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曼殊:一個以淚和墨的現代禪僧 作品被低估?

蘇曼殊:一個以淚和墨的現代禪僧 作品被低估?

【編者按】在剛結束不久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套蘇曼殊《曼殊上人墨玅》冊頁以2881.35萬港幣成交,超過拍前估價百餘倍,創造了蘇曼殊作品拍賣最高價紀錄,此前其作品最高價是218.5萬元的《雪山行旅圖》。

蘇曼殊《曼殊上人墨玅》冊頁以2881.35萬港幣成交,超過拍前估價百餘倍 香港蘇富比2018春拍

拍前估價:18-25萬港幣 成交價:2881.35萬港幣

黃賓虹曾說:「曼殊一生, 只留下了幾十幅畫, 可惜他早死了, 單就憑那幾十幅畫, 其分量也就夠得過我一輩子的多少畫。」 雖然其中有黃賓虹自謙的成分,但足見黃賓虹對蘇曼殊繪畫的推崇。

陳獨秀曾說:「曼殊作畫,教人看了如咫尺千里,令人神往,不像庸俗畫匠之浪費筆墨,其吟詠則專擅絕句,發人幽思,字裡行間別有洞天。」

蘇曼殊是誰?為何黃賓虹、陳獨秀盛讚蘇曼殊繪畫呢?他的畫作是否被低估了?這套《曼殊上人墨玅》冊頁為何能拍得高價呢?

蘇曼殊

1918年,34歲的蘇曼殊在上海病逝,臨死之前,寫下偈語:「一切有情,皆無掛礙。」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曾有過無數標籤:「詩僧」、「情僧」、「革命僧」、「糖僧」、酒肉和尚、天真者、厭世者、怪誕者……今天我們來聊聊蘇曼殊和他的繪畫吧。

一生坎坷 正如其詩所言「行雲流水一孤僧」

蘇曼殊 穿西裝照片

蘇曼殊,原名蘇戩,字子谷,學名元瑛。天資聰穎,才華卓絕,通英、法、日、梵諸種文字。尤擅七言情詩,格調憂鬱,以清逸見長。曾創作戀情小說6篇,開鴛鴦蝴蝶派先河,由於小說是用文言文寫的,所以在今天沒有流傳開。其自傳體小說《斷鴻零雁記》風靡一時。又翻譯莎士比亞、拜倫、雪萊的作品,將李白、杜甫、李賀的詩介紹到外國去。民國時期,他是許多青年學生的偶像,又是世人眼中眷戀紅塵的風流和尚——時而僧裝,時而西裝,常和友人出入酒肆花樓。他是中國知識分子早期革命組織南社的中心人物,也是我國馬列主義先行者陳獨秀的摯友。

蘇曼殊《吳門聞笛》

蘇曼殊與養母河合仙

1884年,蘇曼殊出生於日本橫濱,家境殷實。祖父是廣東香山人,很早就去日本經商,靠茶葉生意起家。退休之後,其父蘇傑生接手。蘇傑生有一妻三妾,其中一名小妾日本人河合仙,是蘇曼殊的養母,他的親生母親是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子,蘇曼殊出生三月,若子就離開了蘇家,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蘇曼殊《雪山行旅圖》設色紙本 20.3×28.5cm

六歲被帶回廣東瀝溪故里,當然養母河合仙被摒棄在日本,此時逐漸展露繪畫才能, 途中能將所乘汽船畫下來,七歲在村塾「畫公仔(公雞)鵲鳥等甚好。約九歲,家道中落,也正是這種變故,成為他獨異畫風產生的外部因素。1895年,他的父親想要重整家業,最後去上海經商。而曼殊因為母親不在身邊所以倍受其他人的欺負,同輩的兄弟姐妹、嬸嬸、嫂嫂欺負,只有家中祖母疼愛。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很多人對日本有很大的仇視,而他恰恰是私生子而且是日本女人生的,這樣的身世使他格外自尊,敏感。十二歲時身患重病,蘇傑生的妾大陳氏不僅不給他調養治療,反而將他鎖在柴房叫"以待斃"。這一年,他路遇贊初法師,12歲便出家,而後犯戒偷吃鴿子,被逐出師門。生活在這樣一個冰冷的家庭,是他遁入佛門的最初原因 ,也是導致其性格變異的主要原因。每每有人探及他的身世,曼殊所答,皆為「不必問」,「身世有難言之恫」,後來曾寫下這般凄涼的詩句「為問生身親阿母,賣兒還剩幾多錢」、「生身阿母無情甚,為向摩耶問夙緣」。

蘇曼殊《雁盪觀瀑》

1896年蘇曼殊離家 ,輾轉上海後被帶至日本橫濱大同學校讀書,交由生性吝嗇的表兄林紫垣監護,生活極為艱苦,林紫垣表兄每月只給十元,僅夠他交房租跟吃簡單的飯,住的是最下等、最窮等的學生住的地方。但他刻苦自勵 ,並努力學習繪畫,因繪畫才能出眾,而受到學校關注。那時大同學校學校缺乏美術教員,就讓他擔任圖畫課教職,教中國畫,並為教科書配插圖。在日本期間,他受到西方美術的影響,並在日本形成了兼融中西的獨特畫法。

表兄林紫垣知道他參加接觸革命黨員之後擔心無法向他父親交代,便以斷絕每個月10元錢的資助,失去經濟支持,蘇曼殊無奈於1903年秋返回上海。回上海之前,還發生一事,當他去養母河合仙氏老家時,與日本姑娘菊子一見鍾情。然而,他們的戀情卻遭到蘇家的強烈反對。蘇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這事後,斥責蘇曼殊敗壞了蘇家名聲,並問罪於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當眾痛打了菊子。 結果,當天夜裡,菊子投海而死。失戀的痛苦,菊子的命運,令蘇曼殊深感心灰意冷,萬念俱灰。回到廣州後,他便去蒲澗寺出了家。從此,開始了他風雨飄泊的一生。

蘇曼殊把題詩的百助楓子照片寄給章士釗等友人

無量春愁無量恨, 一時都向指間鳴。我已袈裟全濕透, 那堪重聽割雞箏。

蘇曼殊《春愁圖》35.3×22.3cm。畫中女子為百助楓子,清冷月夜,立於江岸,柳絮紛飛,縱有「殷勤為探看」的青鳥,依然娥眉不展,彷徨若失。

缺乏母愛的童年,從小孤苦伶仃,嘗盡人世間的辛酸,加上與菊子的愛情悲劇,造成蘇曼殊極度缺乏安全感,個人渴望真愛,卻又害怕自己被感情迷失了方向,導致他錯過了多份愛情,比如秦淮河畔一個叫金風的煙花女子情投意合,相見恨晚,再如在一音樂會上認識的百助楓子,即使流連青樓,他也只是喝花酒、吟情詩談笑水粉間,也總在接近愛情時候又愴然而走。

蘇曼殊的朋友圈:一幅民國以來文人名士的縮影圖

蘇曼殊《金戈鐵馬躍大江》蕭紉秋藏畫稿之二十五

蘇曼殊《武士》蕭紉秋藏畫稿之二十六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留學期間,蘇曼殊開始投身革命,並且十分熱衷,例如拿出生活費的三分之一支持,並轉入陸軍學校,有學者認為這是家庭不接納所以他要向組織靠攏,蘇曼殊在尋找歸屬感,屬於生命自身的歸屬。耿直的個性令他結交了不少朋友,朋友都是當時革命界、文藝界的著名人物。如陳獨秀、章太炎、宋教仁、魯迅、李叔同、孫中山……用柳亞子的兒子柳無忌的話說,"一個個名字排列在我們的腦海里,這差不多成了一幅民國以來文人名士的縮影圖"。

蘇曼殊和陳獨秀相識很早,相知也深,他的小說《斷鴻零雁記》曾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發表的。蘇曼殊翻譯的雨果《悲慘世界》,曾由陳獨秀潤色過。和陳獨秀同事《民國日日報》時期,蘇曼殊開始學做詩,對於詩的聲韻格律,也由陳獨秀作指導,所以曼殊在《文學因緣》自序中稱「畏友仲子」,並且常有詩畫送給他。在畫的方面,曼殊有題「乙巳泛舟西湖寄懷仲子」,詩的方面,有《過若町有感示仲兄》及《東行別仲兄二首》。

如果說陳獨秀指導了蘇曼殊詩詞的聲韻格律,那麼章太炎則提升了他的詩詞境界,陳獨秀曾說:「在日本的時候,要章太炎教他做詩,但太炎並不曾好好地教,只由著曼殊去找他愛讀的詩,不管是古人的,是現代的,天天拿來讀,讀了許多東西以後,詩境便天天進步了。」當時在日本,蘇曼殊與劉師培、何震夫婦曾一起生活,何震還拜蘇曼殊學畫畫,三人感情很好。

正如俗話所說,「最親密的人,往往傷害人最深!」劉師培、何震夫妻最後投靠兩江總督端方成為告發革命者的密探,而且他倆夫妻誘捕革命黨的領袖。這個對曼殊的打擊非常大,認為這個世間沒有真情,沒有任何人值得相信。章太炎同樣如此,辛亥革命後,章太炎反對孫中山,袒護袁世凱。

蘇曼殊《春柳讀書圖》124×41cm

自少年時代起,蘇曼殊幾乎沒有較長時段固定地生活於某地的經歷,東奔西走是他生活的常態, 一意孤行是其存在的基本方式,有時甚至是毫無目的的漂泊,加之多病纏綿,正如其詩所言「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似冰」,所以他的畫作空靈、傷感、孤寂。

「情僧」、「畫僧」、「革命僧」都是他 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歸屬感

蘇曼殊《曼殊上人墨玅》冊頁以2881.35萬港幣成交,超過拍前估價百餘倍 香港蘇富比2018春拍

中間這件,樓閣的透視、體積感的塑造,明顯借鑒了西方繪畫的技法

蘇曼殊多情,但不隨便發泄感情,他的抒情全是有感而發、有情而抒,且有一定的對象,其繪畫作品便是如此,作品喜歡取傳統意趣的同時融入西方寫實的創作傾向。在很多作品中 , 強調「 我」 的存在 ,與小說一樣有自敘性的特徵 , 顯見現代西方文化思潮以及個性主義的影響 , 與傳統詩畫追求物我冥合的「 無我之境」似有衝突 , 卻反映了藝術家複雜真實的情感衝突 。此次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以2881.35萬港幣成交《曼殊上人墨玅》冊頁中的22 幅作品來說,其中就有 13 幅出現孤僧形象。孤僧形象的凸顯,除了表露禪僧身份的自我認同和強化,還是蘇曼殊特殊情境下的心靈體驗。

蘇曼殊《秋山蕭寺圖》123×47cm 類似馬遠構圖

蘇曼殊《新安江上一釣船》1913年 66×32cm 構圖奇特

從作品的構圖來講,蘇曼殊的畫大部分是畫在紙面和扇面上的山水,畫中多峰巒、危岩、孤松、垂柳、殘月,以及荒涼的城垣、幽遠的廟宇、村邊的茅台、山間的斷橋等意象,這種表達方式類似南宋的馬遠。馬遠一變北宋全景式山水作風,化繁為簡,寫一隅半壁之景 ,剪裁出新的視覺效應,以「馬一角」著稱。後人以為是殘山剩水 , 因哀河山破碎而寄復國之思。從這個角度來看,蘇曼殊繪畫的某些章法與構思確有相似之處,但他的簡練手法更多體現在單純概括上,如《華羅勝景圖》 、《松下聽琴圖》 、《登祝融峰圖》等畫。

蘇曼殊《琵琶湖記游》鏡心 絹本 32×26cm 類似倪瓚的構圖

在中國畫史上對蘇曼殊影響最大的應是倪瓚。倪瓚高潔的氣質 ,怪異的性格 ,不食人間煙火的畫作,與蘇曼殊甚為契合,對異族壓迫的激憤情緒更相同。倪瓚雖極力主張隱逸,卻又有淡淡的入世思想,不滿外族統治卻又具有元代遺民心態。他愛讀記載倪瓚逸事的《清賢記》 ,倪瓚詞作《柳梢青》的意境使其傾倒 ,爰題於所愛女子百助楓子多幀影照之上。在表達其繪畫主張的《曼殊畫譜·自序》中 , 對倪瓚的繪畫推崇備至 ,寫道:「元四大家皆屬王派。李派板細乏士氣 ,王派虛和蕭散 ,此又惠能之禪 ,非神秀所及也 。 ……倪瓚輩 ,又如不食煙火人 ,另具一骨相者 。」 作為僧徒的蘇曼殊對於此種「不食煙火」的蕭散畫境心嚮往之 。他贈劉三(劉季平) ,被劉三視為「精妙絕倫」的《白門秋柳圖》 ,及另一贈程演生的《江湖滿地一漁翁圖》的布局框架 , 就變用了倪瓚典型的「一水兩岸」構成式。

與南宋馬遠、元代倪瓚一樣,蘇曼殊也有遺民情愫和忠烈精神,作品洋溢著深深地愛國之情。蘇曼殊留傳於世的作品大量涉及先代的亡國痛史及相關的忠臣、烈士和遺民,尤以宋元及明清易代之際最多。1907年春,蘇曼殊在日本參加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工作,為配合章太炎發布《討滿州檄》,而創繪五幅圖畫,由章太炎作跋,發表於4月25日《民報》增刊《天討》。五畫分別為:《獵狐圖》、《陳元孝題奇石壁圖》、《岳鄂王游池州翠微亭圖》、《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圖》、《太平天國冀王夜嘯圖》,五畫均用詩歌中的比、興手法,以古喻今,諧音取義。雖然筆法曲折含蓄,但是氣勢和情緒卻是顯露而高昂的。也許正因如此,這種擺脫簡單說教的「革命宜傳物」不僅在當時起到振聾發耽的作用。例如,五畫中的《獵狐圖》繪勇士策馬山道,怒目發矢,目標中的狐貉急速逃遁,以「狐」諧「胡」,指代滿清。章太炎以跋明題意:「東方穿(獸)種,貉(類狐)為狐。射夫既同,載鬼一車。」取《詩經小雅·車攻》與《易經·睽卦》句,意在共同奮鬥,努力戰勝敵人。

另一《陳元孝題奇石壁圖》以勾沉「宋末遺恨」來醒世。南宋張世傑、陸秀夫擁趙里、趙避走南海,圖謀恢復,失利後退至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為元將張弘范進逼,苦戰不敵終至全軍覆沒,陸秀夫負帝跳海,元軍於石壁深鐫「張弘范滅宋於此」,成為悲壯歷史的印記。圖繪明末抗清志士陳邦彥之子陳元孝避清兵過崖山,觸景大坳,作哀歌題於石壁的情形(章太炎錄陳元孝《崖門渴三忠祠》一首於畫上),以此激發愛國情緒。另三幅作品《岳鄂王游池州翠微亭圖》、《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圖》、《太平天國冀王夜嘯圖》均以歷史上抗虜事迹為題材。

這套《曼殊上人墨玅》冊頁為何能拍得高價呢?

(截止至2018年4月)蘇曼殊作品成交價前十,作品溢價高

蘇曼殊《汾堤吊夢圖》

《太平洋報》葉楚槍多次求畫不得,將曼殊鎖人屋內,以他喜歡的煙捲、朱古力糖和牛肉誘惑他,準備好畫具逼他作畫。蘇曼殊邊吃邊構思,振筆作成《汾堤吊夢圖》。

首先,蘇曼殊留下的真跡少,目前存世作品不足百件,非有感不作,非友不贈,從未賣畫,所以每有真跡現身市場,就很容易出高價,從上表可知,其作品一現身拍場,便備受關注,成交價格多為拍前估價的數十倍乃至百倍。蘇曼殊的畫作多為應友人之邀而作,其原作大多流散各地。據學者統計,1907年,他在《民報》和《天義報》上發表了13篇。1908年在《文學因緣》上發表了9篇。1907年何震將蘇曼殊的一些畫整理成《曼殊畫譜》,因資金缺乏沒有出版。1919年曼殊去世後一年,蔡哲夫出版了一本《曼殊上人妙墨冊子》,共收22幅繪畫作品,即本次上拍畫作,一次性得到這麼多件蘇曼殊力作,機會難得。另外,在《曼殊全集》和《曼殊遺迹》中也收有40多幅插圖。

左圖:《曼殊上人妙墨冊子》中趙藩題跋

右圖:黃賓虹署簽

《曼殊上人妙墨冊子》中章太炎題跋,記錄蘇曼殊的身世及個人經歷

其次是該冊頁的文獻價值,畫冊《曼殊上人妙墨冊子》收錄了22幅畫作 , 上附數十人名人題跋(加分項),成為研究蘇曼殊個人的重要資料。學者黃永健認為,「整個畫冊合在一起的整體印象是一個以淚和墨的現代禪僧在一個古老的文明搖搖欲墜的危世里所遺留下的參禪證佛的墨跡淚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CUUNION CONCEPT FAIR 設計聯合概念展:尋找「中國版「設計
與交通符號較勁的藝術家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