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我希望你一生快樂

孩子,我希望你一生快樂

微信號:msmaedu

加關注

1

周末和朋友一起帶孩子們出去玩,女兒看到小店裡漂亮的貼紙,告訴我想買一張「冰雪奇緣」系列的。貼紙不貴,5塊一版,但想到每次買回家她都會到處貼,有時一口氣全部貼在A4紙上面,再拿下來也用不成了;有時就直接隨手粘在家裡的傢具上。又想起家裡還有上次沒用完的貼紙,於是我告訴她,不可以買。女兒嘟著小嘴,眼裡噙著淚水,默默地跟著我走。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女兒的情緒都很低落。我們給兩個孩子買了泡泡,氣球,卻換不來她一個開心的微笑。看到她那悶悶不樂的樣子,我有些生氣:難得和朋友見一次面,最後卻把時間都浪費在了逗孩子開心上了。我忍不住向朋友吐槽:「你看我家這位公主,脾氣大嗎?」

朋友撇我一眼說:「怪誰?你說泡泡和氣球加起來的錢夠買幾張貼紙了?」

朋友這句話一下子提醒了我。正巧看到路邊有一家文具店,我趕緊進去給孩子們一人買了兩張貼紙,兩個孩子別提多高興了。女兒走過來,抱著我狠狠親了一口:「媽媽,謝謝你。」

2

兩個孩子玩得高興,我和朋友也有空聊天了。她給我分享了一個她的故事。

前一陣她和孩子約定,如果孩子一整周各方面都表現得好,周末就可以得到一個他最喜歡的小汽車。這可是一位汽車小發燒友,為了得到汽車,孩子用盡全力努力表現(物質獎勵是否應該,我們下次再談)。

而朋友呢?她為了省事兒,在網上給孩子買了一個看起來差不多的小汽車。等打開快遞,卻發現和圖片上差太遠,更別提和實體店裡的相比了(孩子想要的是實體店那個)但她懶得換了,再說實體店那個汽車的確不便宜,於是在周末時她就把網上買來的汽車給了孩子。

「我就看見孩子眼裡那個火苗越來越小」,她說。孩子看了汽車一眼,失望地說不好看,朋友此刻還沒有意識到什麼,還在為自己爭辯,「挺好的啊,就是你要的小汽車嘛。」孩子沉默了一會,沒再說什麼,還是把汽車拿走了,但玩了十分鐘就扔到了角落裡沒再動過。

下來的一周他們還在繼續這個獎勵約定,但她明顯感覺孩子的動力沒有第一周那麼強了。到了周五,幼兒園組織孩子們體驗購物,讓孩子們用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等活動結束時她看到兒子的手裡只拿了一個東西,就是那個實體店的小汽車。

「我的心就跟什麼扎了一下似的,那會兒恨不得有個時間機器讓我回到一周前,去把那輛汽車買回來送給他。」

「那你們還在繼續獎勵約定嗎?」

「沒了,他已經沒什麼興趣了。也許他覺得已經得到了汽車,無所謂了。但不是汽車的事兒,你知道嗎?我以前還覺得我做媽媽還比較開明,挺尊重孩子的,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多麼低劣的一個錯誤啊,因為自己的懶和小聰明,親手澆滅了孩子的一份熱情啊,哎。」

「所以你剛才一下了就看出了問題所在,阻止了另一個遺憾,對吧?」

我倆相視一笑,隨即各自陷入了沉思。

3

我想起帶女兒去公園的路上,為了儘快趕到目的地,我焦急地催促正在看螞蟻爬樹的她;想起女兒想要一個兩塊錢的玩具,我卻非要給她買一個20塊的,因為那個兩塊的看起來很粗糙;想起她想要放學去公園逛一圈,我卻著急回家休息……

我們似乎總因為自己的意願和理由去決定孩子的選擇。孩子簡單的要求,要麼被敷衍,要麼被否定。一次次的失望過後,孩子的要求越來越低,也越來越少。而這背後,是對於「愛」的懷疑和對自我的否定:爸爸媽媽真的愛我嗎?是我不夠好才不配得到嗎?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常有這樣的自我懷疑,那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內心匱乏的人。他們要麼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的東西,在生活中對自己很吝嗇;要麼拼勁全力去獲得物質上的滿足,然而內心依然一片空洞,因為兒時的傷害絕不是通過片刻的快感就可以治癒的。

4

有一個家長常和我聊天,她說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要什麼有什麼,所以對什麼都不珍惜,所謂的獎勵之類對她女兒根本無效。後來深入接觸我才知道,這是一個思維非常活躍,很有藝術氣息的女孩兒,對於物質她沒有過多的要求,她最大的快樂就是一個人發發獃,天馬行空的想想她腦子裡那個神奇世界。

而媽媽呢?只要看到她在發獃就要批評她,迅速將她拉回現實。

有一次我和孩子聊天,讓她給我講講她腦子裡那些東西,她就像好多年沒有說過話一樣,兩眼發光、滔滔不絕地給我講了一個小時。那一刻,我感覺這個孩子的身上散發出前所未見的光芒,就像一個小精靈一樣。

這才是被滿足的感覺吧。

5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時代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曾幾何時,我們也曾在沙子堆玩得不亦樂乎,而那是不花錢的;我們也曾經因為觀察螞蟻洞而在太陽下暴晒一整個下午,那種快樂是很多玩具無法帶來的;學校運動會上發的一根鉛筆都是珍貴的,因為那是自己贏得的……

這種簡單的快樂讓我們的童年變得豐富多姿,讓我們多年後回想起來都會不由得彎起嘴角。那個時候好像父母忙於生計,管不上我們,卻無心插柳的給我們了一個完整而快樂的童年;現在的父母們為了孩子盡心儘力,卻越來越難看到孩子臉上純真的笑容。

我們可以將問題拋給焦躁的社會,卻無法迴避內心深處的拷問:究竟是誰奪走了孩子簡單的快樂?

心理學上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模式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感覺不斷的否定和敷衍,那孩子在未來如何能珍視自己,重視自己的欲求呢?如果他/她未曾真正享受過快樂,他/她又如何知道怎樣才能快樂呢?

我曾關注到了一條新聞,中國人的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已經接近富足水平。

而與此同時發布的另一條新聞里,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在參與評比的135個國家裡排名90,落後於我們常嘲笑的印度(71位)。

我們當代父母最大的焦慮是怕孩子將來不幸福,過的不好。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孩子已經失去感知快樂和幸福的能力,又如何能過的好呢?

從今天起,讓我們學著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和他們一起聽風聽雨,陪他們傻笑胡鬧、捕捉快樂。當一個人的情緒是愉悅的,全身心的能量就會充分調動起來,因為周圍的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可以製造快樂的因子。

和朋友聊天后,在每次女兒提出要求時,我總是第一時間在腦子裡問自己:這個要求過分嗎?是孩子單純的快樂嗎?如果是肯定的,並在我能力範圍內,那我一定會滿足她。因為我相信:一個常常感到快樂的孩子,相信運氣不會太差!

馬老師,七年世界500強外企工作經驗,四年教育教學經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愛好廣泛,興趣眾多,希望能把在工作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的有限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老師工作坊 的精彩文章:

比起「聽話」,我更注重孩子的這個特質

TAG:馬老師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