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人口科學》2018年第2期

《中國人口科學》2018年第2期

中國健康醫療信息資源集聚應用創新發展的新思考

【摘要】文章從對健康醫療信息資源集聚應用創新發展的認識入手,系統梳理了中國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並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健康醫療信息集聚應用從基礎型融合型效率型創新型福利型的不斷演進過程。文章針對催生和支撐人口健康服務新模式、提升健康醫療資源使用效率、持續激發深化醫改新動力、培育健康產業新動能,以及針對資源配置優化、效率提高和技術創新等制度供給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接力釋放人口健康「制度紅利」,集聚壯大人口健康「數據資產」,增進人口健康「共享福利」,創新人口健康「產業公地」等新思考。

【關鍵詞】人口健康信息資源集聚應用創新發展政策設計

【作者】張鋒,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印兩國人類發展指數比較研究

【摘要】文章在已有人類發展指數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可以同時進行縱向與橫向比較的人類發展指數的評估體系,並對中印兩國1950年以來的人類發展指數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顯示,中印兩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14年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比1950年增長了2.59倍,而同期中國增長了4.41倍。在構成人類發展指數最重要的3個方面,1950年中國全面落後於印度,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比中國高27.17%;到1992年中國實現了全面超越,並且中印之間的差距呈不斷擴大的趨勢;2014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比印度高18.61%。進一步的研究顯示,中國首先是在1951年教育指數超越印度,然後是1955年壽命指數,最後才是1992年收入指數超越印度。這一方面表明,中國是由於社會發展成功,使經濟方面大幅領先於印度;另一方面表明,中國的成功與政府長期以來較好地平衡當期與長遠利益,引導整個民族進行長遠投資有關。這也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一體性,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不能割斷。

【關鍵詞】中印比較人類發展指數收入指數壽命指數教育指數

【作者】李鋼,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建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大城市效率鎖定與中國城鎮化路徑選擇

【摘要】受城市的行政等級、市轄區(縣)、優惠政策等制度性因素影響,中國城市規模效率曲線右側提升,從而形成大城市效率隨著規模的擴大而提高的現象。文章對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在大城市效率鎖定的背景下,跨省人口遷入依然是中國城鎮化的主要路徑,但對城市效率的解釋偏差不斷擴大,解釋力度明顯下降;省內人口遷入的就近城鎮化的解釋偏差已經開始縮小,解釋力度明顯提升;而市(縣)範圍內人口就地城鎮化的解釋偏差擴大幅度開始減緩。文章認為,中國未來城鎮化將由跨省的異地城鎮化逐漸過渡到就地就近城鎮化,而當前政策應以積極推進省內範圍的就近城鎮化為主;縣市範圍的就地城鎮化,尤其是在中西部部分落後地區,還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基礎。

【關鍵詞】大城市效率鎖定製度性因素城鎮化路徑

【作者】王業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魏後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時空演變研究

【摘要】文章運用「協調係數」和「標準差橢圓」模型,測度1998~2015年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的時空演變特徵。研究發現,在時間序列上,中國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係數總體上呈「先降後升」的變化趨勢,表明中國經濟結構逐漸趨於健康化、協調化;在空間上表現為東部沿海地區協調性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較低,尤其是西南部、西北部地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問題突出,說明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依然存在;由標準差橢圓模型各參數的變化特徵可以判斷出,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完善,中西部地區將成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的主要區域。文章最後提出了能夠促進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協調係數標準差橢圓時空演變

【作者】單良,遼寧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張濤,遼寧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

產業升級、貿易結構和就業市場配置研究

【摘要】文章通過測度1999~2011年和2012~2016年38個行業的分行業就業創造、就業損失、凈就業、就業總配置和就業過度配置情況,發現1999~2011年中國大部分行業的凈就業是增長的,中國凈就業的增長源自就業創造的貢獻,部分行業的凈就業變化低於就業創造和就業損失的變化,就業市場的配置效應主要發生在產業內部;2012~2016年,就業總配置效應和就業過度配置效應較小,同時凈就業變化小於就業損失變化,這一時期出現了更多的跨行業就業。為了探尋這種變化的原因,文章分兩步研究產業升級、貿易結構和就業的關係,結果顯示,對外貿易、產業升級和就業市場配置之間的作用差異比較明顯,體現在對外貿易對產業升級具有正的顯著影響,對就業的影響不顯著;但產業升級對就業具有一定促進作用;這是由產業升級、貿易結構和就業變化的非同步性造成的。剔除產權和壟斷因素之後,產業升級顯著影響對外貿易和就業,但貿易對就業的影響不顯著;產業升級大於貿易對就業的促進作用;這實際上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國有企業和壟斷企業對就業的作用,其對就業的吸納作用可能被低估。

【關鍵詞】產業升級貿易結構就業市場配置聯立模型

【作者】薛繼亮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中國就業保護對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影響研究

【摘要】《勞動合同法》自實施以來對中國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頗受爭議。文章利用2012~2016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數據,通過構建就業保護因子,運用多層次回歸模型從微觀視角考察了中國就業保護對勞動者失業水平和工資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嚴格的勞動力市場就業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雙重效應,在顯著增加勞動者失業概率的同時提升了勞動者工資水平;長期看,就業保護對勞動力市場形成的就業衝擊將逐漸消失,對勞動者工資性收入的邊際增收效應有加強趨勢,由此提升了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簽訂勞動合同與實行加班補償兩類就業保護有助於縮小性別、學歷、年齡等帶來的工資差距。在適度就業保護框架下勞動力市場更容易在靈活性和穩定性之間尋找到均衡點。

【關鍵詞】就業保護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勞動力需求工資性收入

【作者】劉家強,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盛偉,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唐代盛,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家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

中國男性婚姻擠壓趨勢研究

【摘要】文章基於中國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及預測數據,利用未婚人口婚配性別比指標及分解方法,測量2010~2050年初婚市場上未婚男性婚姻擠壓的強度,分解未婚人口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的不同影響。結果發現,以35歲未婚女性人口為基準測算的2010~2050年中國未婚人口婚配性別比處於2.1~3.1之間,遠高於1的水平,總體呈減弱趨勢。其中,未婚人口性別結構因素加大了未婚男性婚姻擠壓,但這種影響呈減弱趨勢;未婚人口年齡結構因素緩解了未婚男性婚姻擠壓,但這種影響呈加強趨勢。這說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有利於從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兩個方面共同促進中國未來婚姻市場上性別均衡。另外,時期分析和隊列分析都發現,中國未婚男性婚姻擠壓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快速上升;大齡未婚男性,尤其是農村地區,婚姻擠壓非常嚴重。

【關鍵詞】未婚男性婚姻擠壓婚配性別比全面兩孩未婚比例

【作者】於瀟,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祝穎潤,吉林大學南方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梅麗,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對中國人口普查低齡人口數據的再認識

【摘要】文章利用2017年戶籍登記數據對1982~2010年全國4次人口普查低齡組(~16歲)數據進行了評估。計算結果表明,「三普」至「六普」~16歲低齡組漏報率分別為0.88%、2.87%、2.87%和4.11%。「五普」至「六普」期間,青少年人口和中青年勞動年齡人口重報現象逐漸凸顯,「五普」和「六普」14~49歲的凈重報人口數由677萬上升至1 851萬。最後,文章根據修正後歷次普查低齡組數據重新計算了1990~2010年中國人口出生數量、出生性別比和生育水平,進一步證明由於低齡人口的漏報,以往對於這3個指標的估計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2005~201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可能在1.6~1.7之間。

【關鍵詞】人口普查戶籍登記人口漏報人口重報生育水平

【作者】侯亞傑,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段成榮,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人口老齡化對中國服務業發展的影響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服務業發展的正向和負向影響,並利用2005~2015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總體來看,受限於伴隨老齡化而來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尚未健全,以及適應於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中國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的構建仍處於初級階段,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將會阻礙現階段中國服務業發展;分區域來看,由於不同區域的要素結構不同,且服務業發展程度存在階段性差異,相對於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東部地區服務業發展的阻礙作用更為突出;進一步研究顯示,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口老齡化對中國服務業發展的負向影響。中國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應通過培育質量型人口紅利,增加有效勞動供給,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等方式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向衝擊,不斷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服務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

【作者】吳飛飛,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唐保慶,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

上海市養老機構空間可達性研究

【摘要】目前,中國大城市的養老機構發展迅速,但供需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文章基於2016年上海市各街道(鎮)戶籍老年人口數和同期養老機構數據,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採用不同的空間距離對養老機構可達性進行測算。研究結果表明:(1)上海市養老機構在中心城區高度集中,郊區分散;中心城區養老機構的平均規模最小,近郊區最大。床位在200張以上的養老機構全部分布在內環線以外。(2)上海市各街道(鎮)老年人口重心到養老機構的平均最近距離為1.14千米,平均一般距離為27.08千米,平均最遠距離為67.06千米。(3)上海市養老機構空間可達性存在顯著空間差異,中心城區空間可達性最高,近郊區其次,遠郊區最差。(4)上海市養老機構床位數尚未滿足戶籍老年人口需求,中心城區缺額3.6萬張,近郊區和遠郊區分別多出0.4萬張和0.2萬張。因此,上海市在未來的養老機構布局中需要在中心城區新增微型養老機構,同時郊區養老機構應提高服務質量。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機構可達性上海市

【作者】高向東,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何駿,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楊先農 劉海鑫:提升新時代文化國際傳播能力
從臉書泄密到「用隱私換便捷」 被遺忘權有多重要?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