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象無形 風規自遠——著名畫家趙倩作品欣賞

大象無形 風規自遠——著名畫家趙倩作品欣賞

趙倩,字玄溪,號墨孜,1973年出生於山東。

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畫研究院首屆研究生班,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班。主攻山水兼花鳥、人物。

現為中國美術協會會員,中國青年百家畫家,山東畫院特聘畫師,中國藝術研究研研究員,2006年被評為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最具收藏潛力的畫家。

二零零六年被評為中國當代畫壇60傑,二零零七年被評為中國當代畫壇七零後20傑,文化部直屬中國藝術研究會理事創作室副主任。二零一零年被評為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畫名家50強、現為中共文化和旅遊部專業畫家。

作品欣賞

淺析繪畫與哲學

文/趙倩

繪畫與哲學的關係

有人將中國藝術謂之「哲學的藝術」,這表明哲學對藝術本質和美學品格的形成起到關鍵的作用。如:老莊的哲學觀念,儒家對「道」的倫理,禪宗對於直覺妙悟的強調,又與中國藝術家的自由、抒發與讀書、修養、文思、人品、構成了直覺與認識的統一觀,正是這種道、儒、釋等哲學思想的影響,使作為「哲學的藝術」的中國畫,成為人的一種精神境界,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神秘的經驗,一種靈感的啟示,一種體驗的心境,給予藝術以深度和靈魂。

哲學在繪畫中的作用

古往今來,有成就的畫家無不借用哲學思想去感悟和體念宇宙自然萬物對繪畫的運用。直接從「生活」中感受「蒙養」,使之繪畫品格得以提升。

如:清代石濤作畫「一以貫之」「一畫開天」「一畫也,無極也,天地之道也」,是從哲學層次上內涵的最直接、最明確的說明,他晚年廣泛地吸收了中國古代哲學中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合理有用的成分,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學觀。

繪畫中的筆法、氣勢、構圖章法、意境等等無不與哲學中的 《 周易 》 有密切聯繫。作畫當以草書、隸書為之,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大氣。如對景寫生,也運用了道學中的取捨法:「無塵俗之境,而截斷之法,非至松之筆莫能入也。」

「截斷」就是一種取捨法,對景物寫生,必須有所取捨,通過取捨能使畫面景物集中、突出、概括、深刻、明豁、不要把所有的山山水水都搬到畫面上來。

在繪畫中對哲學的運用

古人有言:「天生自有一人掌一人之事」、「一知其徑,即變其權,一知其法即功於化」。借古開今,要從傳統中走出來,自創風格,必須先了解傳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真正的繪畫法則是從長期的繪畫實踐中概括出來的,不要由於矇昧無知而被客觀規律所支配。所謂「法自畫生,障自畫退」,做到「無法而法」,不要「墨守成法」。從被描繪的具象出發,從新時代的審美觀出發去補充、發現創造出新的繪畫語言。

「自一以分萬,自萬以治一化一而成氮氯,天下之能事畢矣」。我由此借古抒今,有感而言,我作山水以樹木為主,以深遠、高遠法取境,畫面章法布置繁密,在塞實的畫面中留有空白,給人以透氣感,把山、樹、雜木融為一體,使之不能分隔,達到山中有樹,樹中有石,亂中有序,層層疊疊。

正如石濤所言:「筆與墨會,不可雕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 。

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表面上看起來糊裡糊塗,雜亂無章,實則卻是進行自由創造,讓畫面大亂大整,做到「不似之似而似之」,讓畫面相異而又相同,相反而相成,相分而又相合的互補、交融狀態,這就是繪畫中的形與神的辯證法。

「畫為心跡」我以「只因身在此山中」直抒心境,達到物我兩化,天人合一的境界,來抒發我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至真至誠的情結,表達我對大自然的那種原始的、古樸的、未經雕鑿修飾的、自然真切的渴望。

在紛雜的社會經濟大潮中,去追求一種寧靜、和諧、溫馨的境界。

【徵稿計劃】

中晨藝術網依託中晨藝術小鎮,建設中國書畫社群電商、智慧畫廊集成系統、中國藝術品資料庫,為藝術行業、藝術愛好者提供專業服務及優質的產品體驗,打造專業的藝術品電商平台。

地點:中國中晨(青州)國際文化藝術小鎮畫廊城2區1樓

徵集範圍:

面向全國中青年藝術家、畫廊已及藏家徵集優秀藝術作品

請有合作意向的藝術家朋友及收藏界朋友請投稿至:

(圖片、尺寸、作者簡歷及聯繫方式)

關注中晨藝網,即時收取藝術類訊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晨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名家清賞花水兩相宜——著名畫家張棟樑作品欣賞
名家清賞落筆如雲煙——著名書法家張明智作品欣賞

TAG:中晨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