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距離」產生了審美?

「距離」產生了審美?

常常到各種旅遊區去,比如到新疆的喀納斯湖,一次微雨過後,天上出現了一抹彩虹,來自城市的人們都感到非常興奮,而景區裡面的人們卻並不為之感動。

「距離」產生了審美?

轉念一想,在大都市裡面,竟然許多年沒有看到彩虹了,反過來,對於鄉村的人們來說,都市的霓虹燈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距離」產生了審美?

為何景區的常駐民對周遭的景緻無動於衷?

在某種意義上,恰恰是因為沒有拉開「審美距離」。

或者說,這身邊的景色,對於他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因而,相應的審美感覺也就鈍化了。

這就需要一種「陌生化」的效果。

「陌生化」,使得人們可以以一種新鮮的眼光來看待習以為常的東西。

不信你可以試試看,如果你以「畫家式」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事物,就像許多電影鏡頭裡面的生活景深一樣,那麼,所見的就非常不同,甚至見所未見。

「距離」產生了審美?

任何一位初到國外的人,都會感到「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的效果,似乎一切都是新鮮的,這是因為,它與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拉開了距離,你被投入到全新的境域當中。

但是,完全的「陌生化」也是不足取的,因為全面的陌生,反倒容易產生不安全之類的感受,使你無法對之有所把握。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最熟悉的陌生人》。

處於「審美距離」當中的審美對象,既不是完全陌生的,也不是完全熟悉的,而是熟悉當中有點陌生,陌生裡面又有點熟悉。

如果我們將「審美距離」當中的兩端拆開,那麼可以說,這種距離對於人與審美對象都是有價值的。

如果審美對象過遠,那麼,對象就會被看不清 ;如果太近,就會由於過於真實而被對象所介入。

如果人們離對象過遠,那麼,就會看不清對象 ;如果太近,就會因為看得過清而失去了距離。

遠在古希臘時代的人們,就曾說過,過大的事物或者過小的事物,都無法被審美地把握,這也說的是「審美距離」的調焦的問題。

這種「審美距離」,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說,就是「不即不離」。

宋人陳簡齋的「海棠詩」有雲——「隔簾花葉有輝光」。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畫與葉的「輝光」 呢?當然就是由「簾」「隔」出來的, 似花還似非花、似葉還似非葉的審 美境界了。

置疑到最後,許多美學家認為並不存在「審美」與「非審美」狀態的隔絕, 所謂產生了「距離感」的心理,不過是注意力集中的一種特殊狀態罷了。

那麼,「距離」與「沒距離」,孰對孰錯?

還是得由大家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確定。

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問,免費領取萬本好書

「距離」產生了審美?

書名:生活中的美學

作者:劉悅笛,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3.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手把手教你避開網店裝修六大誤區
MySQL 操作入門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