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宋代隱士,僅有三首詞存世,其中兩首堪稱經典

他是宋代隱士,僅有三首詞存世,其中兩首堪稱經典

林逋是北宋初年的著名隱士,目下無塵、孤高自許,曾漫遊江淮,40餘歲後隱居在西湖邊的孤山。他二十年不入城、不入仕,終身未娶,植梅養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提到林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山園小梅》:「佔盡風情向小園,眾芳搖落獨喧妍。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首小詩,田園之樂,暗夜之情,躍然紙上。隱居生活的清雅和高逸,也如暗香浮動的梅花,縹緲而至。

他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所作詩詞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後世?」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有心人竊記之部分詩作傳世,今只存詞3首,詩300餘首。

終身不娶的林逋到底有著怎樣的往事,才讓他在青年時就灰心於仕途,歸隱山水終老此生?或許,從他留存的一首《長相思》中,可以一探他的心聲。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這首詞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反覆詠嘆,情深韻美,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可以稱之為相思詞中的經典。而這樣的一闋小詞,到底隱藏著林逋幾多的傷心與惆悵?人們一直以為,隱士必定是清心寡欲,不食人間煙火,不會寫出這種纏綿的離愁別緒。不曾料想,原來林逋也有著對至愛的款款情深。後人無數次揣測,是不是因為受了什麼外力的干擾,使林逋的愛情不能如願,才隱居孤山,終生不出。

林逋的隱居,只是避世,並不厭世。他並不與世隔絕,常有當朝名士前去尋訪。名士梅堯臣就曾經踏雪尋山,拜訪林逋;北宋名臣范仲淹也是林逋的一個好友。可見林逋的隱居生活過得清幽但不孤寂,對於江湖與廟堂之事也是瞭然於心的。

林逋所存詞作只有三首,其中一首《點絳唇》被稱為詠物佳作。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古代的文人常用萋萋芳草喻離愁,如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而林逋這首《點絳唇》,全詞無一草字,卻讓人聯想到芳草萋萋,離恨綿綿,難捨難分。古人詠物,多為借物言志,別有情懷。而這首詞,只是融進了詞人自己的離愁別緒,無關其他,更能詠嘆出離愁的凄凄,直觸內心深處。王國維更是稱讚它為「詠春草三絕調」之一。

林逋的第三首存世的詞作是《霜天曉角》,從中讓我們窺探到他隱居生活的一幕。

冰清霜潔。臨夜梅花發。甚處玉龍三弄,聲搖動、枝頭月。

夢絕。金獸爇。曉寒蘭燼滅。要卷珠簾清賞,且莫掃、階前雪。

林逋後半生,於美麗的西湖邊,看梅芳怒放,聽野鶴長鳴,過著傳統文人嚮往的隱居生活。他超脫凡塵俗世,情懷高拔挺秀,為文人的躬耕自守、恬退隱居樹立了範本。天聖六年(1028年),林逋卒,其侄到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嗟悼,賜謚「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廬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茗細語 的精彩文章:

飲酒不盡歡?看看古代文人是怎麼喝酒的!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真的是朱淑真寫的嗎?

TAG:品茗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