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東禪修中心:釋迦牟尼佛的修心與解脫

山東禪修中心:釋迦牟尼佛的修心與解脫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解脫問題是它理論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是整個理論的出發點與歸宿。離開了解脫論,佛教也就不成其為佛教。佛教解脫論的顯著特點之一,在於特彆強調一種無上智慧(菩提)的獲得,以追求一種大徹大悟的理想境界。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證得了無上智慧,徹悟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諦,從而獲得了根本解脫的。因此,他又被尊稱為「佛陀」,省稱「佛」,意即「覺」或「覺者」。隨著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對智慧有了種種不同的分類。例如:從內容上可分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從獲得的途徑上又可分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有的分類甚至多達兩百餘種。對菩提的解釋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以觀無相之真諦的般若為菩提,有的以「如來平等法身」即「佛性」為菩提。但是,佛教的解脫就在於證得智慧,斷除煩惱,這一點卻始終為佛教各派所堅持。特別是到了大乘佛教,更把菩提當作佛體,一切「菩薩行」最終都是為了成就這個菩提,證得了菩提即是成佛,因此,菩提有時又被稱為「果德圓通」的「無上佛道」。發願求佛道(菩提)就叫作發菩提心。

就此而言,佛教禪學所堅持的「止觀」雙修、禪智並重,似可說是概括了佛教解脫論的根本內容。中國禪宗的心性論以覺性釋心體,以般若之智作為眾生心之本性,倡導心性本覺、見性成佛,其基本精神顯然也沒有超出佛教解脫論的範圍。

由於佛教的全部理論就在於為解脫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作論證,其解脫的重點又落實在無上菩提的獲得,這實際上是實現一種主觀認識的轉變,是一種精神的解脫,而古人往往以「心」代指主觀精神,因此,心也就成為解脫的主體,佛教的解脫最終歸結到了「心」的解脫:

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

若心不解脫,人非解脫相應。……若心解脫,人解脫相應。據此,佛教自始至終都十分重視對「心」的分析,強調「心」的解脫。原始佛教就提出了「斷貪慾,則心解脫」,要求通過觀「色、受、想、行、識」五蘊而「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到了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時期,佛教的解脫論就更是圍繞著「心」而展開了。就此而言,中國禪宗的以「心」為宗,也並沒有離開佛教發展的基本軌道。

佛教對「心」的分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人的心理活動與精神現象的研究,例如小乘《俱舍論》五位七十五法中列心法一種與心所有法四十六種,《成實論》的五位八十四法列心王一種與心所有法四十九種,大乘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則列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等等。心法是指主觀精神活動的主體,心所有法是指相應於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動與精神現象。由於心法(包括心所有法)是與色法相對而言的,因此,這裡也包含著佛教的基本哲學觀點。例如瑜伽行派將色法排列於心法、心所有法之後,表明色法是依前兩類法而起的,這就反映了它的唯心論特點。

佛教對「心」的分析之另一個方面,是對心體、心性的研究,這是從解脫的角度來探討解脫的主體如何實現解脫。這在理論上又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能否解脫,二是如何解脫,這主要表現在佛教對心性的染凈,亦即善惡、迷悟等問題的討論上。這種理論在實踐上則是強調通過禪定來「修心」。

天辛大師說,世界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和辟支佛果,然不能成佛。中國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修習,可以達到佛果,擴大了成佛的範圍。佛學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現列舉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凈土宗主修《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禪宗主修《金剛經》、《心經》、《楞伽經》、《六祖壇經》 。每個人根基不一樣,喜歡的經典也不一樣。以上都是比較常讀的經典,學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學佛為本,放生為末,人間佛教還得靠人創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辛大師 的精彩文章:

天辛大師:釋迦牟尼佛和禪宗六祖慧能的不立文字
上海算命大師天辛大師:周易命理學與室內風水調理

TAG:天辛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