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紐約 | 美式中餐不倫不類?你可能只是不了解,那個賦予它滋味的廚師。

紐約 | 美式中餐不倫不類?你可能只是不了解,那個賦予它滋味的廚師。




刈(yi)包,也許是英美近十年來最火的中式小吃了。




它本來源自台灣夜市,相當於用白饅頭包著滷肉的中式漢堡;但經過歐美人的「二次創作」,除了五花肉,牛舌、海鮮、三文魚紛紛亂入……你也不知道為什麼,老外就愛這一口。




在刈包開始風靡紐約時,台灣著名的作家莊祖宜這麼形容:

「一份刈包兩個賣九塊美金,一天可以賣五百個,全城時髦男女一聽到五花肉就滿臉迷醉。」




不管炸雞還是培根,只要夾進白饅頭裡就是網紅。無論倫敦CBD還是華爾街,西裝革履的金融精英為了嘗到刈包,冒雨排隊半小時也在所不惜。




這得感謝一個名叫張大衛(Dave Chang)的美籍韓裔主廚。




大概在2005年左右,這位22歲的廚師靈機一動,把自己在中國遊歷時吃到的叉燒包(也有可能是荷葉餅)和唐人街常見的北京烤鴨、加上傳統台式滷肉來了個大膽的混搭。只花了11小時,就用一隻「不正宗」的刈包刷新了紐約客的品味上限。




新品發布不久,這家只有27個座位的小店一度被遠道而來的食客擠爆。

張大衛,一躍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新晉明星廚神。




成名之後的張大衛,想方設法利用自己的名氣,在美國這個白人至上的社會,為弱勢種族的美食和文化發聲。




他出雜誌、拍紀錄片,藉助重口味的視覺創意、尖銳另類的話題,無情地批判美國人居高臨下的精英意識,讓那些有人情味的美食,獲得世人的了解與尊重。




相比起歐美明星廚師的高調,泱泱美食大國的中餐大廚們始終隱姓埋名。我們的電視上,多久沒有出現過本土明星廚師了?除了《十二道鋒味》里的謝霆鋒,你還能想起誰?他們告訴過你什麼發人深省的道理嗎?


也許還是有的——香港電視廚師甄文達。拜託,那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堪稱老一輩明星廚師的董振祥,也就是北京大董烤鴨的主理人,在馬爹利系列美食紀錄片《識廚解味》中說:

「在父親那個年代,廚師就是給人做菜的。廚師這一行,在那個年代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





不光是那個年代,就算現在,廚師依然受不到應有的重視。

一方面,廚師作為一種「又累又不賺錢」的工作,長期埋首於火光衝天的炒鍋前,罵罵咧咧、滿身油膩的傳統形象始終揮之不去;另一方面,很多中國廚師沒有意識到,食物,也是傳達觀點與思想的武器。




大董父親就是廚師,年幼的大董童年娛樂之一就是跟著父親翻菜譜、聽菜名。「做廚子吧,餓不死你。」於是,「上山下鄉」之後,大董順理成章當上了廚師。




大董從砸煤塊開始干,慢慢做到了醬貨(為食物上醬料)。在這段經歷中,大董最期待就是「勺拌兒」——做菜時,炒菜師傅和配菜師傅特地多做點兒,留給夥計們分享。吃「勺拌兒」就是偷師的捷徑,讓大董洞察到了烹飪技術的奧妙。




然而,對中式廚藝的深刻研究讓他十分清楚中式料理的軟肋:鹽「少許」,烹飪時間「適度」……相比起西餐的精準,中餐的主觀,不能說說一種優點。




他很清楚,中國人對自己美食的自豪感,並沒有得到世界應有的認可。正如

梁文道曾經指出的那樣,

「中國菜在外國,始終不脫價廉物美的老印象。」




如何推動中餐國際化?這份強烈的使命感推動大董,從中國菜「博大精深」的自我陶醉中掙脫出來,把好的東西,放在國際舞台上競爭。




2009年,Joel Robuchon——著名法國米其林星廚,曾經跟大董有過一次正面交鋒。


「你去過北京嗎?」大董問。


Joel Robuchon不屑地回答:「北京很好嗎?我沒去過那裡」。


Joel Robuchon,全世界擁有最多米其林星星的法國主廚。在日劇《東京女子圖鑑》里,女人們都以30歲之前吃上他家的法餐為榮。




此後的10多年,大董化屈辱感為動力,多次帶徒弟遠赴歐洲各國、品嘗頂級餐廳,甚至把歐洲廚師的通用語言都學回來。




2015年,大董用他向肯德基、麥當勞取回來的經,研發了「大董鴨」烤鴨漢堡。「為了『大董鴨』,我一整年都在吃漢堡,還飛去美國吃漢堡。」大董透露。




2017年,大董在紐約開設了第一家分店,首次嘗試進軍海外。




在位於曼哈頓的大董分店裡,菜式除保留了招牌菜「酥不膩」北京烤鴨、加入了國民美食老乾媽之外,還能看到魚子醬、甜菜根、鵝肝等西方食材的融合。




其中,大董「意境菜」的引入也成功地掀起一陣熱議:東方色彩濃郁的擺盤美學,以詩詞代替菜名的命名方式,把一道菜化作了一幅寫意水墨畫。這是對歐美fine dining的呼應,更是展現了中國菜的新高度。




大董對中餐國際化的強烈使命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眼中,廚藝就是一種藝術,廚師就是藝術家,沒有持之以恆的審美積累,你永遠充其量就是個做菜的。





他出了名的熱愛行走、痴迷攝影。相機之於他,就是一個創作工具。他把杭州的桂花、內蒙古的口蘑、萬物四季的更迭留在了餐盤之上,

他用超越種族、語言與地域的普世之美,升華出新派中國菜的國際化表達。




他還是個專欄作家、美食博主,十幾年來筆耕不輟,文字修養深厚、見解獨到,被稱作「文采最好的廚師當中最會烤鴨的那位」。

這與馬爹利「入味生活」的理念如出一轍:烹飪美食,就是在料理生活。




大董的使命正在悄然實現。在馬爹利誠意推出的美食紀錄片《識廚解味》當中,

越來越多的中國廚師,開始展示自己,為中國菜注入靈魂,被世界所聚焦。




他們有的像大董這般交遊廣闊,有的像閩菜師傅吳嶸那樣敢於打破傳統、勇敢創新;有的如粵菜師傅曹嗣全那樣,下廚拳擊兩不誤;有的又彷彿川菜師傅付海勇那樣,一條路走到底,把傳統川菜傳承下去。




你也可點擊

預告片

,一睹為快。





從4月初起,《識廚解味》系列短片於

【閱讀原文】

鏈接中的優酷「識廚解味」平台全面上線。如果你身邊也有寫滿了故事的廚師,歡迎你於這一平台踴躍分享。除了有機會贏取馬爹利送出的入味好禮外,還能讓他們的真性情,被愛好美食的人們讀懂。




讓我們一起,向創作出美味的人們致以問候。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重慶 | 除了榨菜,涪陵還有什麼?


 上海 | 曾經血淋淋的屠宰場,

變成時尚聖地。


大阪 | 有紋身就是古惑仔?這樣粗暴的邏輯仍在盛行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包頭 | 全國拆拆拆,老房子怎麼死裡逃生?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