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引進一項技術 帶動一個產業 致富一方百姓——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助農增收

引進一項技術 帶動一個產業 致富一方百姓——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助農增收

當前處於從主要謀求量的發展向主要謀求質的發展的轉型階段,增加供給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成為農業發展基本取向。

2018年種植業工作重點

總體要求: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加快標準化生產,培育一批經營主體,打造一批綠色產品生產基地,創響一批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1.調減無效供給。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玉米和東北寒地低產區和長江流域雙季稻產區水稻(1000萬畝以上)。

2.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發展優質稻、強筋弱筋小麥、優質食用大豆、「雙低」油菜、高品質棉花、高產高糖甘蔗等。

篩選推廣優質專用馬鈴薯品種,建立生產基地,為主食加工提供優質原料薯。

馬鈴薯消費:增減並存、減大於增

01

馬鈴薯消費:增長因素

1.馬鈴薯消費持續增長

我國人均消費量:1991年不足15公斤、2000年首次超過世界均值,2015年達到41公斤(美51、澳55)。2013年世界34公斤。

2.馬鈴薯消費結構

鮮食為主、功能脆弱

鮮食:> 60%加工:10%種薯:10%

損失:>6%飼料:> 5%出口:

3.馬鈴薯加工

「十二五」期間,冷凍薯條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馬鈴薯全粉擴大應用、穩健增長;馬鈴薯薯片等休閑食品市場需求旺盛,生產銷售不斷擴大;馬鈴薯主食等新產品開發開始起步。

02

馬鈴薯消費:抑制因素

1.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集團消費受抑制

中國經濟將與 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 。

集團消費萎縮:農民工、學校和部隊三個主力群體消費在減少。

2.其他農產品價格走低、對馬鈴薯的替代增加

(1)穀物產品: 玉米過剩,稻穀、小麥產略大於需。 2016年玉米自給率超過110%,小麥、稻穀自給率約為103%,強筋小麥和優質稻穀進口較多。(2)菜籃子產品:人均供給量遠超國際平均水平,多數產品超過市場需求量,滯銷賣難現象頻發。

馬鈴薯供求:總體寬裕

供給1:馬鈴薯供給規模快速擴張

馬鈴薯比較效益高,是結構調整重要替代作物

馬鈴薯耐旱耐瘠薄,是抵禦自然災害的鐵杆作物

馬鈴薯廣泛分布在貧困地區,是精準扶貧增收優選作物

馬鈴薯生產規模逐步擴大

生產規模:全國馬鈴薯8500萬畝、1億噸

供給2: 成本快速攀升

2010-2017年人工成本增加24個百分點,推升生產成本;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盈利能力面臨挑戰。

供求1:馬鈴薯供給快速增長、四季市場供給充足

我國人均生產量:1991年不足30公斤、2000年首次超過世界平均值,2015年達到72公斤,高出世界平均40%。

供求2: 市場波動大

需求彈性小,價格年際波動大,薯賤傷農時有發生。基本上呈3年周期性變化(好1年、平2年)。

總之,近年來,我國馬鈴薯供給快速增長,消費受抑、潛力釋放不足,形成了比較寬鬆的供求關係、出現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

產業現狀特徵

2017年特點

1.面積基本穩定,總產略有增加。

南方冬作區:面積減少6%、總產增加10%左右

中原二作區:面積和總產分別增加7%和14%

2.品種結構更新加快

在部分地區品種更新加快,種植品種數量明顯增加,市場上出現了不同品種價格的差異。克新1號等老品種面積進一步減少,近十年內育成的新品種面積逐年擴大。

3.2017年價格整體偏低,走貨速度緩慢

全國田間價格整體低於上年,平均下降5%以上,同時價格下降時間提前到4月份,一路走低。

冬作區:價格與上年基本持平

中原二作區:河南收穫田間價格比上年同期下滑65%

北方一作區:價格收穫季節較上年同期下滑18%

西南地區:價格相對穩定,降低幅度在10%左右。

走貨速度普遍明顯不如往年,北方產區有貯藏條件的庫存量達歷史新高。

4.馬鈴薯市場競爭加劇

周年生產能力增加,地區間市場競爭加深。早中熟品種搭配、二膜和三膜大棚等種植面積擴大,實現周年生產和周年上市,沖淡了淡旺季,區域間市場競爭加深。

優質優價行情明顯。薯型好、品質佳的品種受到消費市場的認可,銷售價格要高於其它品種,且易銷售。

2018年預判

1.2018年面積減少、總產穩定

近兩年價格不理想,種植馬鈴薯盈利的種植戶不超過三分之一,積極性受到較大影響。

2018年全國馬鈴薯面積較2017年將出現小幅下降,高產品種推廣和高產栽培技術的作用,在不出現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預計2018年全國馬鈴薯總產量將與2017年基本持平。

2.2018年市場整體難有大改觀

2016、2017秋收薯價格不理想,對部分大戶決策產生較大影響,考慮到2017年大量庫存薯開春後上市,預計2018年全年價格呈現比較平穩的走勢。即開春後價格較前兩年低,秋收馬鈴薯與前兩年基本持平或略高。

主要問題

1.種薯企業利潤壓縮

目前種薯市場魚龍混雜,種薯質量良莠不齊,以商品薯充當種薯、種薯公司管理不規範等問題突出。同時種薯市場競爭逐漸增大,「價格戰」不斷升級,利潤空間被壓縮,對種薯企業造成較大壓力。

2.土傳病害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受調種和連作影響,黑痣病、瘡痂病等土傳病害危害出現全國範圍的加重趨勢,粉痂病和帚頂病毒病危害範圍擴大,化學藥劑防治效果甚微,缺少有效的綜合防控技術。

3.優良小型機械依然嚴重缺乏。

適合中小地塊使用的優良小型機械,尤其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小型收穫機械效果差,成為限制我國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的瓶頸。

4.種植成本居高不下,人工、肥料費用增長較快

廣東福建散戶馬鈴薯畝成本2500元,租地馬鈴薯畝成本4000元左右。

山東滕州畝成本(含租金)地膜覆蓋3200-3500元,二膜拱棚4200-4500元,三膜拱棚4800-4900元,其中人工成本佔比接近40%;

內蒙今年霜降提前,各地搶收馬鈴薯,日工價220元左右,較2016年漲近50%。人工和肥料成本佔比已超過50%。

5.不適應環保要求,加工發展受限

大量澱粉加工廠因污染物排放問題面臨限產停產,收穫季原料薯銷售受阻,市場銷售雪上加霜。

目前缺乏簡單易行、能夠大範圍推廣的馬鈴薯澱粉生產污水處理技術。

轉型升級戰略

總體策略

以綠色發展為指導,以提高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主攻方向,推進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改善馬鈴薯供給有效性和穩定性。

1.穩定規模,優化結構

?以需定產、理性種植 基於資源承載力和市場需求,確定馬鈴薯適度規模,保持產需緊平衡,防止「薯賤傷農」。

?細分目標市場、調整結構

? 品質結構:外觀品質(芽眼、顏色)、營養品質、加工品質、儲藏品質等

? 空間結構:向優勢區集中布局;合理布局種薯基地、菜薯基地、加工薯基地

2.多措並舉,促進銷售

?統籌上市時間。合理組織種植、儲藏和銷售時間,早中晚熟品種搭配,均衡上市和錯峰上市;

?創新銷售渠道。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訂單生產,緊密產銷關係,提高農戶的抗風險能力;

?加強品牌培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

?開發消費潛力。 輿論宣傳引導。

3.健全產業鏈,推動融合發展

延伸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加工業:研發方便化和主食化加工品,推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裝備

?服務業:提供農機作業、統防統治、農資供給、測土配方、技術指導等全生產過程配套服務;馬鈴薯生產、休閑觀光、鄉村旅遊、特色餐飲體驗等全產業鏈的配套服務。

4.發揮新主體優勢、轉變方式

?新型主體優勢:開發在新技術與裝備採用、銷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優勢,提高產業組織化水平。

?生產水肥葯精準控制:規範生產者行為,標準化生產,降低資源環境消耗,保障產品質量,推進綠色發展。

?薯田休養生息:建設標準清潔薯田(農膜回收),輪作休耕,培肥地力;

5.加強監管,規範種業

構建「生產主體、生產過程、市場調運交易、質量追溯」種薯全鏈條監管體系:

加快優質品種創新和產學研結合,培育優質綠色新品種,加強品種管理。

加強育種試驗基地和種薯生產基地建設, 建立種薯質量檢測和追溯制度,推動種薯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嚴格種薯調運和市場監管

本文整理自農業技術

海睿智慧農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說慧道 的精彩文章:

又到了種植茼蒿的季節!這裡有看了就懂的高效栽培技術
全國春耕春播正當時,三月糧食、蔬菜種植看這裡!

TAG:農說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