情包風行一時,小學生在作文中自稱「哀家」,可見影視作品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之深。但是,劇中的稱謂詞使用正確嗎?人們的使用又規範嗎?

有些稱謂只是後代戲曲小說中運用,並不存在於古代人際交往中,例如「哀家」。哀家是戲文中出現的稱呼,史書后妃列傳中沒有這樣的稱呼,同樣本宮,臣妾也沒有。「哀家」的含義是自稱可憐之人,無夫之哀,是舊時戲曲中死去丈夫的皇后或皇太后的自稱,並不是歷史人物所用的稱謂。

《說文》:「哀,閔也。」哀有悲痛、悼念之義。「家」做詞尾,表示一類人。哀家指自己屬於哀痛之人,語用色彩莊重,不具有普適性。但現時有很多人使用「哀家」自稱,甚至年齡甚小的小學生也自稱為哀家,殊不知其中錯誤非常明顯,讓人哭笑不得。

漢初,皇太后尊稱為陛下,有些臨朝聽政的皇太后甚至自稱為「朕」,比如呂后在詔書中就曾經自稱為朕。而有些則比較含蓄,王政君多次在詔書中只是自稱為「予」。從三國時期開始,皇太后,皇后,諸王可可稱為殿下。一直到宋朝,娘娘才開始作為一種宮廷稱為出現在皇宮,但只是口頭稱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