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敘利亞危機面臨升級 美國會打哪裡?俄羅斯會做何反應?

敘利亞危機面臨升級 美國會打哪裡?俄羅斯會做何反應?

原標題:敘利亞危機面臨升級 美國會打哪裡?俄羅斯會做何反應?


據稱,敘利亞東古塔地區7日發生「化學武器襲擊」,造成平民死傷。對此,美國等方面反應強烈,先聲奪人把矛頭指向敘利亞政府。美方表示將在未來48小時內對敘問題作出重要決定,不排除付諸軍事行動的可能。


10日晚,白宮突然宣布,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取消拉美訪問,原因就是他想「監督美國對敘利亞的反應」。同時,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美國在地中海東部已經有「唐納德?庫克號」導彈驅逐艦,而第二艘驅逐艦波特號可能在幾天後抵達,這兩艘驅逐艦可以在那裡參與對敘利亞的任何軍事打擊行動。


圖為:「唐納德?庫克號」導彈驅逐艦


而俄羅斯《觀點報》稱,因西方國家威脅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俄羅斯在陸、海、空三方面已經處於「戰備」狀態。


當前局勢有升級危險,《衛報》對其進行了分析。

美國對敘進行反擊的可能性以及潛在攻擊目標?


2017年,敘利亞伊德利卜省南部重鎮汗謝侯地發生襲擊事件,據稱為生化武器襲擊,特朗普下令向敘利亞境內一大型機場發射了約60枚戰斧導彈,以此作為敘利亞毒氣襲擊事件的回應。導彈從地中海兩艘戰艦中發射,此次回擊對敘利亞該機場跑道和飛機庫造成一定破壞,但很快就被修復,所以,一般認為美國的此次回應只是象徵性的。



圖為,2017年美軍襲擊後的敘利亞軍事基地


而如今,如果特朗普再次下達襲擊命令,情況將會很複雜。特朗普一旦感覺自己的底線受到威脅,便會急於樹立自己的硬漢形象。本次攻擊目標很可能會是敘利亞的其它空軍基地。此前,敘利亞空軍防護系統曾受到以色列的嚴重損害。目前,敘利亞破舊的噴氣式飛機已經由俄羅斯戰鬥機進行了補充。


敘利亞空軍基地是美國及其盟友的潛在攻擊目標。



敘利亞年度軍事預算在19億美元;敘利亞空軍由265架攻擊機組成。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會採取什麼樣的攻擊路線?

在地中海東部,有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載有超視距導彈。而在卡達以及海灣地區,美國也有大量原本為打擊恐怖分子儲備的戰鬥機。但從政治角度來說,飛躍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對敘利亞進行空襲是比較困難的。


所以相比之下,美國還是會選擇從地中海地區進行導彈襲擊。據報,11日,美軍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唐納德?庫克」號已從塞普勒斯出發,駛向地中海東部,該艦載有60枚戰斧巡航導彈


從地中海地區展開攻擊,會少很多麻煩。法國戰機可從法國機場起飛,而英國可從塞普勒斯(地中海東部一島)進入,他們都可以直擊敘利亞。法國此前也表態,一旦證實使用生化武器,將會作出反應。據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10日報道,英國首相特蕾莎?梅釋放信號:在軍事打擊敘利亞的問題上支持特朗普的立場。


英國的軍力及作用?

英國皇家空軍有大部力量布控在中東地區,主要用於反制殘餘恐怖分子,如有需要,可輕易被調動用於敘利亞。皇家空軍的「旋風號」擅長低空精準射擊,「颱風號」裝載「寶石路Ⅳ」炸彈。在過去的幾周里,全部處於備戰狀態。


但是,英軍最主要的作用在於,一旦美國開打,英國可以證明他們不是單邊行動,而是受到支持。


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將如何應對?


雖然3月份敘利亞的空軍防護系統受到了以色列的嚴重破壞,但仍然威力不小。老化的導彈速度依然要快於以色列的現代化飛機。然而,敘利亞空軍防護系統對於低空導彈的防禦作用差了一些。此前,在超過100次的戰鬥中,以色列飛機沒有一次被擊中。


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俄羅斯是否會啟動它強大的S-400系統,該系統部署在敘利亞已有一年之久了,威力巨大,可以用來對付世界上最先進的噴氣機。在此前戰鬥中,俄羅斯曾啟動過該系統,但並沒真正將其投入使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警告特朗普不要妄自採取行動,否則,將予以反制。


敘利亞反對派方面


敘利亞反對派余部節節敗退。他們沒有空軍力量,並且丟失了大部分據點。只有南部的德拉和北部的伊德利卜還在其控制之下,並且伊德利卜還是與聖戰分子共同佔有,雙方在戰後重建上的觀點不一致。過去的6年中,反對派領導人一直推動設置「禁飛區」來削弱政府統治。


由於反對派受到俄羅斯和敘利亞的嚴重打擊,並且鑒於俄羅斯控制了三分之二的敘利亞領空,設置「禁飛區」行不通,反對派目前只能寄希望於敘利亞政府軍武裝不要太高級。


本文編譯自《衛報》


?本文為中美聚焦網專欄作家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與中美聚焦網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聯繫並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美聚焦 的精彩文章:

金融時報:美保護主義或將引發數字貿易戰
外國專家警告特朗普:謹防在台灣問題上引火燒身

TAG:中美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