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竿而起:秦末起義蜂擁而起,秦國為什麼會如此脆弱

揭竿而起:秦末起義蜂擁而起,秦國為什麼會如此脆弱

揭竿而起

【出處】《過秦論》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漢代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瓮牖(yǒu)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這個故事不僅歷史教科書講,而且語文課本也講,只要上過學,沒有人對這個故事不熟悉的。如今我們討論起秦國為什麼滅亡,都要說秦國殘暴,荼毒百姓,人民不堪忍受壓迫所以才揭竿而起,滅亡了秦國。

但這種理由太牽強了,經不起推敲。翻開史書看,秦末並沒有人民生活困苦,流離失所的問題。所有起義軍除了復國報仇的六國殘餘勢力外,就是因為類似於陳勝吳廣這樣沒有按時趕到漁陽戍邊,擔心被殺頭才起義的。包括劉邦起義也是,他在沛縣做亭長的時候,為縣裡押送一批農民去驪山修陵,但走的人多了,也晚點了,所以沒辦法才落草為寇的。

陳勝吳廣起義後,農民軍長驅直入,瞬間攻破了函谷關,打到了咸陽,這也太讓人費解了。要知道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100多年,從來沒有一隻軍隊能破函谷關。而且此時秦國剛剛一統全國,正是軍事力量最強大的時期,怎麼可能讓農民軍這樣欺負。

所以要深入分析這樣的問題,就要說道秦國一統全國後,秦始皇所採取的治國政策了。

首先,秦國法制問題。商鞅變法後,秦國以法治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施行了100多年,一點問題沒有。所以秦始皇一統全國後,當然認為這是最好的制度了,於是全國落實。但所有制度都是有缺陷的,需要與時俱進才行,而秦國法律在治理一個小國時確實非常好,但此時秦國一統天下,如果依然採用這種法律,必然會出問題的。秦國法律規定,去邊境戍邊是有時間期限的,秦國當時地方小,在規定時間內到達肯定沒問題。但全國統一後,就比較麻煩了,比如陳勝吳廣是要從今天的安徽一帶趕到北京去戍邊,這距離就遠的去了,所以也就間接導致了這次起義爆發。

其次,秦始皇一統全國後,其它國家兵力都被收編了,那麼北方對抗匈奴,南方控制百越的任務就落到秦國頭上。於是,蒙恬率軍三十萬軍北擊匈奴,接著就徵發幾十萬民眾修築長城。對於南邊百越,秦始皇兩次派兵進行征伐,共投入五十多萬軍隊。北邊的這支軍隊直到章邯擊敗陳勝起義軍時才被調回來,而且只回來了一部分,而南面這隻軍隊,實在太遠了,秦國滅亡後,都沒有回來,最終大將趙佗割據嶺南,自立為王。

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農民軍之所以能長驅直入,攻入函谷關,就是中原大地內已經空虛了,基本沒有軍隊和人口了,最終打敗起義軍的章邯,也是帶領的修建驪山的刑徒作戰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秦帝國的滅亡是因為自身太大了,它還沒有做好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準備,就被這個極其廣大的國家生生拖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蘇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亡羊補牢:楚頃襄王丟的羊太多了,能補回來嗎

TAG:蘇蘇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