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進化漫遊指南生而不同

進化漫遊指南生而不同

補充一個小問題:按照上期的分析,真誠的互惠與慷慨是進化的必然選擇,但實際上人類行為還有另一種極端:貪得無厭與背信棄義,而大多數人則處於這兩個極端的中間狀態。為什麼人們的行為方式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對此問題慣常的解釋是,我們在生命早期接受的教養和道德觀念會決定以後的發展道路,然而,這種回答其實只是用一個新問題代替了最初的問題,如果我們本身沒有可以用於生成不同個性的基因,又怎麼會僅僅因為後天經驗就形成出不同的特質?

「先天潛質」的差異可以來自兩方面,一是基因突變,基因的隨機變異從未停止過,這也造成一個物種中每個個體都獨一無二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更重要:演化是一個大熔爐,任何一種所謂的最優策略都要取決於其他有機體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不同的策略。這就像城市當中的交通路線一樣,當新建了一條公路時,這條路由於不會堵車因而成為絕佳路線,可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條道路後,它就會變得非常擁堵,因此人們就會去開闢新的路線,直到新路線也再次發生擁堵,以此循環往複。不過,最終選擇不同線路的乘客會穩定分布在一定比例。

進化過程也同樣如此,無論一種特質多麼卓越,與之截然相反的特質也總有一定的功能或優勢,自然選擇不會讓其他特質都消亡,而是為不同的特質設定了比例上限,這就是所謂的「頻率制約選擇」。我們闡述過或即將闡述的所有人類心理特徵都會符合這一規律,就像自然選擇青睞有責任心的男性,可實際上並非人人都想成為慈父;忠貞當然是巨大優勢,但出軌也屢見不鮮。人們總是能用相反的策略獲益,在一群慷慨的合作者中,投機分子更有生存的空間。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特質的混合體:我們既無私又自私,既大度又吝嗇,既勤奮又懶惰,既謙虛又狂妄,既誠心實意又奸詐狡猾,既循規蹈矩又離經叛道,既想苟且偷安,又嚮往詩和遠方。在不同的環境下,特定的種子會生根發芽,當它們纏繞在一起時,就組成了一個獨特的「自我」。

先天的差異性並不見得是壞事情,因為有差異就有衝突,而衝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平克在《白板》一書中曾說過:「我們在與他人的衝突中界定著自我」。這種評價不僅僅是文學化的描述,它點出了人類情感的本質。我們之所以會有愉悅感,是因為讓我們感到愉悅的事情並不太多,正如我們之所以會享受美食,是因為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絕大部分時間,獲取食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設想一下,假如人類所有的伴侶都絕對忠於對方,愛對方勝過自己,那會發生什麼?一方面,他們的共同利益會絕對一致,可一旦利益完全一致,雙方總是能和諧共處,為了繁衍後代的目標通力協作,那麼配偶關係中的附加獎勵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包括激情、悸動、性愛、依戀和彼此欣賞等等。這樣一來,將不會再有墜入愛河的事情發生。就像生活在黑暗岩洞中的動物不需要眼睛、生活在海洋的動物不需要四肢一樣,愛情是巨大的浪費,進化是不允許這種無意義的事情發生的。

我們對家庭、朋友和其他社會成員的感情同樣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紐帶因為脆弱才更有價值。如果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完美的互惠者,整個人類社會為了統一的目標進行協作,那麼我們彼此之間不會再產生衝突,互信也就不再顯得彌足珍貴。如此一來,感激、羞愧、憤怒、敬畏、憐憫、同情這些豐富的感情也不會存在。同質化的天性會讓人類成為蟻群,我們擁有了和諧,卻喪失了幸福,我們天衣無縫的協作,卻如同一幅幅行屍走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殷暗面 的精彩文章:

TAG:心理殷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