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詩詞十說之一——詞性

詩詞十說之一——詞性

一、詞性

詩詞是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除了講究押韻、對仗、工整以外,還要求意境優美,用詞生動、貼切。優秀的古詩詞之所以意味雋永,讓人愛不釋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詞性考究、蘊含豐富、韻味十足。詩詞多以五言、七言為主,要在極短的文字中表達豐富的思想情感,就需要十分注意提煉語詞,使其儘可能臻於精鍊、涵深、容闊。這也是古詩詞與現代詩的最大區別。

在白話文語境下,我們的日常語言多以平鋪直敘為主;而在詩詞當中,這就成為大忌。有些人寫詩總是感覺沒有味道,大多與「詞性」的運用有關,語詞多直白、俗氣。如「祖國山河好」,顯得非常淺白,而如果轉入詩詞的「詞性」,則可以寫成「神州盡妖嬈」,感覺馬上不一樣了。

詞性,我暫把它歸納為俗性詞和詩性詞兩種。所謂俗性詞,就是我們日常的「白話文」,過於淺白、平淡,像白開水一樣。當然古詩詞中不是不可以用「大白話」,關鍵是要用得精到,自然貼切,不落俗套,要能恰當的表達內容。如杜甫的《前出塞》詩:「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道理雖淺顯,但直達人心。詩的語言也很直白,一看就懂,但其中還是體現了詩性詞的魅力。一個「射」,一個「擒」,放在整句詩里和它所表達的寓意中,則顯得非常貼切。如果換成「打」、「抓」,則不僅拗口、寬泛,而且失去了詩味。

所謂詩性詞,就是準確而生動地表達詩意的語詞。講究詩的靈動和神韻。詩性詞用的好,整首詩就會變得清新、跳躍、「滿盤皆活」,增強詩的表達力和感染力。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裡的「依」、「盡」、「窮」運用的十分講究,如果換成「隨」、「下」、「展」就會大大降低詩的韻味和生動性。再如王建的《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句句都有詩味。這裡的「諳」字、「遣」字用的簡潔而貼切,比用「知」、「讓」要好得多。在中國詩歌史上流傳至今的賈島的「推敲」故事,就典型的體現了提煉詩性詞的重要性。

詩性詞並不是一味講求「古意」、「古味」,也不是單調的羅列文言詞,而是要與整首詩要表達的意境相融合。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漫」字、「狂」字都很平常,但用在這裡卻起到了點睛、賁張的效果,把妻子喜不自勝的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對於詩性詞的運用,除了用心學習、揣摩沒有別的途徑。只有大量閱讀古詩詞,學習經典文史著作,才能日益豐富和增進我們的語詞儲備,運用起來也才能得心應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這些懷古佳作,你喜歡哪一首?
簡析六首鮮紅明媚, 明艷動人的古詩詞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