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論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如何突破宮體詩的意境

試論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如何突破宮體詩的意境

宮體詩是南朝梁代在宮廷中所形成的一種詩風。「宮體」之稱,始於梁簡文帝時,指蕭綱及其周圍文士所寫的詩歌,就其內容而言,主要以宮廷生活為描寫對象,具體題材不外乎詠物與描寫女性,這類詩歌的藝術特點是注重詞藻、對偶與聲律,因而在情調上傷於輕艷,風格上比較柔靡緩弱。這些詩的共同點是內容貧乏,單純詠物而毫無寄託。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原本屬於宮體詩,但它卻成功突破了宮體詩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最早載於《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五家七篇,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初唐張子容二首、張若虛一首和晚唐溫庭筠一首,原本屬於宮體詩的範疇。上世紀三十年代聞一多先生髮表了《宮體詩的自贖》一文,指出了六朝宮體詩的缺點,並給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一極高的評價。

這首詩中體現出的濃厚的宇宙之思便是它最具價值的成就。初唐詩人中間就已經出現通過永恆觀念和宇宙意識驚醒人生的主題,如王勃《滕王閣詩》:「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閣中帝子」、「檻外長江」人生短促與長江無窮相比,揭開物換星移的變化。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蒼茫渺遠,天地悠悠,揭示出宇宙意識。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全篇連環反覆,顯示出更高的境界來闡述了這個主題。「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從思想內容上談,是為令人詬病的「宮體詩」贖了罪;從社會意義上談,開發影響了盛唐詩人闡發宇宙人生的積極主題。

張若虛之後,也有問月的詩,李白的名篇《把酒問月》正是直承張若虛這條思路的沿續「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此詩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像是一個青年對於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蘇軾的《水調歌頭》也是問月的名作,以月起興,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不過他問出了答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像是一個中老年洗盡鉛華後對於人生的曠達自適。而《春江花月夜》則更像是一個少年,站在人生的路口。求宇宙之思,也就是求與宇宙的協調中來抒發自身的複雜情感。

此外,張若虛寫《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五個景物都有寫到,月是本詩主題。詩從開頭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自然普照,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思考,再到「可憐樓上月徘徊」的悲憫相思情懷,最後到結尾「落月搖情滿江樹」的月人共思,概括了夜幕初臨到黎明將至完整的一晚和詩人的思考過程。

這首詩的詩情與哲理節節相生,詩人用一顆求真的心,在探索宇宙奧秘,尋找人生源頭。在神奇的永恆面前,為現實的時光易逝,人生短暫憂傷。但他認為,人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也是永恆。王闓運稱這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它徹底改變了宮體詩的紈絝習氣、單純詠物和以女性為玩物的惡劣作風,完全擔當得起王闓運先生如此崇高的評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相親對象因為20塊錢跟服務員吵起來:這種男人,不要也罷!
感情緩和了卻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辦了,陷入了迷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