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知乎變了?這些原因減少了你上知乎的次數?

知乎變了?這些原因減少了你上知乎的次數?

正如部分人關閉微信朋友圈一樣,近日,微博輿論場中,部分網民表示,隨著知乎的大量開放,逐漸減少了上知乎的次數。

4月1日,微信公號「刺蝟公社」也在文章《我理解現在的知乎,但我不再是黏性用戶》中也表示,「知乎現在很難再與世界分享知識了,頂多是分享經驗故事和個人見解,是的,知乎變了,冗雜的信息變多了,各種邀請頻繁了,用戶下沉了,原有的精英化標籤褪色了。」而我,也不在是知乎的粘性用戶了。

清博輿論(newminfo)經梳理髮現,人們降低打開知乎頻率的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一是知乎帶來較強焦慮感及壓迫感,加重人們急功近利心態在知乎上,與「年薪百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年薪百萬是怎樣的生活狀態?」「剛畢業就年薪百萬是什麼體驗?」相關的話題高達200個以上,而不少答題者在自我介紹時,也宣稱自己「年薪百萬」。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年薪百萬」是需要很多年努力才能達到的,但在知乎上,似乎人人都是如此,這對於月薪三四千的普羅大眾而言,「年薪百萬」加深了他們的緊迫感及急功近利的心態,讓他們想奮起直追,但一時之間,也難以達到這個目標。

此外,這些「年薪百萬」的人還塑造出「家族顯赫」、「海外留學」,「履歷完美」,「身材姣好」,標配是香車美女,周末或出遊或鍛煉的完美形象,不管這些信息真實性如何,都給人一種強烈刺激感,在這種心理落差下,部分網民極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正如一匿名用戶留言,「我知乎打開頻率低了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覺得知乎帶給我的焦慮感太強了。讓我急功近利一小時學會各種技能,讓我渴望暴富而思維越來越狹隘。」

二是大量開放用戶降低了內容質量,乾貨類信息逐步減少知乎自2010年12月19日上線以來,不斷邀請各個領域的大V入駐,隨著體量不斷擴大,知乎也不再是一個小眾的平台。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導致用戶的專業水準參差不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跨界隨意作答,導致知乎整體內容質量下降。

知友「賣烤麩」表示,「看樣子應該卸載知乎了,內容質量自從商業化以來直線下降,提出問題質量水,回答內容全靠編,營銷推廣大學生水平,開局沒有圖,與世界分享你剛抄完/編造出來的故事。」

知友「蘅蕪君」發文,「最開始喜歡知乎是因為這裡理性,有大神,有乾貨,有奇思妙想的腦洞。現在上的少了,是因為發現,理性、大神、乾貨、腦洞,都是有限的,而且是少部分。」

這種現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專業人士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他們或選擇逐漸淡出知乎,或開始迎合社區的娛樂化、大眾化氛圍。

三是專業內容不能獲得認可,抖機靈情感類信息卻廣受歡迎,降低用戶體驗。出於商業考慮,知乎的定位發生了一定變化,有意擁抱「社交」。許多用戶來到知乎也不再是為了學習知識,分享經驗,而是為了娛樂、消遣,因此知乎出現了娛樂化的趨勢。

許多長篇大論的專業內容無人問津,但那些滿足用戶獵奇、娛樂需求的抖機靈、情感類信息卻大受歡迎。知乎上,「為什麼女生挽回男友那麼難?」「你有過什麼難忘的情感糾葛?」「水瓶座女生情感普遍不太順利?」「男票說這話是委婉分手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泛濫成災。

此外,一些公正客觀有理有據的回答也難以調動用戶的情緒,不被大眾認可,而主觀色彩強烈的回答則輕鬆吸贊。

還有許多用戶靠花樣百出編故事來吸引關注,獲得認同,還記得知乎上那個一人分飾244角,最有故事的男人「海賊-王路飛」嗎?2017年3月,「海賊-王路飛」因編造上百種不同的人生經歷引發諸多網民關注,最終被知乎封號處理。

對此,有知友吐槽,「認真寫的沒人看,隨手瞎謅好多贊。」知乎用戶「陳滌」說:「堅持寫乾貨,科普有時要寫兩天,每篇一千贊左右,專業差不多要寫一天,五百贊算多的。機靈文情感文經歷文動不動幾千贊,在我感覺,知乎的贊已經嚴重貶值,再不積極應對,遲早淪為到此一游的標誌。」

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被各種噪音所掩蓋,部分意圖自我提升的用戶選擇退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 THE END ] —

歡迎添加清博小清微信:qingbozhishu001,備註「自媒體,拉群」,便可進群。歡迎加入清博自媒體交流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體指數 的精彩文章:

央企二級輿論指數TOP50周榜
「羅森塔爾效應」是什麼?

TAG:新媒體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