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在怪別人?你的審美感才是孩子藝術力的第一來源

還在怪別人?你的審美感才是孩子藝術力的第一來源

作者介紹:熊爽,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本科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師從邱志傑老師,研究方向「兒童創造力開發及美育」。

1. 美術班VS家長

前一段時間有一篇名為「美術興趣班老師怒揭行業套路,你孩子的美術班也是這種嗎?」的文章馬上被十萬加。

文章里說現在很多美術班的教孩子畫些乍一看很「吸睛」的作品,也就是好看的、漂亮的畫。但是這些畫作滿是程式化的東西。畫班用嫻熟的套路去搞定小孩子,向家長交差。「作品裡有很多地方是老師操控的結果」。這讓孩子少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獨自動手的機會。

那篇文章中用到的圖片

有興趣可以找來那篇文章看看。那篇文章懟的是興趣班老師,但是我想懟的卻是家長們。

為什麼畫室的老師要用這種方式去上課呢?為什麼非要讓小孩子畫這麼漂亮,這麼出效果的畫呢?是老師們沒良心嗎?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喜歡。家長們覺得我一節課交了幾百塊錢連個像樣子的畫都沒有,我怎麼知道孩子有沒有學東西?所以老師每節課都得給我拿出教學成果。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做的最多的就是和家長交流,慢慢的我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根子上是家長的問題。尤其是這種課外的藝術教育,家長覺得來這裡消費的,他是顧客,他是上帝,他的要求需要得到滿足。很多家長沒有判斷能力,又對自己的審美無比自信,認為不就是畫畫嘛,畫的漂亮,畫的像就好了。

於是,我就開始做家長的藝術普及工作。因為孩子都是白紙,往往「污染源」是父母。一般來說,小孩子一個星期會去上一節美術課,除了在學校上課之外,他的課外班裡還有音樂課、舞蹈課、游泳課等等。其實一周一節課能做的事情是很少的。就像你一周只去工作一天,不是一天,是一個小時,你能賺多少錢呢?!

忙碌的小學生

2. 父母審美感是孩子藝術力第一來源

要讓孩子體會藝術的美好,在藝術中開發創造力、有審美的修養是很難的。尤其對於美的教育來說,最好的是沉浸式的,在一個藝術的環境之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熏陶。一個小時能熏什麼呢,熏臘肉都不夠呀。那麼在哪裡熏?誰熏?怎麼熏呢?我的回答是在家裡,父母來熏,尤其是媽媽。

當然你的小區環境,整個社會的環境都在熏陶著。這兒不是說非得住高檔小區,我是說整個的社會環境都需要更加的友好,更加有美感。要不為什麼那麼多人去日本旅行回來都說太美了。要不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周圍並不美好,這正是每個人都需要去改善的。

為什麼說媽媽的作用尤其重要呢?我們總是對小時候吃過的東西念念不忘,媽媽做的菜成了我們不管什麼時候,生活在哪裡都心心念念的味道。吃了多麼好吃的東西,但很多人始終在尋找的那麼一種滋味,就是媽媽的味道,就是你的味蕾一開始收到的那個刺激,一開始接觸到的味道,雖然模模糊糊但是它卻在骨頭裡,在血液里,在你的意識深處。

家長的審美是孩子藝術修養的第一口奶。所以說你的言傳身教就很重要了,這不是一個小時送孩子到培訓班就夠了的。當然做家長真是很難,恨不得十項全能。全職媽媽很偉大,做丈夫的應該多些關心,多給錢。

3. 改變從自己做起

我猜你家一定有一個書架或者書櫃,裡邊大多是大學時代的書,也許還有一些時尚雜誌等。後來有了孩子以後,就多了一些育兒方面的書籍,孩子大一點就多了一些繪本。

熊亮的繪本《變形記》

但我想問的是你家有畫冊嗎?我說的畫冊並不是小孩子的繪本,而是藝術家作品的畫冊。比如說你家有齊白石的畫冊嗎?有石濤的畫冊嗎?有宋代的花鳥畫畫冊嗎?有唐朝的人物畫的畫冊嗎,有元代的山水畫的畫冊嗎?或者有沒有梵高的畫冊,達芬奇的,畢加索的,有沒有古希臘的雕塑的畫冊……你也許會說,看繪本不就很好了嗎?裡邊有各種各樣的圖畫,各種各樣的故事,很精彩,也非常的易懂,小孩子一看就明白了。比如像熊亮的繪本,就畫的非常的好,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繪本畫家。不要誤會,我和他雖然都姓熊,但是我們並不認識。我最早看過他的一個繪本是他畫的卡夫卡的《變形記》畫的非常的好。但是即便如此,只是看繪本還不夠。

梵高的畫冊

花鳥畫的畫冊

石濤畫冊

就好比聽音樂,兒童歌曲,節奏和旋律都很簡單明了,朗朗上口。小孩子都很喜歡。但是作為大人來說,你自己聽音樂就應該去聽一些結構更複雜的,情緒更豐富一些的,更細膩,或者更大氣,或者更悲愴的音樂。你聽的時候其實孩子也是在聽的,耳濡目染,他的音樂的品味就上去了。

繪本就好比兒童音樂,藝術家作品的畫冊就好比是更豐富的音樂。也許你又會說,孩子可能看不懂呀。

我的回答是:當然不會啦,看就行了。很多的藝術是不需要去懂的,你感受到就好,感受到多少因人而異,也因時而異,經典的作品五歲看、十五歲看、二十五歲看、三十五歲看、五十五歲看、八十五歲看都不一樣的。

有那麼一個段子:

某A同學對畢加索說:畢姥爺你的畫我看不懂耶!

畢加索說:你看那朵花好看嗎?

某A:好看。

畢加索:你懂嗎?

……

一個笑話好不好笑在於人們是否能get到那個點。但是你認真,也許你又會問:但是那個畫不美呀!你說的對,它不美,只是你或者和你一樣在同一個欣賞水平的人說它不美,也許當你更多的了解藝術之後,你就覺得它好看了,或者說覺得它有藝術美感了。為什麼呢?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拓寬了對於美的認知。

畢加索和手掌麵包

4. 藝術就在那裡

藝術就在那裡,你不了解它一點也無損它的價值,但是你若靠近它必有所獲。有些能力並非與生俱來的。藝術是一種需要努力獲取的品味,不費功夫,不花精力不能知道它的美好。「處處留心皆學問」正是一點一滴的積累拓寬著我們的視野。

那些畫冊上的人,那些經典的作品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當然你會說,藝術有標準嗎?美有標準嗎?其實還是有的,只不過不是條文,而是兩個作品放到一起,一比較,高下立現。

小時候吃過的純天然黃瓜、西紅柿就是你味道的標準,大棚種的就差遠了。偶然間去偏遠山村吃一次,就是那個味。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那麼你帶孩子看的作品、你的審美品位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就像你做的菜會影響孩子的胃口一樣。多看優秀的、經典的作品就是建立一個好的標準。只有你知道標準以後,孩子才能去打破標準,建立新的標準。

所以你可以開始去買一些藝術家的畫冊了。畫冊放在那裡,沒事的時候翻一翻,也不用費心去讀,其實只是翻一翻就會有所收穫的。你看好的作品看多了,差一點的就不能入眼了。就像喝茶,一開始喝了好茶,不好的茶喝一口就知道差點意思。小朋友看你在看,裡邊各種小人顏色、模樣都好看,也許會問問你,這是啥,那是啥。於是你就得多少了解一些背景知識。了解藝術家的生平、時代背景,慢慢的熟悉不同的藝術流派、風格。要了解這些知識很方便,各種各樣的書,深入的,淺顯易懂的都有,還有視頻節目、音頻節目,蔣勛有很多音頻的講課,陳丹青也有視頻的節目。

正在上課的蔣勛

陳丹青的視頻節目《局部》

你的積累會越來越多,你的品味越來越好,對孩子的影響就在潛移默化之中。這樣你就會很主動的想去畫廊、博物館看展覽。以前是為了帶孩子才去,現在是自己想去。以前孩子跟著老師去看的時候,你在邊上等他,玩玩手機,現在你卻會很仔細的看,很認真的聽講解員講。這樣你就會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

還不止如此,也許長久以往,你再看家裡掛著的裝飾畫,可能就看不下去了。也許以前的畫是剛裝修房子的時候在宜家買的,或者在淘寶上買的等等。但是你知道為什麼畫畫的人要畫那張畫嗎?除了「好看」之外還有其他的內容嗎?你說的好看又是哪種級別的好看呢?你家裡掛的不會是行畫吧?圖片里一種是國畫行畫,一種是有油畫行畫,相信你也見過不少。

國畫的行畫

油畫的行畫

很多人會認為好看的裝飾

其實並不是說要在家裡掛多麼昂貴的畫,而是要掛的話得掛一些有品味些的。

這是一個朋友家裡的書房,一開始是掛了一張顏色很濃烈的油畫,還是他從一個俄羅斯藝術家那兒花了一萬多買的,後來換成倪瓚的這張畫之後是不是舒服很多?如果你也是江蘇人還和他是老鄉。這位元朝時期的大文人,大藝術家就和你在一起了。當然倪瓚的原作咱們是買不起了,但是同樣也能從複製品里感受到它的氣質就這樣的,你的家裡藝術的東西多了起來,氛圍就慢慢的營造起來了。其實花不了多少錢,一些書,一些複製的畫而已。即便大環境還不是很好,出門看到的都是很俗氣的東西,小環境也被你改造好了。

就像即使外面有些霧霾,但是你家裡卻有好的空氣凈化器。

5. 藝術修養的養成

一個完整的藝術課程需要包括:藝術創作、藝術評論和藝術史,三個部分。

我們怎樣看這個藝術作品、怎樣解這個藝術作品,以及學會用怎樣的語來表述、分析、解釋和判斷。這就是藝術評論。看到這張畫、這件作品,我們不能只是說喜歡或者不喜話。你得說出來為什麼喜歡或者為什麼不喜歡?有些作品即使你不喜歡但是你也要能說出他好在哪。有了判斷,慢慢的就專業起來了。

我們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藝術史的學習也是如此。每件藝術品,每個藝術家都不是遺世獨立的,他和他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了解歐洲的藝術,了解印度的藝術,了解伊斯蘭的藝術,了解南美洲的藝術,以便於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藝術。

運用各種合適的材料、工具創作作品,表達他們個人的想法、感覺和知覺,就是藝術創作。孩子們在畫室主要是做作品。當然也會涉及到藝術評論和藝術史的內容,但是剛才我們也說了,在畫室的時間短,老師沒有辦法教授這麼多的內容,並且真的是需要有一個環境,讓孩子在一個藝術的大環境,或者藝術的小環境里耳濡目染,這些是需要爸爸媽媽們來做的。你們的要求高了,就會找真正教的好的課外班,教得差的就沒有市場了。你們的要求高了,課外班的水平也會提高的。

所以,從買畫冊開始吧,從換掉牆上的畫開始吧。

近期的好文章特別多,如果錯過真可惜,快來點開看!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ouchBOX小創客

藝術啟蒙從親子陪伴開始

讓孩子從小開始

善於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ouchBOX小創客 的精彩文章:

爸媽不懂藝術沒法教孩子?看這位媽媽總結的超詳細攻略
完全驚訝了,沒想到廢紙箱做成娃娃這麼好看

TAG:touchBOX小創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