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誠明堂戊戌年春學期第五次教學手記

誠明堂戊戌年春學期第五次教學手記

【往期回顧】

為了方便大家瀏覽本學期的課程進度、內容和記錄,在此,謹將以往上過課的教學手機公佈於下,可點擊進入:

其它班次教學手記查詢方法:

進入公眾號——點擊左下方「學堂專區」——點擊「教學手記」

【諸生詩詞作品選】

孟天班、孟地班

(2018年3月31日,上午9:00——12:00,晚上17:30——20:30)

本周新學《孟子·公孫丑章句上》3.2「夫子加齊之卿相」章的第二部分。

3.2.2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接上周所講,北宮黝、孟施捨、曾子三人之勇,勇猛、勇氣、勇敢。守約,約者,要也。謹守最重要的那個東西。北宮黝憑武力,守力;孟施捨無懼,守氣;曾子訴諸「義」,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守義。三者皆為守約,但守的東西不一樣。孟子言此,乃是一個引子,凡不動心者,皆應以「義」為前提。

公孫丑接著問老師:「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此句可接前文「不動心有道乎」,看似文脈更顯通暢,實則中間的三種勇是為接下來要闡述的「不動心」提供邏輯前提。敢問老師您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以下是孟子「不動心」的原則,其中含義廣、深、精,故而在整理手記時,僅就字面意思進行梳理,課堂上則根據諸生的理解情況深度講解。

孟子引告子的話。「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言」,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第二十》)的「不知言」。言為心聲,不知言,就是不知人。讀古書,要把目錄背下來,開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也要知道,要有始有終,不要做「殺書頭」的事情,很多人知道《論語》的第一章,但很少有人知道最後一章。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第二十》)

說回來,「不得於言」就是「不知言」,「不知言」就是「無以知人」。「不得於言,勿求於心」,因不知對方說話時的心態或想法,別人說的話有不合理、不合適的地方,不以自己的內心去忖度、猜想,或是不用自己內心的好惡去感受、評價,故而不動心。這種不動心,孟子認為「不可」。「不得於心,勿求於氣」,自己的內心有不安、不舒服的地方,不要讓自己的「氣」有所妄動。這個「氣」就是「生氣」、「動氣」的氣。心中有所不安,千萬不要動氣。比如有些人吃了對方的虧,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轉念一想,以怨報怨並不好,雖然心理上覺得過不去,但也沒有意氣用事、逞強而非達到目的不可。這種不動心,孟子認為「可」。

實則告子的十六字引言本為一體,孟子卻將其拆分成兩部分,加以評價,便形成了他自己的觀點。孟子這裡談的「不動心」,和前者「守約」的三種「勇」不同。此處孟子的不動心,已經轉回內在修養的不動心了。不過孟子不像後世之人,只重視內在修養的工夫,而是內外相融、兼通的。中國傳統文化里,心氣之說在孟子以前就有,而其修養工夫是孟子特別提出來的。後世道家的心氣合一,以及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都與此有很大關係。

繼而,孟子提出自己的意見。「夫志,氣之帥也。」「志」是「氣」的主帥,主宰、領導,是「氣」的司令官。什麼是「志」?志者,意也,心之所之也,心之主。用今天的話說,「志」是思想觀念、意識形態。「意志」、「心志」、「志向」便有此意。「氣,體之充也。」氣,充滿了整個身體,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之一,又是推動和調控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從而起到維繫生命進程的作用。那麼氣是怎麼行動的呢?

「夫志至焉,氣次焉。」此為理論原則。「次」,不是次要,而是隨之而至。心志到了,氣也就跟著到了。「志至焉」,強調以心理為主。「氣次焉」,氣輔助心理而相輔相成。心志影響心氣,心氣也影響心志,而孟子強調以心理為主。意志是產生氣的原動力。

「持其志,無暴其氣。」此為修養方法。真正的修養,從內心開始。「持」,守。「持其志」,持守住內心的意志、心志,專一,恆常。「暴」,亂。不要讓自己的氣亂起來。心志、意志專一,讓氣沉潛、充滿,這個時候,二者便會協調、融合,待人處事之間,自然沉穩鎮定、有勇氣、有決心。「心」「氣」二字的修養是儒門中很重要的一對法寶。宋明理學中張載養氣,二程養心,就連道家、佛家的修養工夫也與此有著很大的關係。孟子所言保持心志的專一和寧靜,是要讓氣亂跑,便是修養的原則和方法。

但公孫丑還是不懂,「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既然老師您說過「志」是主要的,又說要保持心志的專一,不要讓氣亂跑,是何道理?

孟子回答得更加詳盡。「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壹」,專一。「動」,影響。「蹶」,傾跌。「趨」,小步快走。因志為氣之帥,心志專一,就可以影響內部的心氣。心念一轉,氣也隨之而動。就像一個人專心致志的時候,自會影響到他的心氣,使之沉穩、平和。反過來,氣動則心動。一個人暴躁,易怒,經常使得心氣浮動,心思妄念,自然影響到他的意志,渙散、薄弱、懈怠。孟子把氣的作用比作「蹶者、趨者」,以說明氣的推動作用。「反動其心」,反者道之動,反過來會影響人的心志、意志。這是說「氣」對「心」的反作用。「心」與「氣」兩者互相影響,同等重要,以心志為主,做到專一不貳。儒家很講究修身的功夫,曾子的「三省」,孟子的「養氣」都是其中重要的原則和方法,不僅告訴你這條路是什麼,還告訴你如何走下去。孟子的「不動心」受到了當時以及之前人的一些影響,比如告子、道家,之後影響了後世儒家,甚至是道家、佛家。

公孫丑聽完孟子所言,問道,「敢問夫子惡乎長?」「長」,擅長。孟子言及「不動心」,提到了「心」和「氣」。公孫丑問,敢問老師您在這兩個方面的修養工夫上,更擅長哪個呢?孟子回答,「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知言」,即「知人」。「盡心知性」(朱子語),對於天下之言,無不窮盡其理,通曉其是非得失以及所以然之理,明道自然無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養」,長養。「我」,孟子的自稱。「吾」,泛指我們,也就是整個人類。這句話是說,我善於養我們整個人類的浩然之氣。後世常說「浩氣長存」。「浩然之氣」是我們人類都有的,人人皆有,人人能養,但知道的人太少了。孟子不但善於「養氣」,還善於養「浩然之氣」。後面孟子先談論「浩然之氣」,再談論「知言」。那麼,什麼是「浩然之氣」?

我們下周再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誠明草堂 的精彩文章:

誠明堂戊戌年春學期第四次教學手記

TAG:誠明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