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鴨綠江口蛤類大量死亡,鷸類候鳥面臨餓死危險

鴨綠江口蛤類大量死亡,鷸類候鳥面臨餓死危險

本文原標題:《鴨綠江口鴴鷸類饑寒交迫緣由未知,爭議?等待?最迫切工作是科學合理的救助行動》

近日,《極端低溫致數萬瀕危遷徙候鳥面臨饑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參與緊急救援!》鴨綠江口遷飛候鳥的緊急救助項目引起廣泛關注。這是來自復旦大學鴨綠江口水鳥研究團隊的求助信息:鴨綠江口蛤類大量死亡,使得候鳥食物大幅度減少,而正值鷸(yù)類遷徙大軍飛抵,蛤是鷸類水鳥的重要食物,如不及時投放蛤類食物,大量鳥面臨被餓死的危險。目前復旦大學鴨綠江口水鳥研究團隊及志願者正在啟動人工投放蛤類計劃。

事件發生於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是世界上鳥類種群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號稱是「鴴鷸鳥最佳驛站」。目前有觀點認為,2017年的冬天是1949以來最冷的冬季之一,這樣惡劣的氣候狀況對此處灘涂濕地上的蛤蜊種群造成了重大影響,以至於蛤蜊數量僅為過去6年平均水平的5%!David Melville在EAAFP的文章里提到了2016年渤海大濱鷸食物的減少,比2015年和2017年都低。就鴨綠江口丹東而言,2018年和2016年都是大寒潮,極端低溫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子,但並不能確定寒潮低溫是導致此次事件的主要或者說是決定性因素。

(2016年&2018年兩次大寒潮對比)

還有觀點指出:即便是極端低溫,對於不同生境貝類的影響也不同,但如果生境沒大問題,後續都能逐步自然恢復。某學者曾做過東南沿海紅樹林貝類的生態研究,剛好跨越了2008年南方寒害前一年以及寒害後的兩年。寒害造成樹棲型貝類的生物量較2007年4月減少85.1%,而地棲型則減少了76.2%;而寒害後的2008年4月樹棲型貝類棲息密度減少了87.5%,而地棲型卻增加了47.5%。寒害後地棲型貝類的自然恢復花了2年時間,而樹棲型至少需要3年。

樹棲型和地棲型貝類在寒害的影響和恢復上有很大不同主要區別在於是否直接暴露於低氣溫中。地棲型(尤其是埋棲型)的貝類在底泥中,有一定的緩衝,溫差較氣溫的溫差低,影響自然就小,恢復也快;而地棲型貝類的棲息密度在寒害後反而增加主要是因為短擬沼螺,這是一種典型的個體小、數量大、繁殖快的物種,在寒害後其他物種生態位空缺的前提下,可以大量快速擴增。

雖然南北方寒潮(或凍害)的溫度和程度不同,但此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什麼類似短擬沼螺這樣個體小、數量多、繁殖快、原本應是優勢種的光滑河藍蛤,在低溫中沒有挺過來,甚至都沒有恢復呢?學者認為除了低溫,生境很可能出了問題!

4月8日上午,有關專家向綠會分享了對於該事件的一些觀點。專家認為:生態系統的平衡一直是動態的。任何物種的瀕危與否,要看它是否是自然的選擇。在主觀感情上我們是希望所有的瀕危物種都不再瀕危,但自然科學應該承認和尊重自然的選擇,我們只是希望科學的去認識自然,找出我們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並加以克制。人若要干預,就干預因人為干擾而帶來的問題,其他的交給自然就好。

該專家曾參與WWF2011年的「灘涂管理項目」部分工作,專家分析由於海岸線遍布養殖圈,灘涂也都分片承包搞單一品種的增養殖(灘涂所有權並不在保護區,而是在地方村鎮),保護區能做的就是鳥況監測和防止盜獵等。灘涂蛤蜊大量死亡過去有過公開報道,專家認為與當時海參養殖用藥有關。當地的生態平衡一直是受人類生產生活的嚴重影響和破壞。

鴨綠江口保護區實際上應該叫大洋河口保護區,因為鴨綠江口已經多次調整、開發、圍填。即使在現存的保護區,岸線也如圖所示到處是養殖圈。

據了解,在水產養殖中為了殺滅敵害生物,會使用一些藥物(例如「三唑磷」),這些藥物中含有毒害成分,流入自然界中,將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平衡,危害人類身體健康。

有關鳥類專家發表觀點認為:

1、先對補飼的必要性進行科學的調查和論證。其次,制定科學的補飼方案。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效果。

2、制定方案,最好組建一個專家團隊,至少包括鳥類專家及底棲方面專家,來論證方案是否科學合理有可行性。

3、補飼種類應該是以當地有自然分布的這個貝類為主。採購蛤苗不要集中在某一個地方,建議在幾個不同的地點分散進行,每個地點量不要太大,以免大量抽蛤之後影響當地鳥類的覓食和生存。

今年救助是應急性的,治標不治本,要徹底解決鴨綠江口鳥類食物缺乏問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今後還需要開展更多的調查和研究,查清原因,制定更加合理的對策。等今年候鳥遷徙結束之後,建議舉辦研討會進行系統總結,並對明年工作儘早規劃。

同時,他認為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丹東鴨綠江地區有多年的研究工作基礎,都是有經驗的專家,除此之外還有國際專家的參與,相信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一定能夠制定一個科學的救護方案,及時開展救護行動,才能為長途遷徙的鴴鷸類提供棲息和生存條件,保證它們能在鴨綠江口獲得足夠能量,繼續遷飛到北極繁殖。一些專家提出不同的意見是可以理解的,這些意見可以為復旦大學和鴨綠江口保護區的聯合救助行動提供參考,有利於減少救助帶來的負面影響。

類似鴨綠江口大濱鷸補飼的事件在未來還可能出現,只有深入研究發現本質問題,從而用更為科學的方法解決才是長久之道。寒冬不是問題,人工大規模捕飼也許不是唯一的辦法。我們應該更加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運行法則,從第三方角度客觀嚴謹的審視和研究,向有關工作者提供更多信息和建議,使我們的動物保護體系更加科學、完善。歡迎各位踴躍發言,集百家之所長,融百家之所思。我們沒有讓行動派慢下來,如果有爭論而不行動是行動者的不足,如果有行動而無爭論是熱心者的責任。

綠會對於復旦大學研究團隊、SEE、EAAFP的理念和行動是非常敬佩的,我們也支持經過科學論證的合理補飼。同時,綠會也秉承尊重自然,積極作為的核心,在此事件上做力所能及的幫助。最後,也感謝正在行動的各位工作者和密切關注此事、提供意見建議的各位學者專家,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尋找根本原因,構建長久解決之道。

註:圖片由關注此事件的專家、學者等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公益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