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如何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作者:淺巷 編輯:Vision
前幾天,歷時三個多月的《偶像練習生》終於迎來總決賽,不論是叫好還是吐槽,不可否認這檔上線兩期點擊量就達到3.8億的網綜成功點燃了市場,蔡徐坤、陳立農、范丞丞等鮮肉迅速吸粉。
就娛樂產業來說,市場從來不缺年輕、美貌的人氣偶像,除了實力的比拼,消費市場的新陳代謝和殘酷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哪怕是當今華語樂壇的超級巨星周杰倫,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時也感慨到,「不是被其他歌手淘汰,而是被這個時代淘汰掉」。
對於喜新厭舊的市場來說,要時刻讀懂年輕人並非易事,甚至可以說是「鐵打的年輕人,流水的歌手」,出道即巔峰不在少數,而在低谷後能人氣回潮更是可遇不可求。但難以逃避的是,流行音樂的受眾群始終是以年輕群體為主,老藝人如何才能抓住越來越年輕的歌迷?
01
歌手逐漸老去,歌迷始終年輕
一般來說,歌手在剛出道的時候往往是最受矚目的。新鮮的面孔和嗓音,再加上被唱片公司包裝放大後的藝人特質,大多能為他們圈得不少受眾。
這點在華語音樂的鼎盛時期表現最為明顯。2000年,周杰倫出道第一張專輯《Jay》僅台灣地區就賣出50萬張,累計銷量260萬張,一鳴驚人;2003年,林俊傑憑藉首張專輯《樂行者》,拿下第15屆台灣金曲獎最佳新人獎;2005年, 「超級女生」李宇春奪冠後一舉成為國民偶像,並登上美國《時代周刊》;2006年,蘇打綠的第二張專輯《小宇宙》,成功摘得第十八屆台灣金曲獎最佳樂團獎、最佳作曲人獎。
每一位歌壇新秀,很容易通過最初的幾張專輯定位自己的音樂風格,成為市場的寵兒,幫助歌手一步步走向頂峰。但市場規律告訴我們,誰都不會在流行的風口站太久。
從《八度空間》開始,周杰倫幾乎每一年(後來是每張專輯)都會被媒體貼上「江郎才盡」的標籤。而當年與之並立的王力宏、陶喆、林俊傑,看來也只有林俊傑抗住了年輕一代的考核。但無奈的是,時間帶走了我們曾經的偶像,卻沒有帶走追星的人。
像周杰倫、王力宏一樣慢慢老去的偶像數不勝數,但是市場的消費主力永遠是口味多變、反覆無常的年輕人,對於新鮮偶像的需求也會一直存在。在新世代面前,老藝人們將不得不面臨著「你很有名,但你不酷」「我知道你,但我不粉你」的尷尬反饋,而當年為了一張周杰倫演唱會門票搶破頭的粉絲們,很多都已經從「腦殘粉」變成了「鐵杆粉」或者是「可粉可不粉」。
歌手逐漸老去,歌迷始終年輕。失去了粉絲經濟的支持,偶像還能走多遠?
02
老歌手為何會被市場拋棄?
當我們為之痴迷的「周氏情歌」風光不再,情歌女王梁靜茹也很少在市場發聲,楊丞琳、王心凌隨著參演偶像劇的數量減少發片量更是寥寥。「過氣」非常可怕,卻又無法避免。除了年齡漸長,老歌手「過氣」的原因還有哪些?
首先,就是不可避免的創作低潮期。對於很多唱作型歌手而言,沒有好的音樂作品是很扎心的。比如當年創作過不少大熱金曲的光良、南拳媽媽,雖憑藉鮮明的音樂風格一時引起市場熱度,但如果沒有更新鮮的音樂元素加入和後續作品的推出,這種熱度必然難以維繫。
南拳媽媽和周杰倫
其次是作品同質化。一個歌手如果能夠被市場接受,並迅速走紅,一定程度上證明他的音樂風格是符合大眾審美的。但隨著市場熱度開始冷卻,但又為了保持市場的認可,作品容易出現同質化現象。
以張韶涵為例,她最紅的時候是2006、2007年左右,在2008年後人氣開始退潮。再看她的音樂,《第五季》、《有形的翅膀》這兩張專輯依然延續之前的風格,在音樂元素、作品類型方面沒有突破,容易引起大眾審美疲勞,市場也就不買單了。
最後,則是藝人的生命周期限制。無論是老歌手還是鮮肉偶像,都在「巔峰-低谷-回升(消失)-消失」的循環里。藝人作為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包裝的一種「文化產品」,同樣符合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會經歷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當然,有的歌手可以抓住新的機遇、重新啟程,但更多是被市場遺忘。
張韶涵
除了歌手的原因,此外還有一些外部因素影響。像消費受眾的變化、行業的劇烈轉型都會自然而然地要求歌手不斷改變,稍有不慎便會有被市場拋棄的風險。
例如,在音樂行業從實體向數字轉型時,行業的方方面面都在改變。在粉絲被極大賦權的互聯網時代,數字專輯的銷量並不完全依賴於質量,而是人格魅力。當市場的主動權更多地交給哪些為自己愛豆打call的人手中,粉絲經濟對音樂消費的影響更加直接。
在這個時代,歌手不僅要音樂做的好,更要懂得營銷自己。這種顛覆性的改變成為新的市場規則,能適應的歌手如魚得水,不能適應的只能離開。
03
年輕人的市場,老藝人如何立足?
在進入數字音樂時代後,彩鈴捧出了鳳凰傳奇、《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音樂選秀為行業也輸送了大批新人,而在近年來像《偶像練習生》《明日之子》等超級網綜則成為了批量造星的新出口。在新人輩出的音樂市場,老藝人該如何立足?
首先,借勢自帶話題的綜藝節目或許是不錯的選擇。關於這點,自帶「上頭條」梗的汪峰就是成功案例。在經歷了《春天裡》官司,2013年,汪峰開始擔任《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導師,讓大眾認識了一個對音樂有執著追求的汪峰;而在今年《歌手》節目中,他一改曾經搖滾青年形象,以接地氣的選歌路線著實又火了一把。
比如,抖音神曲《空空如也》被汪峰演繹地野性十足;《再也沒有》里的RAP緊跟潮流,演唱沒毛病;《普通disco》更是汪峰打破次元壁,演繹出濃濃復古感……對一個歌手而言,如何充分利用渠道曝光自己,在這個時代變得格外重要。汪峰老師告訴你,音樂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不僅要酒香,還要接地氣。
其次,還是內容為王,對於老藝人來說更是。以王菲為例,在整個唱片業都「謹慎」發專輯的年代,雖然天后2010年後就不發錄音室專輯了,但憑藉一首首「少而精」的影視主題曲被年輕群體認知,進而接觸到期早年更多經典。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歌壇「老臘肉」,可能會蒙塵,但只要找到合適的契機,他們依然能發光發亮。
面對新的市場環境,老藝人必須要了解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和時代情緒,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了解新鮮事物,不斷為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鮮的血液。畢竟年輕人的市場,就應該用年輕人的心態去應對。當然在時代的隔閡面前,難度自然不小,甚至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但正如周杰倫所說,「總有一天我也會有下來的時候,但是至少要下來得漂亮。」
排版| vision
*文章來源:音樂先聲
*圖片來源:網路
*轉載、投稿、合作:歡迎留言
有觀點的聆聽有品質的音樂生活


※趙傳新專輯北京發布會,謝天笑到場祝賀
※全能唱作歌手何柏誠攜手DJ燃爆花都馬拉松音樂節
TAG:星外星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