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印度,準備好迎接21世紀了嗎?

印度,準備好迎接21世紀了嗎?

海外視點

近年來,「印度崛起」成為西方學界的熱門話題,諸如「印度超中國,成全球增長火車頭」、「印度是全球經濟低迷中的曙光」等觀點常見諸西方報端。但同時,印度也面臨著教育、就業和基建等方面的巨大挑戰。印度真的準備好迎接21世紀了嗎?近日,《印度斯坦時報》記者施尼德哈·普納姆(Snigdha Poonam)在其新作《夢想者:印度年輕人如何改變他們的世界》(Dreamers: How Young Indians Are Changing the World)一書中對印度面臨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描繪。2018年3月1日,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刊發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南亞項目高級研究員米蘭·瓦什納夫(Milan Vaishnav)對該書的評論文章。

原文:《印度準備好迎接21世紀了嗎》

熊一舟/編譯

印度崛起的另一面

如果說20世紀末令世界矚目的是中國的發展,那麼很多人都認為,21世紀初的鎂光燈將聚焦在印度身上。2018年1月,世界銀行宣稱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2018年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IBM公司甚至把即將到來的時代稱為「印度世紀」。

印度的未來的確值得期許。經濟改革、管理得當和政治穩定為印度在即將到來的世紀能夠實現長期的繁榮打下了基礎。但同時,印度也可能會面臨一種地獄般的處境:數以億計印度人的願望將無法實現。這甚至可能對整個國家的社會網路造成爆炸性影響。而這一場景正是《印度斯坦時報》記者施尼德哈·普納姆(Snigdha Poonam)在其新書《夢想者:印度年輕人如何改變他們的世界》中所描繪的。

對即將到來的印度「黃金世紀」的預測基本上基於兩種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城市化。從2010年到2050年,印度的城鎮人口將增加5億——這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城鎮人口最大規模的增長。而從歷史經驗來看,城市化總是與識字率的增加、中產階級的出現和經濟的繁榮聯繫在一起的。第二個趨勢被經濟學家稱為「人口紅利」,即當數量龐大的青壯年進入勞動力市場時,經濟生產力和儲蓄率將同時得到增長。到2030年前,當其他許多主要經濟體正為老齡化問題所困擾時,印度每個月都將有100萬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在未來數十年中,印度有望佔據全球15-64歲之間人口增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與人們對印度日益崛起的熱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種更為黯淡的說法,即城市化和人口增長可能並不會給印度帶來紅利,而是將導致社會災難。在這種敘事中,印度的城市化在創造巨大財富和繁榮景象的同時,也會由於基礎設施落後、服務欠佳和機遇不平等問題,將大量人口排除在城市之外。根據這一觀點,印度將很難創造足夠的工作機會來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勞動力需求。這將使得印度的年輕人更加熱衷於以身份認同來謀求上升通道,印度的種族分裂和宗派主義傾向將日益嚴重。

普納姆在書中並沒有過多關注印度的大都市,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印度的二三線城鎮,試圖理解遼闊的印度北部地區年輕人的理想與焦慮。她將關注點轉向了印度民主制度中最脆弱的部分,但也正是那些部分,構成了印度最廣泛也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圖景。在那些地方,城市化的負面影響和工作機會的匱乏問題更為明顯。

深陷焦慮的「夢想者」

普納姆把這些深陷焦慮的印度年輕人稱為「夢想者」,並宣稱他們是「印度自獨立以來最絕望的一代人」。儘管自印度1947年獨立後這代逐漸成人的印度人對從英國殖民者統治下獲得自由感到滿意,但他們還是希望政府能真正給予他們憲法所賦予的自由,如消除社會中的等級制度,減少財富的集中,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以及保障社會安全等。

不幸的是,印度的民主並沒有顯露出幾分天下大同的跡象。今天,印度大部分年輕人都面臨著普納姆在書中歸納的三類問題中的至少一個:未受教育、失業或技能不足

印度教育系統的問題並不是入學率不高,而是教育水平低下,並且這一問題存在於印度的各個教育層次。在小學階段,印度的入學率幾乎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印度六年級的所有學生中有近半數不能閱讀二年級水平的文章;十分之一的學生甚至認不全從1到9的所有數字。由非政府組織布拉罕協會(Pratham)對印度14-18歲之間的年輕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0%的印度年輕人看不懂時鐘上的時間顯示,36%不知道印度的首都在哪,62%不會計算一個給定價格的一折。同時,印度的高等教育已成了一項產業,使得大學入學率飆升。根據政治學者德文什·卡普爾(Devesh Kapur)統計,在2000-2015年間,印度每天新成立的大學達6所之多。但除了少數個例以外,這些所謂的大學幾乎都是數量重於質量。

第二個危機與工作機會不足有關。印度經濟需要每個月創造幾乎100萬個就業機會,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的自然增長。但印度政府的統計數字表明,印度每個月創造的就業機會只有35-40萬個。那些無法在正規行業就業的年輕人只好從事非正規行業來養家糊口。

與東亞鄰國不同,印度的經濟是一種「早熟」模式,它跨越了由製造業主導的階段,直接進入了由服務業主導的階段。實踐證明,建立一個強大的製造業體系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不二法門。然而對印度來說,其失誤不僅在於沒有實現工業化,還在於過早的去工業化。不是每個印度人都能成為軟體工程師,那些受挫的求職者不得不湧向公共部門以求得工作機會。但在過去二十年里,政府部門的職位數量持續下降。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印度會出現230萬人爭奪350個政府低級公務員崗位的景象。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儘管印度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工廠卻很難僱到合格的工人。2016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了全印度15萬名工程師,卻發現其中有80%都不符合工廠僱傭標準。

直面華麗表象下的挑戰

雖然《夢想者》一書中也講述了不少印度年輕人感人的成功故事,如競選大學學生會主席的印度女生麗莎·辛格(Richa Singh),但那並不能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印度經濟增長的故事中隱藏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城市化和人口紅利的優勢,就將導致兩個不利的後果。

一是業已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將更加嚴重。經濟學家盧卡斯·尚賽爾(Lucas Chancel)和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在最近發布的一篇論文中指出,自1922年印度提出所得稅法的構想以來,印度的收入差距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全國22%的收入所得都進入了前1%高收入人群的口袋中。第二個後果是教派衝突的惡性增長。普納姆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求職受挫的青年如何逐漸相信印度教民族主義並成為其強硬派士兵的故事。印度的人口遷移並沒有減輕,而是加劇了教派衝突。在許多地區,印度的年輕人激烈爭奪種族配額,以便獲得對他們來說極具吸引力的公職。但不滿情緒不光只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也來自處於社會頂層的年輕人。後者對那些照顧傳統上處於弱勢地位的人群的平權行動感到憤怒,要求為自己尋求保護。

印度究竟該如何處理由城市化和人口變化帶來的雙重挑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定義印度民主本身的性質。印度公民將把經濟增長還是社會正義放在優先位置?他們能否繼續堅持自由主義的民主傳統,抑或是屈服於多數民主?在閱讀了普納姆的敘述之後,或許很難得到一個樂觀的結論。她寫道,許多夢想者都在為同一件事而苦惱:「他們在這個國家沒有未來,而這個國家在世界沒有未來。」

《夢想者》對圍繞印度日益上升的中產階級而構建的華而不實的表象嗤之以鼻,並呼籲我們關注表像之下印度的腐敗與沮喪,以及那些破滅的希望。對印度的精英階層來說,要想掩蓋這些真相很容易。但正如普納姆所說的那樣,掩蓋真相就意味著自殺。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2期第7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手機里那些永遠捨不得刪除的聊天記錄……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