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秀成臨死前 用這十句話 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原因

李秀成臨死前 用這十句話 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原因

原標題:李秀成臨死前 用這十句話 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原因


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的曾國荃所部用挖地道埋炸藥的方式,轟塌了太平天國國都「天京」城的外牆,並一舉拿下天京,這也徹底宣告了太平天國的覆滅。


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自知大勢已去,早在幾個月前,就已在宮中飲葯自殺,留下了年輕的幼主洪福瑱。在天京之戰中,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趁亂,帶幼主突圍而出,意圖潛伏下來尋找機會東山再起。不料,化裝成普通百姓的李秀成被附近村民認出,被抓獲獻給清軍,最終成為了曾國藩的階下囚。

曾國藩俘獲李秀成後,並沒有直接把他殺掉,而是將其下獄審問。在獄中,李秀成寫下了3萬字的自述,供述了太平天國內部許多事件及歷史。對於太平天國最終走向失敗,李秀成也在供詞中用「十大誤」,總結了敗亡的原因。


一、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二、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致臨青清州之敗;三、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昌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四、不應發林紹璋去湘潭,此時林紹璋在湘潭全軍敗盡;

以上四條,是太平天國在軍事戰略上的失誤。尤其是第一條,李秀成認為,東王楊秀清派李開芳與林鳳祥北伐,乃是「誤國之首」。


李秀成之所以認為北伐是大誤,並非由於他不認同北伐,而是太平軍北伐的方式不正確。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金陵(即南京),並改名為天京,在此定都。

由於當時太平天國對南方的控制並不牢固,其可選擇的道路有兩條:一是先平定江南,鞏固後方,再圖北上;二是直接捨棄金陵等城池,大部隊揮師北伐,直取北京。


然而,這兩條路他們都沒有走,太平天國的統治者們不捨得離開江南水鄉的安逸,只派了李開芳和林鳳祥率5萬人北伐,結果孤軍深入,後無援兵,以致被清軍重挫。後來屢次派去救援的軍隊,都遭事先做好準備的清軍伏擊,導致太平軍士氣潰敗,失去了一舉推翻清朝的機會。


五、因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誤;六、誤翼王與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猜心,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此誤至大;

以上兩誤,即太平天國內部發生的著名的「天京事變」。天京事變的緣起,在於東王楊秀清與天王洪秀全之間的權力鬥爭,而內鬥的結果是太平天國統治者內部自相殘殺,以致大傷元氣。


翼王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少有的將才之一,卻遭天王洪秀全猜忌。經歷了天京事變後,石達開看清了洪秀全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本質,為了保命,無奈之下率眾出走,自成一軍,分散了太平天國的力量,以致被清軍各個擊破,導致了敗亡。

六、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國而誤;七、主不問政事;八、封王太多,此之大誤;九、國不用賢才。

在李秀成的供詞中,「第六誤」出現了兩次,應該是寫供詞時的筆誤所致。而上面這四條,針對的是洪秀全治國能力的缺失。


經歷天京事變後,洪秀全猜忌心理加重,只信用自己的兄弟洪仁發、洪仁達、洪仁玕等人。洪秀全的這些兄弟無才無能,卻掌握軍政大權,成為了後起之秀李秀成、陳玉成等人的掣肘。


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沉迷於研究他的拜上帝教,而不問政事,以致朝政紊亂。本應是代表最高地位的王爵封號,到後期開始泛濫。李鴻章攻下蘇州時,一座城內就有八個王爺。

太平天國大大小小的各路王爺,有數百個之多。這些人互不相下,不聽號令,甚至自相殘殺。在後期太平軍與清軍的決戰中,李秀成雖為統帥,卻指揮不動這些王爺,導致了太平軍人數雖眾,卻得不到統一指揮,而難敵曾國藩的湘軍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滿人建立清朝後 為何逐漸丟掉了自己的姓氏 改用漢姓?
清朝皇帝為何總愛說「大清得天下最正」?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