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石頭出版社美術史書籍精選

台灣石頭出版社美術史書籍精選

關於扔書 書單

扔書公號定期推介美術史學科相關的學術著作、展覽圖錄、會議論文集,並會精選部分書籍進行逐一推送。書單注重學術水準、首版發行、經典再版、海外版權引進等幾個方面。為推介藝術類書籍、推廣美術史學科,盡綿薄之力。

本期為台灣石頭出版社歷年美術史書籍資訊

石頭出版社出版以台灣及海外學者美術史研究相關書籍為主,歷年來受到大陸出版的不斷引進與再版,你所讀過的高居翰、石守謙、李鑄晉等美術史經典著作,大多來自於這裡。

除此精選書單外,之後扔書編輯部還會推出石頭出版社「百年藝術家族」系列,敬請期待!

01

《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

作者:石守謙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石守謙長期關注中國畫史的發展,《山鳴谷應》即為其聚焦於「山水畫」一門,嘗試透過畫家與觀眾互動這一角度,對「山水之史」何以產生變革的根本問題予以反思和解答。以往論者大多較注意山水畫中形式風格本身的變化發展或畫家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雖累積出相當的成果,卻也讓人逐漸意識到所謂「風格內在規律」已無法充分解釋山水畫此一藝術形式的歷史發展。有鑒於此,作者在一面回顧始於十世紀、止於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種山水畫變化的歷史之餘,更著重於在此過程中繞過傳統畫史獨尊畫家的迷思,轉而揭示畫家如何與其特定的社群觀眾建立起互動關係。本書不在於提出任何單一的山水畫史發展規律,而盼導入一個由觀眾與畫家共享共有、共同形塑的歷史舞台空間,供讀者一探其中可感的歷史脈動。

出版時間:2010年6月

大陸出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5年8月

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關於中國繪畫研究的方法與模式已有長足發展,其中以風格學的形式分析貢獻最力,在時代風格的確立與特定風格系譜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局限。作者對此作了回顧與反思,質疑以西方狹義的「再現」標準來研究中國繪畫的適當性,進而提出「畫意」作為一種觀看中國繪畫的方式。「畫意」一詞原出自中國傳統畫史,但作者試圖從藝術品與觀者互動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將作品還原至創作初始的文化情境來理解其「畫意」。

02

《書畫:管見集》

作者:王耀庭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書畫:管見集》共十八篇文章,彙集王耀庭歷年的論著精萃,主要收錄唐、五代、兩宋之書畫的研究文章。作者常年任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至處長退休。本書結合學術研究與書畫創作的角度,以閑逸古雅又不失趣味的文筆,一圖一文,從筆墨、構圖、造境與款識鈐印,逐步闡述作品的時代風格、創作意義,與仿為背景等種種問題。閱讀本書就仿若跟隨作者鑒別之眼,了解欣賞作品的法門,並思考古畫的收藏與真偽問題。

03

《鏡花水月:中國古代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的探討》

作者:顏娟英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鏡花水月:中國古代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的探討》共收錄十二篇文章,發表時間1987年到2008年。除了首篇《唐代銅鏡紋飾之內容與風格》側見唐代盛世的藝術發展外,有八篇以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為研究對象。另有二篇是針對佛教美術考古的研究方法進行檢討與省思,以及一篇拓片整理側記。90年代的佛教藝術學界以石窟研究為中心,作者運用考古學、圖像學的研究取徑,以及親身田野調查,根據佛教美術跨越時、空的特質,以宏觀視野進行議題研究。

04

《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

《陶瓷手記2:亞洲視野下的中國陶瓷文化史》

《陶瓷手記3:陶瓷史的地平與想像》

《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國到唐代》

作者:謝明良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2012年10月;2015年12月;2014年12月

《陶瓷手記》分為四大篇章:「造型篇」分析陶瓷器式在不同時代和地域的各種流變,並且探討中國陶瓷與東亞、中東、歐洲等地交流過程中所衍生的不同功能和審美趣味;「紋飾技法篇」探究陶瓷裝飾工藝、技法與文化意涵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考慮工藝與生活實用功能的連結;「台灣出土貿易陶瓷篇」從台灣近幾十年發掘出土的陶瓷遺物出發,向外連繫亞、歐廣袤幅員的沉船遺物和傳世收藏品,具體復原自大航海時代以來貿易陶瓷的歷史;「中國外銷瓷與瓷窯考古篇」除了探究十七至十八世紀中國外銷瓷的歷史、剖析其興衰緣由,並藉由考證陶瓷文獻及史料的真確性。

《陶瓷手記2》是作者全面觀照新出考古資料和學界論點、增補改正所集結而成的文集,依「造型紋飾篇」「東西交流篇」「台灣出土陶瓷篇」及「中國瓷窯雜記」四大部分探討陶瓷文化史諸多面向。

《陶瓷手記3》由「器形和裝飾篇」「定窯雜記篇」「台灣出土陶瓷篇「貿易陶瓷篇」及「墓葬明器篇」五大主題所構成,均是作者在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挑選案例,並視個案的性質而採取相應的切入角度,嘗試深入淺出地敘說中國陶瓷史的發展情況,兼及該一學科在歷史研究當中的可能貢獻。

始源於戰國時期的中國鉛釉陶器,乃是以鉛做為釉料的主要溶劑,於攝氏一千度以下的低溫中燒制而成。歷經漢晉以迄唐代的發展,其多樣的造型、斑爛的色彩,在中國陶瓷史上自成一個世界。本書是作者長期關注中國鉛釉陶器的總結,條理分明地敘說了鉛釉陶器的起源、其在中國中古時期的發展變遷,以及東北亞韓半島和日本出土標本等課題。作者試圖在綜合論述中兼顧細節的考證,個別章節則是在觀照出土作品的基礎之上,想像作坊工匠的立場和製作工序,其切入角度和設想議題既生動有趣。

05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論文集》

《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

《圖畫如歷史》

作者:陳葆真

出版時間:2007年10月出版;2009年4月再版

大陸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7月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收錄了陳葆真自1995至2003年間陸續發表關於南唐的八篇論文,以李後主為中心,擴及他的祖父烈祖和父親中主,所論包含政治、歷史與文化活動,是一部討論南通與藝術的總集。作者取材多種史書和繪畫作品,廣泛且深入地探究南唐的各個面向,特別是關於南唐繪畫史的發展與影響,具有真知灼見。

出版時間:2011年6月

大陸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5月

《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為陳葆真集十年之功的力作,內容結合了結構分析、圖像比較,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分別為存世的九巻《洛神賦圖》斷代,並建構它們之間的風格系譜;同時,也通過對這些《洛神賦圖》的研究,探討了故事畫中一些普遍性的議題,包括:敘事技法、構圖方式、時間與空間的表現,以及圖文轉譯和互動等問題;並且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處理,觀察漢代以來中國故事畫發展的情形。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結合藝術史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從人性化的角度和常理心,去觀察和剖析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和他對所藏藝術品的態度。作者由圖像為切入點,輔以相關的詩文和史料,探討乾隆皇帝與其父親、母親、后妃、子孫等核心家庭成員的互動情形,和他對所藏藝術品的態度。由其中,我們發現身為皇帝的他,也有和常人一般的喜怒哀樂,因此在處理國事和家事時,也難免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掙扎;而他最終極的關注乃在於形塑自己成為儒家理想中的聖主明君。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圖畫如歷史》收錄的六篇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多兼採風格分析、史料解讀和抽樣調查與分析,以解析作品表現特色,並解釋其圖像意涵。分別是:《對大英本的圖文關係、繪畫風格和斷代問題的新見》《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和相關議題的研究》《康熙皇帝的生日禮物和相關問題之探討》《康熙皇帝與乾隆皇帝的比較研究》《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南巡及其對江南名勝和園林的繪製與仿建》《清除江南地區繪畫與人文勢力的發展》。

06

《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

作者:顏娟英、石守謙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大陸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本論文集為2012年「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轉折」國際學術研討會之成果集結而成。魏晉時期為中國圖像文化史中所謂「藝術自覺」誕生的關鍵階段。過去由於材料的限制,相關討論多集中在東晉顧愷之的傳世畫作或是畫論著述研究。在新出土考古材料的輔助下,若能將墓葬圖像材料與傳世畫作、文獻相對照,重新審視漢末至魏晉時期繪畫發展的過程與變遷,當有助於擴展學界對於這一轉折時期的研究。唐宋變革在性質、內容與涵蓋的層面都與魏晉變革有本質上的差異,向來為史學界所重視,相形之下,目前仍然缺乏關於唐宋轉折的藝術史研究。本論文集即希望能由漢唐之際的佛教相關圖像變遷、唐宋之際「繪畫」圖像呈現方式的革新等方面切入問題,為漢晉與唐宋時期的藝術史研究提出新見。

07

《同舟共濟:與北宋社會的衝突》

作者:曹星原

出版時間:2011年4月

大陸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4月

《清明上河圖》一向被認為是北宋徽宗時表現歡慶盛世的宮廷繪畫,曹星原從繪畫風格論證,此卷應為徽宗之前的神宗時期的作品,並且推測這類畫作可能就是畫論中所稱但今已失傳的「今體畫」。作者認為畫中描繪了北宋東京的市肆與河市生活,並強調橋下一艘船正要失控的瞬間,一方面展現神宗時對於漕運的建設之功,一方面又表現了因社會改革與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社會動蕩之時,上下同舟共濟、面對逆境的精神。最後,作者自文獻中考察神宗當時的歷史背景,將《清明上河圖》的成畫年代與北宋中期的政治經濟聯繫,提出本作品產生的背景與意義。

08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

作者:〔英〕柯律格

出版時間:2009年8月

大陸出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2年4月

《雅債》以一個嶄新的研究取向,拓展了我們對文徵明這位大藝術家的了解。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成果聚焦於文徵明作品的外在形式,柯律格特別關注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合,儘可能地利用文徵明當時的文獻材料(特別是其詩文)與作品,並參照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文徵明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

09

《卷懷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藝苑查疑補正散考》

《藝苑疑年叢談》(增補版)

作者:汪世清

出版時間:2006年11月

大陸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11月

《卷懷天地自有真》收錄汪世清1970年代末至2004年間發表的美術史文章共62篇,進行藝苑人物、書畫作者及作品的個案研究,釐清明清畫史上的諸多疑點。論文分三大類:第一類是古籍詩文的評介,如《程邃的》《龔賢的》等;第二類在於考證藝苑人物的生卒、里籍、家世、家學、師承、行跡、交遊和思想,如八大山人、石濤等;第三類是書畫作品的證考,包括題材內容、創作年代、創作處所、受畫對象、立意寄託與流傳遞藏,如《石濤的餘杭看山圖》《清初諸家為中翁所作書畫冊》等。

出版時間:2008年1月

大陸出版: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年6月

《藝苑疑年叢談》主要是以藝苑疑年叢談為主,其內容有張翥、朱璟、朱同、徐有貞、姚綬、張弼、林良、李應禎等。該書曾於紫禁城出版社(現故宮出版社)出版,作者其後增補44篇於此書,總共151篇,內容全為元、明、清三代書畫家的生卒年考證。

10

《南畫北渡:清代書畫鑒藏中心研究》

作者:劉金庫

出版時間:2007年5月

大陸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

中國書畫的鑒定歷史,有幾個重要的關鍵人物:米芾、趙孟頫、董其昌、梁清標和乾隆皇帝等五人。他們每個人都有主張,正誤並存,特別是乾隆皇帝,他是書畫鑒定誤區的集大成者。然這正是權力使然,清朝取代明朝,勢強力大,使得收藏圈從江浙地區北移到清宮內府。本書即針對明末清初的鑒藏史提出幾個重要的歷史概念,包含「南方鑒藏中心」「北方鑒藏中心」「南畫北渡」等從藏家到偽作,從鑒定到調包等,爬梳資料,交叉考據,為南畫北渡的移轉過程撥雲見日。

11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

作者:白謙慎

出版時間:2005年1月

大陸出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06年4月初版;2015年11月再版

十七世紀是中國書法史由帖學轉為碑學的關鍵時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於以往治書法史的學者,白謙慎並不孤立地探討傅山的書法,而是將之置於整個時代的文化架構中,藉由學術思想、物質文化、印刷文化之發展史的角度,由經歷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遺民情結的角度,來觀察、詮釋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髮的學術觀念與藝術創作。在試圖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經驗之際,作者不僅對中國書法史的這個轉折,也對十七世紀的中國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關照。

12

《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

作者:〔美〕李鑄晉

出版時間:2003年1月

大陸出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08年7月

《鵲華秋色》是李鑄晉花費畢生精力的重要論文集,為藝術愛好者不能不看的經典之作。趙孟頫被視為元代初年最偉大的書畫家,然而他身為宋室王孫,卻出仕元朝,這使他在遭受時人譏諷外,也備受後人非議。作者以如椽之筆,重新梳理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以微觀的考察剖析趙孟頫的身世、心境和畫作的內涵,也以宏觀的視野立論時代背景的困境與無奈,同時為趙孟頫的畫藝作繼往開來的定位。

13

《日本美術之觀察:與中國之比較》

作者:〔日〕戶田禎佑

出版時間:2000年3月

東亞美術向來以中國為中心,但由於中國繪畫現存作品極少,遠不及各時代實際創作的數量,因此中國繪畫史的構築不能僅憑現今留傳的中國作品。倘若能以中國周邊的美術品為輔證,將更能掌握中國美術發展的全貌。而日本美術是中國周邊地域的美術之一,甚至被指為是該範圍中的一個地方樣式而已,但不可否認日本美術仍然有它固有的個性。在探討日本美術的個性及獨創性時,中國美術是最適當的比較對象,透過此對照也比較可以清楚了解到,中國美術的確架構了整個東亞美術骨幹。戶田禎佑以繪畫史上的中日關係為主,期望透過中日美術的比較,可以更完整地理解日本美術與中國美術,同時也更能夠呈現出公平的美術史。

14

《隔江山色:元代繪畫(1279-1368)》

《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

《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

《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

作者:〔美〕高居翰

出版時間:1994年1月初版;2013年6月再版

大陸出版:上海書畫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03年1月;2009年8月

《隔江山色》是高居翰關於中國晚期繪畫史寫作計劃的第一種,探討元代繪畫。元代是蒙古人統治中國的時代,也是中國文人畫發展具活力與原創性的時代。在蒙古人廢科舉制度的情形下,讀書人面臨著變節或失業的兩難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轉而以為人占卜、代書或繪畫為業。本書即講述了在這個異族統治、志不得伸的年代裡,畫家如何以繪畫來表達自己的看法與心聲的故事。

《江岸送別》是高居翰關於中國晚期繪畫史寫作計劃的第二種,探討明代初期與中期的繪畫。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權,建立明朝以後,卻也帶來了一段腥風血雨的統治,許多文人畫家都落得身首異處的凄慘下場,形成了明初畫壇的空白時期。本書除了討論明代畫家如何賡續元代的繪畫成就,尋求創新之外,也探討了宮廷繪畫與浙、吳(蘇州)、南京等地方畫派的表現及其發展。書中對於畫家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其繪畫風格的關係,也有著精彩透闢的討論。

《山外山》是高居翰關於中國晚期繪畫史寫作計劃的第三種,探討晚明繪畫。晚明經歷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換代巨變。由於朝廷體制的鬆動,文人思潮活潑、多元而富批判性,藝術家與政治的關係詭譎而複雜,各種景況造成了畫壇空前的大震蕩。讀者除了可以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畫家及其令人震撼驚異的繪畫圖像,此外,也會發現並了解到:中國繪畫到了晚明時期,無論在形式的發展、內涵與意義的豐富性以及實踐上,都已經發展到了空前未有的複雜程度。

1978至1979年間,高居翰應哈佛大學最負盛名的諾頓講座之邀,發表系列演講,《氣勢撼人》所收錄即當時演講的內容。十七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面臨改朝換代、人心惶惶的混亂時代,但在藝術史上,卻是畫家創作力最旺盛的時代。透過作者雄辯而生動的解析,以及豐富細膩的圖版對比,讀者可以毫無困難地進入中國十七世紀多位藝術大師——包括張宏、董其昌、吳彬、陳洪綬、弘仁、龔賢、王原祁、石濤——的心靈與創作世界,同時,也可以一窺中國藝術里自然與風格的複雜辯證關係。

- END -

出品

扔書編輯部

版權聲明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使用圖片源自網路

如有使用不當,請與我們聯絡以妥善解決

聯繫方式

微博:扔書編輯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扔書 的精彩文章:

2018年4月中國書畫展覽精選

TAG:扔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