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史小記:秦·宜陽之戰

讀史小記:秦·宜陽之戰

公元前308年,銳氣逼人的秦武王繼位已經三年,他有個人生「小目標」,想到大城市洛陽走一走,看一看。

秦國從獻公之後,國力穩步增長,經過孝公、惠文王兩代的努力,秦國對北戰略方向的義渠,對西南戰略方向的巴蜀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對南戰略方向,秦取得了楚國的漢中,巴蜀、漢中、關中連成一片,基本宣告了楚國「大龍」被殺。當年,張儀曾為秦惠王描繪過一幅宏偉藍圖,「下兵三川,以臨二周,據九鼎,建王業」。在這種情況下,以秦武王為首的秦國決策層再次把眼光投向了東方。

(宜陽地理示意圖,圖片來自網路)

六國門戶

佔據三川之地,這是秦國東進最簡單、粗暴、有效的方式。要兵通三川,先要啃下韓國的宜陽這塊硬骨頭。宜陽扼守東西走向崤函通道的東口,秦軍衝出崤函通道,進入廣闊的平原地帶,只有佔據宜陽才算找到可靠的支點。

宜陽位於韓國的上黨、新鄭、南陽三大板塊的結合部,秦若得宜陽,韓國就可能一分為三,有潰散之憂。韓國對此保持高度警惕,在宜陽駐紮了十萬精銳部隊「材士」,糧草輜重足以支用三年。

其實,從更加廣闊的戰略視角考察宜陽,不僅僅是韓國門戶,也是三晉門戶,更是六國門戶。宜陽若失,韓國必將大大削弱,三晉也很難握成拳頭。一旦秦軍突破宜陽,「虎兕出於柙」,六國的大麻煩也就來了。但是,當時除了韓國以外的列國對此並沒有一致的認識,給秦國留下了巨大的戰略空間。

(圖片來自網路)

模式之爭

秦國內部對於韓國是東進的主攻方向沒有疑義,但是通過「蠶食」還是「鯨吞」,存在著重大分歧。公元前312年,秦、韓聯軍在丹陽之戰中大敗楚國,合作密切,韓有向秦靠攏的態勢。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和韓襄王在臨晉會盟,秦國左丞相樗里疾還兼任了韓的相國,秦韓似乎正處於「蜜月期」。

樗里疾是秦孝公庶子,生母是韓國人,是當時秦國的頭號「知韓派」,也是文武雙全的名將。樗里疾不贊成直接攻打宜陽,他更傾向於溫水煮青蛙。樗里疾認為直接攻打宜陽操之過急,一是路途遙遠,二是魏趙可能會強力介入,三是宜陽早有準備、防守嚴密,有此三者,攻打宜陽必是苦戰,恐怕難得大利。

樗里疾是秦武王的叔祖,他的擔憂沒有阻止秦武王的雄心。秦武王更加關注攻取宜陽的寶貴窗口期。一是丹陽大戰之後,楚韓短時間內難以再次真正聯盟;二是秦武王迎娶了來自魏國的王后,秦魏關係正在緩和;三是韓襄王為太子時,曾經在秦國當人質,秦武王對其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認定其非雄主。有此三點,可以一戰。秦武王感慨,「車通三川,以窺周室,死不朽乎」,這個願望得到了右丞相甘茂的支持,他們要拉滿一張弓,形成「西河——宜陽——漢中」的第一攻擊鏈。

(圖片來自網路)

戰前之戰

在正式的軍事對決之前,秦國對韓的外圍戰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甘茂建議先拉攏魏國,「武王大悅」。於是甘茂出使魏國,達成重要諒解。甘茂乘機與秦武王訂下息壤之盟,以堅攻城之心。之後,甘茂還去了一趟趙國,用意明顯。同時,秦武王還聽取了臣下馮章的建議,和「糊塗」的楚懷王溝通,開出一張空頭支票,許以漢中之地,以求楚國不要直接介入。後來,雖然楚將景翠率兵逼近宜陽,做出聲援之勢,但並無參戰之實。

一系列緊張有序的外交行動落實後,戰事未開,韓國的外援已絕。公元前308年秋,秦武王令甘茂、庶長封統兵攻伐宜陽,勢在必得。旁觀者清,周赧王和臣下趙累討論宜陽之戰的走勢,趙累為周赧王深入分析,認為除了常規的戰爭要素,意志的力量不可忽視,秦國必勝。

(圖片來自網路)

意志之戰

宜陽有駐軍十萬,韓將公仲侈又統兵二十萬相機而動。無論這個數字是否準確,有一點可以肯定,韓國必是傾巢而出,全力一戰。在此之前,秦對於大規模攻城戰並無太多經驗,戰事一開,秦軍傷亡慘重,士兵疲弊,戰場上甚至出現了擂鼓三通而士兵不進的情況。在困難面前,秦武王有過退縮之意,甘茂本人也有過退縮之意,但是君主將帥都以息壤之盟為念,頑強地堅持下來,甘茂甚至盡舍家財激勵將士。關鍵時刻,秦武王痛下決心,派遣猛將烏獲率領五萬生力軍火速增援,支持甘茂,終於攻克宜陽,斬殺韓軍六萬,降者眾多。

奪取宜陽後,秦軍沒有休整,迅速揮師向北,渡過黃河,佔領武遂,和宜陽成犄角之勢。這體現了秦國清晰的戰略意圖,要在崤函通道東口建立起牢固的橋頭堡。這是謀略之戰、格局之戰、意志之戰。如果說佔據西河之地是秦國的戰略底線,那麼奪取宜陽就是秦逐鹿中原的強烈信號。

(秦得宜陽之後的版圖,圖片來自網路)

宜陽之戰後,狂飆突進的秦武王意外身亡,秦不得已做戰略收縮,將武遂歸還韓國,後來宜陽也被韓國收回。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間,秦和三晉在宜陽、武遂之地反覆爭奪。本質還是爭奪崤函通道東口的控制權,崤函天險決不能和六國共有,這是秦國堅定不移的決心。秦國歷史上,有兩位君主謚號為「武」,秦武公和秦武王。秦武王之武,不僅僅是孔武有力,更是迸發出了秦人血性,迎難而上,在重要的歷史節點邁出充滿勇氣的一步。方向對了,暫時的進退不足為慮。

公元前293年,被秦昭襄王起用的白起,在伊闕之戰中一戰成名,消滅了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韓國基本喪失了抗秦的實力和意志。此時,距離宜陽之戰已經十五年了,秦國真正鞏固了東進的基礎,六國喪失了封堵秦國的最佳時機,大秦即將進入開掛時代。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映青山 的精彩文章:

讀史小記:秦·「定海神針」華陽太后

TAG:雲水映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