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才是怎樣練成的——神童養成指南

天才是怎樣練成的——神童養成指南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國內盛傳這個名言後面還有一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這後面一句並非愛迪生英文原話,原話為: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世人常調侃這後半句才是殘忍的真相。在「天賦論」當道的時代,的確這樣的調侃會受到大肆吹捧,且人們深以為然。在我讀到馬修·薩伊德所著的《天才假象: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以下簡稱《天才假象》)之前,我也深以為天才只是少數的幸運兒,而大部分人都是平庸之輩。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體會到愛迪生說這話時是多麼地真實又多麼地真誠。

《天才假象》一書的核心觀點就是對「天賦論」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發起挑戰,認為世人一直高估了天賦的作用,而忽略了「練習」的重要性。簡而言之,成就卓越的並非天賦而是練習。書中探討了諸多「天才」、「神童」現象背後的真相,所以不管正在看此篇文章的您所處在人生什麼樣的階段,是迷茫的青少年,是焦慮的中年父母,抑或是垂暮之年,都必定能從《天才假象》一書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天才假象》的作者馬修·薩伊德,是英國乒乓球名將,憑藉自學考入牛津大學攻讀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以一等成績畢業。他雄踞英國乒壇榜首近十年,並兩次代表英國參加奧運會。現為《泰晤士報》知名專欄作家,英國廣播公司時事節目《新聞之夜》(Newsnight)撰稿人,也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常客。

《天才假象》主要有三部分構成,下面我會著重介紹第一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的內容是本書最核心的觀點,成功的關鍵在於練習而非天賦。

馬修·薩伊德作為一名屢創佳績的乒乓球運動員,他從自身的經歷出發,同時列舉了其他成功人士的案例(並非局限於體育運動領域),結合心理學家安德森·埃里克森對小提琴手的研究,得出結論,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起根本和決定性作用的是勤奮,而不是天分。在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所有進入精英行列的學生都是下了苦功的;凡是用盡全力的學生,沒有不成功的。讓自己脫穎而出的唯一方法就是志在必得地練習,練習,再練習。

而為什麼人們更願意相信是「天賦」成就的卓越呢,是因為這其中存在「冰山錯覺」,也就是說人們只看到了結果而非過程,就下結論說,這一定是存在某種天賦。其實這些卓越人士所表現出來的「天賦」,是背後無數的練習造就的,人們如果看到了他們一點一滴地緩慢進步的過程,就不會再認為這是「天賦」了。

同理,神童現象的真相是,神童們都是很早就開始練習的,與同齡人相比,他們的練習時間是非常驚人的。音樂家莫扎特從3歲開始就接受高強度的作曲訓練課程,美國高爾夫大師泰格·伍茲在18個月大時已經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高爾夫球賽,貝克漢姆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帶著足球到公園裡一個小時接著一個小時地從球上的同一個位置踢球……而教育學家拉斯洛·波爾加對自己三個女兒在國際象棋這一技能的培養上,更是強有力地說明了「神童」是練習出來的。

那麼,到底要練習多久才能取得卓越成就呢?答案是:一萬小時。一萬小時的練習並非是簡單地重複,而是目的性練習,也就是刻意練習。

想要達到卓越,我們需要走出「舒適區」,竭盡全力地投入訓練,接受「磨鍊與艱苦不可避免」這一事實。當然這也並非全部,除了一萬小時的目的性練習,還需要有正確的訓練體系的指導,這也是薩伊德在開篇講述自己的經歷時強調的,能夠接觸到正確的訓練體系的關鍵性。

人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在經年累月的目的性練習後,大腦會被反塑,最終與專業相關的大腦區域或機體會發生轉變,也就是「天才」誕生了。目的性練習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改變你。而且,無論是在什麼項目上,都能發揮這種作用。

就連看起來似乎是完全依賴於天賦的創造力上,實際上也是練習的產物。和走向卓越一樣,只有經歷了目的性練習的艱辛,人們才能完成創新。專家們之所以能提出創意,就是因為他們長時間沉浸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埋頭苦幹。換句話說,靈感降臨的時刻不是意外之喜,而是對專業領域進行潛心研究後厚積薄發的結果。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蘋果只是一個觸發因素,而非決定因素。同樣,在本文開篇所說的愛迪生的名言,那百分之一的靈感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積累的結果。

回到神童的現象,我們也看到身邊有很多家長對孩子很早就進行潛能開發,但為何有所成就的只是極少數而已呢,這裡又不得不提動力的問題了。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於動力源自何處。只有個體深刻地體會到了動機的存在,才有可能成功,反觀諸多「神童」教育下的孩子,他們真的具備這樣的源動力嗎?未必如此。況且,只有動機也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動機的力量不容小覷,另一方面,必須再一次認識到成就卓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茅塞頓開的瞬間開啟了一個人漫長艱辛的卓越之路。

如何保持動力呢?薩伊德提到了思維模式的重要性。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不會變化的;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是「能力漸進論者」,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升。能最終達到卓越的人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因此家長更多的功課是要在如何幫助孩子養成成長型思維上。

在如何稱讚還在這點上,薩伊德也在書中給出了具體的建議。我們應當稱讚一個人很努力,而不是很有天賦;我們應當強調勤能補拙;我們應當教導自己和他人,把挑戰看作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威脅,把失敗看作進步的階梯而不是對缺陷的控訴。一定不要輕易誇孩子「聰明」!

為何薩伊德要一再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練習而非天賦,是因為「天資成就卓越」的說法,會使個人和社會公共機構喪失改變自我與社會的動力。書中談到了麥肯錫與安然公司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了這種論調的巨大危害。

《天才假象》一書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從心理學效應和認知陷阱入手,提出了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如何運用心理策略讓自己保持成功以及避免一些認知陷阱帶來的危害。

總之,這是一本能使人的思想發生變化的書。假如能認知到書中的核心觀點,即便不能成為人群中數一數二的成功人士,也能將自己的效能不斷地提升,在養育孩子方面,也能收穫到不少啟發。想要培養「神童」的父母們,此書必讀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日夢君 的精彩文章:

TAG:白日夢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