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被智能設備包圍的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被監控

被智能設備包圍的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被監控

在今年堪稱「美國春晚」的超級碗上,亞馬遜首席執行官貝索斯在黃金廣告時段現身,並介紹Alexa語音助手。而讓觀眾意味的是,當貝索斯提及Alexa時,觀眾家中的Amazon Echo並沒有被誤喚醒。據悉,這是因為Amazon使用了「聲學指紋技術」來幫助Alexa辨別廣告與命令之間的區別。

此外,亞馬遜雲服務中的演算法可以檢測並匹配來自不同設備的音頻,同時阻止額外設備做出相應。也就是說,亞馬遜的智能音響產品能夠做到千人千面,去識別不同人的聲音。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人們的體驗就有本質上的提升?事實上,這些企業想的比你多。初衷還是要用「間諜技術」將人們給「包圍」,徹底掌握相關的數據並進行各種帶有盈利性質的服務。

「監視」你的說和做,玩轉廣告精準推送

對於亞馬遜和谷歌等推出的智能設備來說,只有在用戶按下按鈕或發出「Hey,Alexa」或「OK,Google」等短語觸發它們後,才會記錄和處理音頻。原本這樣是極好的,能夠避免誤觸。但是,現在幾乎每家公司都已提交專利應用程序,嘗試去做更多的事。具體來看,這些專利概述了這類智能設備如何能夠「監視」用戶說和做的內容。而通過收集這些數據和信息能夠確定一個人的願望或興趣,進而玩轉廣告的精準推送。

在一組專利申請中,亞馬遜描述了如何在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等設備上使用「語音嗅探器演算法」,在聽到諸如「愛」、「喜歡」等詞語後進行深度分析。比如,兩個朋友打電話說提到了不同的話題後,其中一個人會收到聖地亞哥動物園的優惠信息,另一個人則收到關於每月葡萄酒俱樂部會員的廣告。

而來自谷歌的一些專利也嘗試應用在Nest Labs,它描述了如何在精心設計的智能家居環境中使用音頻和視頻信號。一份專利申請詳細說明了音頻監控如何通過語音模式和音調等,來識別孩子的存在,以幫助家長去檢測孩子在家中是否在進行「惡作劇」。然後該設備可以嘗試感應運動,甚至可以通過智能音響來「提供口頭警告」。可以說,這些智能設備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

間諜技術」來臨,每個人都深陷其中

這些智能設備不可避免地陷入人們對竊取隱私的質疑中,而巨頭顯然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亞馬遜就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認真對待「隱私」,並且「不會將客戶的錄音用於定向廣告」。谷歌則表示,它沒有「使用原始音頻來推斷情緒,醫療條件或人口統計信息。」同時,谷歌補充到,「谷歌智能助理及其他所有設備,包括谷歌首頁等,都是為用戶隱私設計的。」

但儘管如此,還是沒能打消人們的疑慮。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的一家非營利性組織去年在12月份發表一些專利申請的研究報告,並表示,「用戶使用的部分應用程序或者智能設備,很明顯就是間諜軟體和監控系統,旨在為了服務於廣告商。」此外,這家組織還表示,「它們將從本質上發現人們的家庭生活是怎樣的。」

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22%的美國人使用Google Home或Amazon Echo等設備。而Cirp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一組總量數據顯示,截止去年年底全美共有超過4000萬台智能音響正在使用。智能音響的使用越來越多,意味著包含多達8個麥克風和攝像頭的設備被放置在廚房和卧室中,用於回答問題、控制電器和撥打電話。自然,這也意味著每個人都深陷於「間諜技術」中。

改善服務」並不是一塊萬能的擋箭牌

亞馬遜和谷歌都強調,使用Amazon Echo和Google Home只會在用戶有意觸發後存儲用戶的語音記錄。此外,用戶可在Alexa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或亞馬遜網站上查看和刪除他們的錄製內容。Google Home還具有指示錄製時間的指示燈,用戶同樣能夠在線查看和刪除音頻 。但要注意的是,在刪除時亞馬遜和谷歌都會提醒用戶這樣做會「降低體驗」。

對於手機用戶的相關信息和數據,巨頭們往往是用「改善服務」做擋箭牌。比如亞馬遜就表示,錄音可能有助於滿足要求並改善其服務。而谷歌則表示,這些數據有助於隨著時間的推移提供更好、更個性化的回應。

但事實上,這些智能設備已經錄製了超出自身既定範疇的信息和數據。比如有人表示Amazon Echo一直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經常點亮,並且記錄與Alexa命令無關的對話。而谷歌去年發布的一批Google Home Minis幾乎在不間斷地錄製。

這些巨頭都表示這些信息不被利用,且是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那麼誰能保證就萬無一失呢?Facebook泄露5000萬用戶信息和數據的事件,就影響了太多的事,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亞馬遜和谷歌就有100%的把握,保證數據和信息就一定安然無憂?因此,還是需要制定相應的隱私保護規則,來實現用戶隱私的真正安全。(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斯坦丁 的精彩文章:

國外互聯網巨頭為何都在爭奪學生市場,背後有啥原因?
中國製造2025,會徹底拋棄古老的精益生產嗎?

TAG:康斯坦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