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我是怎樣拆掉北京城的?

我是怎樣拆掉北京城的?

來源 / 新京報


孔慶普是1956年阜成門城樓拆除工程的主持者。他此生最痛苦的事之一,就是含淚施工拆掉自己剛修繕過的城樓。





對孔慶普來說,一生中痛苦的事就兩件,一是文革期間的批鬥、受辱,做思想檢討,二是上世紀50年代讓他主持拆除北京的城樓,

「特別是拆除我剛剛修繕過的城樓,違心地安排拆除施工計劃,含淚指揮施工,這是別人不可能體會到的極其痛苦的事情。」





孔慶普,1928年生於河北省高邑縣武城村,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系,1950年分配到北京市建設局工作,至1997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木橋維修與加固》《城市橋樑養護與管理》《中國古橋結構考察》《北京的城樓與牌樓結構考察》等。


從1368年起,歷經明、清兩代,北京的城牆基本成型,至民國時期整體布局依然得以保存。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也對舊城進行了考察、修復工作。

但自1953年起,風向轉變,首都交通改善工程大步向前邁,城牆、城門、牌樓成為「障礙物」。一度主持修復工作的孔慶普,又被告知,「拆!」。



在為這座城悲嘆的背影中,建築歷史學家梁思成是最為後人同情、也最常被演繹的一位。然而,對「悲情英雄」的塑造也是一種對於歷史的怠慢。


懷念或重新認識這座城,我們需要將更多的親歷者納入視野,也需要將不同人的情懷放入一座城市的發展需求、舊城改造脈絡中再度體認。






拆得掉的城樓,忘不了的城


「我先後主持拆除瓮城9座、城樓11座、城台12座、城門箭樓9座、箭台12座、城門閘樓1座、城角箭樓3座。共拆除城牆23.3公里,佔全部城牆34.4公里的67.7%。」


孔慶普將1953年至1958年稱為北京城牆和城門的厄運期,而他正是這一厄運期的見證者、執行者。


之後,在「文革」期間,西、北、東大部分城牆被拆除,當時的基建工程隊還誤拆了原計劃在地鐵2號線施工中保留的西直門箭樓。此後,零星拆除工程不斷。


至今,已有600年歷史的北京城牆基本被掃平,城樓、箭樓所剩無幾。



五十年代的《鳥瞰前門》,趙錫山老人手繪圖


可孔慶普的兒子說,89歲的老人腦子裡有一座城,裡面的人也是活的。

「你問他上午吃了什麼,他記不住。可幾十年前的事,什麼都記得,那些人名一串一串沒有漏的」。


和孔慶普共度雙面人生的技術助手們大都已離世;知其不忍、哀其無奈的摯友們也陸續隨城而去。在北京這座大都市裡,親歷其面目全非過程的人越來越少。


對那座城和當下這座城市的歷史有所擔當者,更少。寫下拆除數據需要莫大的勇氣,還要壓抑住內心的悲鳴,更需要責任感和良知。這位拆城樓的技術專家,始終是北京城的呵護者。

修城人:「內外完整渾然新」


孔慶普與這座城的關係,曾經有過一段讓他深感自豪、痛快的好時光。


1951年,周恩來指示給北京市撥款15億元用於修繕城樓。15億元是法幣,當時100元法幣可以買到一張紙。這筆款並不多,經測算剛夠修繕七座城樓,卻足以鼓舞孔慶普及修繕工程隊的志氣。


時隔多年,孔慶普依然記得開工日是9月2日,阜成門城樓、安定門城樓、安定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便門城樓和箭樓修繕工程相繼開工。




1870年,東便門外大通橋、通惠河(在外城東段北垣外這段即為外城護城河)、內城護城河(近處)。大通橋內外是漕運轉運碼頭,可見橋西側的駁船,此時外城東北角樓還完好。 攝影:(英)托馬斯·查爾德


「那時候沒電話,助手也少,6個點又要兼顧。我就騎著自行車幾個施工點來回竄。沒什麼固定路線,有時會忘記時間,但也不覺得累。」

孔慶普說。


孔慶普的標配除了一輛自行車,還有一本筆記本。1950年,孔慶普被分配到建設局,因經常聽政治報告,習慣了隨身帶一本工作日記。


修繕工程期間,這本工作日記就放在車筐里,跟著他顛顛晃晃地跑,時時刻刻記錄工程詳情。那個年代,人們習慣在工作日記的頭一欄寫幾月幾日天氣晴。孔慶普的本子里,記著從9月到12月竣工期間每一天的陰晴。


12月20日這天,他的心情是晴的。除安定門城樓、箭樓因「托梁換柱」和「托檁換梁」操作技術複雜未竣工外,其餘四項如期竣工。他和助手登上花費心血最大的阜成門二樓,謀劃著明年對眼前瓮城、閘樓繼續修繕。




1870年,朝陽門迤南的內城東垣外壁,護城河兩岸


「當時雖然是嚴冬時節,站在自己主持修繕的城樓上,把棉帽子的耳朵翻上去,摘掉圍脖兒,絲毫不感覺冷。那種高興勁兒,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自豪感」。

孔慶普說,在阜成門城樓上拍照是

「特級享受」

特級享受的前提是嘔心瀝血。孔慶普在修繕阜成門時的確下了大工夫。城樓二層的木件缺失最多,修繕的項目也最多。


他先後請教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單士元、清華大學古建築專家劉敦禎和幾位老木匠,才逐步復原出格扇門、木樓板和它的對接方式。


「質量合格,可以報竣工」,檢查評語寫完後,孔慶普的喜悅難以言表,索性乘興寫詩——


城樓箭樓施修繕,結構形式未改變。


內外完整渾然新,美麗壯觀民稱讚。

他有個習慣,考察一座古橋,修繕一座城樓,就寫一首詩,只為紀實。但從1952年起,紀實詩在本子里漸漸少了。


「我修的,又讓我拆」


1951年底,建設局上報了1952年度的城樓修繕計劃,但直到次年3月,批複遲遲不來。當時的孔慶普難以想到,剛剛修繕一新的阜成門等城樓和箭樓竟然成為妨礙建設新北京的「障礙物」。城樓修繕工程早已暗中被叫停。


與此同時,從忽必烈建元大都起就承擔北京城運輸任務的駱駝,50年代在城門口消失了,而北京地鐵作為新興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1953年開始規劃。這些變遷具體落實到孔慶普身上時,他接到「城樓修繕工程」變成拆遷命令的通知。




運煤的駱駝,曾是北京城外西側、為國外攝影者鍾情的一景。


「誰都不想拆。」在孔慶普的記憶中,他身邊的所有人,從技術工人到老局長,再到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彭真,都對劉少奇的這一指示不理解。


此前,考慮到城市發展需要,在城門一邊或兩邊開闢豁口或修建門洞,是曾參與城樓修繕工程大多數人的共識。但所有人又無可奈何,「拆」這個大字還是層層傳達了下來。這次,孔慶普又被推上了主持者的位置。


也是9月,1952年,從西便門開始,「拆」成了孔慶普與這座城關係的另一面人生。

由彭真授意,孔慶普根據現存城樓的規模,制定了一項在絕望中保留最大希望的拆除序列。阜成門被列入倒數第二年,東直門城樓和希望保留下來的西直門整座城門列在最後。




1921年,西直門南面全貌及繞過瓮城向南流的內城西護城河被奧斯伍爾德·喜仁龍攝下。「文革」期間,這座被孔慶普排在拆除序列最末的完整城樓也被誤拆。


拆除工程期間,他很少再寫過紀實詩。直到拆到了阜成門,孔慶普忍不住再記——


城樓修竣四年半,奉命拆除違心愿。


含淚安排施工序,指揮施工不忍看。


其實孔慶普看得比誰都仔細。每拆一座,他就和助手仔細測量城樓各部的尺寸,併當場繪圖。沒人讓他這麼做,但

「我必須這麼做,因為是我拆的」。


本子里,密密麻麻的數據疊著這座城消失的一角,又一角。






孔慶普筆記本上的測繪圖


就這樣,在命運反覆的煎熬中,孔慶普歷練成為一位功夫紮實的技術專家。「文革」期間,他因專業技術過硬被打為「資產階級反動技術權威」。他在城樓拆除現場繪製的資料圖和照片被「造反派」搶走,日記本被妻子燒掉,以躲是非。


好在之前孔慶普每拆一座城樓,就送一份副稿給曾指導城樓修繕工程的單士元。而單士元在「文革」之後,將手中保住的所有資料悉數歸還。


浩劫中,人心和畫稿都躲過一劫。


城事無盡,追憶未完……





安定門





朝陽門




崇文門





東直門




阜成門




德勝門



宣武門




西直門




廣安門




東便門



左安門




永定門







[好書推薦]


新微設計9大「最美系列」圖書之


《中式居住》| 最美的中式設計


點擊下方圖片訂購該圖書




新微設計

 | 中國第一設計微刊


長按下方二維碼並識別,即可添加關注




註:本文內容來源新京報,十分感謝作者的悉心編寫。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微設計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全世界都向新加坡學習垂直綠化?
他本想在山中蓋一座小木屋,建成後竟成了全世界的教科書

TAG:新微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