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芳氣籠人是茶香

芳氣籠人是茶香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提起清明,詩人們總是會以一種哀傷的筆調去描摹景物,而晏殊的這首《破陣子》迥然不同,他刻畫的是燕子呢喃、青苔初生和鄉里採桑姑娘的戲謔調笑,一掃之前杜牧的"斷魂之感"。

誠然,清明佳節是返鄉歸家、拜祭先祖的重要節日,也與中國人歷來的祖先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拜祭的同時也預示著延續與新生,人類如此,蟲鳥草木亦然。《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由此觀之,清明有"雨紛紛"的閑愁,它承載著後人對先輩的思念,在無邊絲雨中奏成一首哀曲;同樣的,清明也有萬物興的生機,"千里鶯啼綠映紅",各類草木以其張揚的色彩裝飾著這個屬於它們的季節。那飽含綠意的新茶,在這兩類之中,自然歸於後者。

新茶

春日,不同於陝北朔風黃沙的侵襲,不同於關中時冷時暖的無常,陝南以其得天獨厚的屏障——橫亘的秦嶺,造就了一派碧玉小江南的別樣圖景。也正因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才有北緯33度的新型產茶區。

商南茶——秦劍

"明前茶,兩片芽",愛喝茶的人對這一諺語必不陌生,它既是評判好茶的標準,也點出了採摘新茶的時間——清明前後,正是採茶時。

而採茶時間歷經三個節氣,清明至穀雨,穀雨到立夏,茶的種類也有幾多變化,從春茶到夏茶,從龍井到毛尖,浩大的採摘工作也非一人之力可成,這時,由採茶作為媒介,便形成了最簡單的僱傭與被僱傭關係。

勤懇麻利的婦女們是不會放棄這一賺錢的大好時機的,"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除卻這簡單的農事,也再無其他。此時,各個村落的人便會叫上同村的大小姐妹,在春寒料峭的清晨里,伴著點點疏星,一路笑語地踏上了採茶征程。

太陽尚未升起的早晨

剛下過雨,山路仍有泥濘,茶林里露水還很重,行至山頂,褲腳與鞋襪盡濕,但這並不影響採茶人的心情。提出籃子、竹簍,在籃子一側放好水和食物,萬事俱備,即刻開採。採茶也有新老手之分,手腳快的,眼尖手疾,手裡采著一片,眼裡已瞄準了第二片、第三片,巧手上下翻飛,不至一刻,茶葉就鋪滿了籃底。手腳慢的,逮著一片採下,唯恐指捏不穩撒在地下,旋即放進籃里,再看下一片。

採茶,看似輕巧實則不然,茶樹高時,尚可直起身子;茶樹矮時,只能彎腰或蹲下,來回幾番折騰,腰背已開始發酸。最大的考驗還不在此,初采時鬥志滿滿,眼疾手快,覺得采滿一籃似乎毫無壓力。采至中途,籃里怎樣都不見滿,加之身體的疲累,心裡更為煩躁焦慮,這時,可坐下稍作休息了。

中途休息時刻

休息之餘,想起幼時母親第一次帶我上山採茶,起初懷著巨大的好奇心和躍躍欲試的熱情,覺得自己能大幹一場,凱旋而歸。等到太陽正照頭頂的時候,就已經完全熬不住了,我開始發牢騷。

"好累啊,好熱啊,腰酸背疼的,不想采了"。

誰知母親卻露出狡黠的一笑,"採茶就是鍛煉你的耐心來著,看你能堅持多久。"

聞此,我猛打一個機靈,儘管知道這是再簡單不過的激將法,本就好勝的我,輕易中了母親的"圈套",沉下心繼續採摘。

思緒罷了,耳邊響起了母親的牢騷聲,"哎呀,今天風好大,不暖和,不想采了"。抬眼看到她一臉的不情願,我的玩心就來了,"喲喲,你要撂挑子不幹了啊,那可不行",我半是威脅半撒嬌,"今天下午我倆要采夠二斤,不然我就不回去了,你不幫我,那我就一個人採到半夜"。我仰頭挑眉,露出一口大白牙看著她。

面對我的無賴,她一臉無可奈何,威脅成功!彼此拉緊了西北風吹亂的衣領,又穿梭在高低不平的茶叢中。

如果說採茶考驗的是耐心和手速,那制茶的過程則是考驗技術和熬夜的本領。

白日人多,陸續有采滿前來稱量的人,茶園主人整日會在制茶房裡侯著,仔細查驗質量,卻也從未嚴厲苛責哪一位採茶人。有心急手快採摘毛躁的,也只是讓她們先行摘撿,挑出不合格的茶葉,遇有量多且實在不合格時,主人只輕言指出:"下次注意一點啊,采小點,一葉一尖的。"隨後記下斤數,等到人走遠時,悄聲將不合格的倒在遠處的田埂里,簿子上未做任何更改。

傍晚三四點鐘,爐子生起了火。制茶的第一道工序正式開始。

殺青

簡而言之,殺青就是除卻新茶中的水分,在爐子的高處倒入,低處出來的,就是歷經第一道工序的茶葉。火候,是做好茶葉的關鍵,木柴不可添多,也不可過少,火候重,茶葉太干容易破碎,火候輕,水分未盡略顯粘稠。此刻若是走進茶房,你可感受到不亞於芝蘭之室的沁香,滿屋的茶香縈繞鼻尖,如同鍾愛的姑娘在你的心頭搔癢。

做形

與殺青緊密相接的,就是做形了,低處出來的茶葉或曲或直,形狀各異。聽得茶園主人講,他最擅長的,是做扁形茶和曲形茶,無緣得見全過程,只是在沖泡成品茶葉時,觀察到有曲形與扁形之分。

烘焙

不同於麵包之類的烘焙,茶葉的烘焙仍需柴火的加持,上加重物的擠壓和旋轉,讓整個茶葉均勻受熱,半自動化的烘焙減少了人為的工作量,而行百里者半於九十,中途也要不時地查看情況,保證最後一道工序圓滿完成。

之所以說制茶考驗技術和熬夜能力,一則在於每一道工序的把握和無縫地接合,二來制茶炒茶的過程多在傍晚且持續到深夜,時長近一月的採茶季,每日如此,不可不謂是一場持久戰。

制茶完畢,茶葉自成了。言於此,想起了蘇軾的《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今人似乎少有古人的情致,自然也難以體驗這取水烹茶的樂趣。想來古人言"吃茶"、"吃酒",是見其製作過程與"吃飯"一樣,需要水煮火燒,同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故用統一的謂詞了吧。

英國人有喝下午茶的習慣,三四點鐘,一人或三五好友同行,坐在高樓上聊天亦或讀書看報。而作為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何時也能夠慢下腳步,攜親友眷屬,煮一壺清茶,聊天南海北,歡笑之餘,感受一番別樣的閑情雅緻呢?

來源:簡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一片茶葉,一個世界
簡單易懂的三泡試茶法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