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學經典轉化的「取經路」,大IP不止一個《西遊記》

文學經典轉化的「取經路」,大IP不止一個《西遊記》

文學經典

在當今圖像時代,大眾對視覺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伴隨著中國影視產業的轉型升級,影視市場的不斷擴大,影視製作的數量和質量都在同步提升。電影和電視從其產生之日起,成長和發展就一直離不開對文學作品的改編。

原文:《圖像時代文學經典IP的資源建構》

作者: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徐巍

毫不誇張地說,文學始終就是影視生產強大的資源庫。近年來一度極為瘋狂、火爆的「IP熱」現象恰恰又應和了這一視覺文化生產的特徵,尤其是經典文學作品更是被奉為「超級IP」。網路平台上點擊量超高的文學作品就成為了影視公司競相追逐的IP目標,而傳統文學經典的改編甚至稍顯冷清。即便如此,像《西遊記》、《三國演義》、金庸小說等文學經典卻始終受到影視改編的熱捧。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到底哪些中國文學經典適合成為當代的IP資源?為什麼?如何判斷?為什麼《西遊記》等作品的改編卻長盛不衰?如何建構文學經典的IP資源?

主題上的多元性和開放性

談到文學經典的改編,許多研究者常常會涉及是否忠實於原著的問題。事實上,任何關於文學經典的改編都是面對當代的一次重新闡釋,是立足於經典的二次創作。這也就為文學的影視改編提供了一定的闡釋空間和藝術上的自由創造空間。當然這也使影視改編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成功的影視改編,可以實現二者的雙贏。既能使影視作品贏得藝術和商業上的成功,也能進一步擴展文學經典的藝術內涵和傳播效力。

那麼一部文學經典是否可以成為當代影視改編不斷可以再生的IP資源,我認為這需要面對三個方面的挑戰。首先,經典文本是否具有當代的可闡釋空間?這裡我們不妨以《西遊記》為例加以探討。如果仔細考察《西遊記》文本的演變過程,我們會發現,它分別經歷了由歷史演變為傳奇、傳奇演變為神話、神話演變為遊戲的過程。其文本的最初形成,來源於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經的歷史和《大唐西域記》的文獻記載。經過民間的流傳,取經的故事被傳奇化了,並且增添了唐僧徒弟等相關內容,再經由長期的民間演義和藝術加工,後來被吳承恩創作為一部神話小說,成為一部古典名著。而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興起,電子遊戲的日益繁盛,《西遊記》被改編為多種遊戲,又演變為一部遊戲文本。可見,正是由於《西遊記》文本的長期演變,賦予了這部經典作品主題上的多元性和開放性。於是,正史敘事、傳奇冒險、神話故事、宗教題材、現實隱喻、娛樂遊戲等主題都能獲得各自的闡釋空間。而《西遊記》的多種改編版本恰恰證實了這一點。

第一種是正史敘事,如12集紀錄片《玄奘之路》(2011)以謹嚴的態度,依據真實的歷史文獻和資料,努力還原了唐代僧人玄奘為求大乘佛法,西行十九年的弘法史,感人至深,大獲好評。霍建起導演的電影《大唐玄奘》(2016)也同樣是從正史的敘事視角出發的。

第二種則是忠實於神話原著的改編,萬籟鳴執導的動畫片《大鬧天宮》(1961)就截取了原著的相關情節,為大眾奉獻了一部長久不衰的經典之作,由於深受觀眾的喜愛,該片在2012年還被重新修復為3D版本。而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在創作上更是遵循了忠實原著的原則,儘管當時的拍攝條件和製作技術有限,但它毫無疑問成為一部改編的經典之作。

第三種是後現代解構和戲說式的改編,尤以《大話西遊》系列為代表。對《西遊記》做出顛覆性改編的《大話西遊》(1995)最初並未立刻引起關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尤其是通過高校學生的廣泛討論後,其風格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被公認為一部「後現代」無厘頭風格的經典影片。《西遊新傳》(2010)的改編同樣也遵循著這樣的思路。第四種改編方式則是保有故事內核,而隨意發揮。如《西遊降魔篇》(2013)、《西遊記之大鬧天宮》(2014)、《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2016)、《悟空傳》(2017)、《西遊記之女兒國》(2018)、動畫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2015)和《金箍棒傳奇》(2012)等。這些影片往往保留一些《西遊記》的故事內核,在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上則進行了大膽的想像,並不拘泥於原著。可見,《西遊記》在主題上的多元性和開放性為它的文本改編提供了相當寬廣的可闡釋空間,使其成為一部不斷再生的「超級IP」。

藝術形式的當代轉化

其次,經典文本是否可以實現其藝術形式的當代性轉換?文學經典往往和當下的現實生活已經拉開了一定的時空距離。滄海桑田,世易時移。許多古典的藝術形式是否依然在當代發揮著作用,並能持續產生影響,這就需要解決藝術形式當代轉化的難題。

《西遊記》的改編在此方面就相對易於處理。《西遊記》採用傳統章回體的敘事模式,故事主要由「西天取經」中的「九九八十一難」構成,也就是說它由一個個互相聯繫而又各自獨立的故事構成全篇。這就使當代的影視改編充滿彈性和靈活性,改編可以根據各自的需要,或是提取其中的某個故事而獨立成片,或是綜合某幾個故事為一個文本。同時其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的敘事模式為當下的電子遊戲和網路遊戲的闖關模式所充分吸收。網路遊戲通常由若干關構成,在每一關中,遊戲者通常面對的敵手由弱到強,最後面對大BOSS,只有打敗他,才能闖關成功。而這種打怪升級的模式也使遊戲中英雄的技能不斷增加,能力不斷成長。這些無疑都來自於我們的古典藝術資源,並且成功地實現了當代的藝術轉化。

同時,《西遊記》講述師徒四人「取經旅程」的人生經歷,非常契合於當代公路片的藝術模式。電影中的公路片類型往往將敘事放置在一段旅程的背景之上,主人公們在一系列戲劇衝突與矛盾中,完成了人生的成長、情感的考驗和思想的升華,它也體現著「旅程即人生」的藝術隱喻。因而《西遊記》的藝術模式極易改編為當代影視的相應類型。

滿足閱讀期待和視覺期待

再次,經典文本是否可以被當代受眾所理解和接受?面對當今圖像時代,視覺媒介的發達、網路的普及,我們的受眾也更多地體現為視覺受眾和網路受眾。他們主要集中在20至40歲的人群之中,其生活方式、愛好類型、審美取向直接影響著經典文學的改編。加之網路文學中神魔、探險類型題材深受網民的青睞,《西遊記》在題材和藝術形式上都能投其所好。作為一部神話,降妖除魔的敘事類型,它也極易滿足網民們的閱讀期待和視覺期待。

總之,面對當下的文學改編,依託文學經典是一種藝術考量,而進行IP轉化則是一個商業考量。這就要求當下的改編要兼顧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特徵。當然,在改編態度上,改編者既不能一味地迎合主流意識形態,也不能一味地迎合票房和市場,淪為圈錢牟利的一次性文化消費品。在將中國文學經典轉化為圖像時代的IP上,要充分考慮文本主題的可闡釋空間、藝術形式的當代轉化以及受眾的接受等諸多方面因素,這樣才能真正推出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精品佳作,成功實現中國文學經典的當代轉化。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2期第6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演算法黑箱與數據正義,人工智慧存在「惡意」嗎?
2018,社科報記者在兩會現場——政協篇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