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以瓷為媒的品茶之道

以瓷為媒的品茶之道

一杯茶怎樣入杯,所求殊異。茶人曰:一杯為品,兩杯為解渴,三杯便是粗飲了。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常想有茶相伴,人生足矣。

文人好茶,琴棋書畫詩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彼此密不可分。茗愛佳花飲,詩看卷素裁。煮茗對清花,弄琴好知音。茶乃一種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

在文人眼中,茶是神聖的揚清盪濁之物,給人帶來精神上愉悅。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麗、茶香 ,優雅動聽的茶名,使人未飲先醉。

溫壺、燙杯、洗茶、泡茶、翻杯、敬茶、聞香、品茶、此為茶趣。品茶,自然少不了茶道雅物,如茶道六君子,多為木質、瓷器等。茶喝得多了,杯子就喜歡經常換,我們用不同質地、顏色、形狀、大小、高低、厚薄的杯子來品茶,茶湯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氣質,有時差距大的令人驚訝。茶杯的力量,足以改變茶湯的風味。

小小的茶杯,蘊含著無窮的奧秘,它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賦予品茗之時的美感與趣味,是與我們生活最貼近之用器,茶杯與茶湯的交融,藏無盡之美,讓愛茶之人在把玩杯器之時,別有一番興味。

話說,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們的形有關,而釉、紋飾、工藝也決定一部分,今天我們來領略下茶器之美。

建盞

器皿,盛裝液體的日常器具,材質通常為陶瓷,木,竹,金屬等。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

建盞。建盞是漢族傳統名瓷。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由於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花神

源自康熙時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畫花卉,後根據這種杯型,陶瓷工藝師傅用各種釉水制瓷,並畫出各式的紋路。杯壁上的花紋皆是手繪師一筆一划在素胚上畫出來,屬於釉下彩。花紋清晰,簡約大氣。

斗笠

斗笠,一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雅,燒成難度高,於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於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於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壓手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鈴鐺

也稱仰鍾杯、金鐘杯、磐式杯,流行於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萬曆時期有白釉、鬥彩、青花等品種,發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這種杯子目前在市場上也是最多見的了。

茶杯,自品茗伊始,自甘成為配角,或形單影隻,或成雙成對,環繞在壺與茶器周邊,或因如是「不起眼」而身處於茶器中的細微末節。然而,杯小卻藏無盡之美,是與我們生活最貼近的用器!

用瓷器來呈現文房器物,演繹一種文人情懷,把瓷器的文化氣息帶到生活中去,讓瓷器器變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器物,是為大家呈現茶道用具的初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今日限量首發,錯過再等一年
品茗杯,決定你喝茶的心境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