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月廿六·盪鞦韆

二月廿六·盪鞦韆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農曆二月廿六

鞦韆架下的歡樂

如春花一般爛漫

清·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曲池盪千,藏於故宮

清明時節盪鞦韆,

是一項非常古老的習俗。

鞦韆,古稱千秋,

又名繩戲,

相傳為北方少數民族山戎所創。

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

《古今藝術圖》記載:

「鞦韆,北方山戎之戲,

以習輕趟者。

齊恆公伐山戎,

流傳入中原。」

早在遠古時代,

人們為了採摘高處的食物,

在攀登時創造了盪鞦韆的技能。

古時栓鞦韆的繩索,

為了結實起見,

通常多以獸皮搓制而成,

故「鞦韆」兩字的繁體字,

均以「革」字為部首,

「千」字還帶「走」字底,

意為是揪著皮繩而移動。

《藝文類聚》中也記載:

「北方山戎,寒食日用千秋為戲。」

傳說到漢武帝時,

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

取「千秋萬壽」之意,

並令宮女耍繩戲為樂。

後為了避忌諱,

便將盪「千秋」的「千秋」兩字,

倒轉為「鞦韆」。

明代陳卧子據此有詩曰:

「禁苑起山名萬歲,

復宮新戲號千秋。」

王弘力老先生《古代風俗百圖》

清《任熊畫姚大梅詩意冊》之「內家漢戲秘鞦韆」,藏於故宮

自漢代之後,

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之習俗,

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唐宋時期,

盪鞦韆被稱作「半仙之戲」,

成為婦女兒童尤為喜歡的習俗遊戲。

舊時有詩曰:

「陽春女兒笑語喧,

綠楊影里盪鞦韆。

身輕裙薄凌空舞,

疑是嫦娥下九天。」

一個人的國家地理

十三年的堅持,650000公里的行程,東西南北中,56個民族,行攝美麗中國。拍毀4套機子,留下12000小時珍貴影像素材,記錄無數即將消失的人文記憶....

由我攝製的紀錄片《鏡頭中的國家地理》已授權 「上海紀實頻道」 播放,目前已播出兩季,每季50集,每集5分鐘,歡迎大家收看。

在這裡,我將把我多年來拍攝的人文紀錄分成一個個的專輯《鏡頭中的國家地理》《即將消失的記憶》《農曆中國》等分享給大家,用鏡頭帶您一同去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去感受雪山明鏡,美人洗頭....@額是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狼跡天涯 的精彩文章:

二月初四·春分豎蛋

TAG:狼跡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