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的芳華歲月,是揮毫潑墨,亦是溫潤清風

他的芳華歲月,是揮毫潑墨,亦是溫潤清風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愛情故事裡,有這麼一段:

婚後,梁思成曾詼諧地對朋友說:「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文人墨客愛情的模樣,多有相似之處。

2017年,《融僑理想家》有幸採訪福州融僑觀邸的一位業主王立根,這位古稀之年仍意氣風發的可愛老人,原為福州三中特級教師、福建省語文協會會長,桃李滿天下,師者之風更是聞名全國。

採訪中,王老曾說:「即使全國語文界的人都很佩服我,鄭老師卻也不一定佩服我。」

王老口中的「鄭老師」,說的便是他的妻子,同樣是一位曾站在三尺講台上的老師。這或許是為人師者之間特有的稱呼,即便相伴幾十年,在彼此的眼裡,依然是一句:「鄭老師,請多多指教」。

01

年長的福州人幾乎都記得,福州曾有著名的「老八所」(中學),福三中便是其一。在這裡,王老獻出了40年講台歲月,誨人不倦。

在教書育人上,王老自有一套自己的章法,認為「學生,便要有書卷氣」,是福州倡導素質教育的先行者。2000年3月,《人民教育》雜誌曾特別刊登王老的作文教學案例,並寫道:「學生普遍認為,聽王老師課,可以花最少的時間,出最好的成績。」

立於講台,王老致力於推動閩派語文運動;走下講台,王老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筆和紙,仍筆耕不輟,接連發表了《作文智慧》、《我說語文》、《臨池心語》、《老根說字》等優秀作品,依舊在貢獻自己的力量。

「剛剛學會如何教書,卻又告別講壇,常為自己過去教學的失誤而扼腕;當然,也曾為自己的一兩次成功而喜悅,我深感作為語文教師之難……」這是王老在《我說語文》自序中寫下的一段話,非同道者並不能知其深意,或許,最能讀懂這句話的人,便是不一定佩服王老的「鄭老師」吧。

02

退休之後的王老,除了與家人的時光外,每日的生活,都離不開「二書」。

「二書」其一是書法。這是王老近幾年養成的習慣,每天不寫上幾字,便會落得個渾身不適,他曾在臨習書法心得的隨筆《臨池心得》中寫到:「每日習之、品之、攀之、賞之、思之,得半日之閑抵十年塵夢……」

《融僑理想家》採訪王老時,王老便提筆寫下了一幅對聯相贈:「其樂融融身在僑鄉揮過客,秋水淡淡我觀府邸有詩人」,對仗工整、構思巧妙,行筆更是瀟洒飄逸,字字骨格清秀,字如其人,這話不假。

因為愛好書法,王老一直希望能有一間書齋,這個願望,在搬進融僑觀邸後,終於得以實現。

王老將書齋取名為「問耕齋」,這是王老的一方精神天地,無問西東,只問耕耘。平日里便在這裡練字看書,眼前是浩瀚閩江之景,筆下則有世間萬物。後來,王老乾脆把床也搬了進來,有時身居其中而三四日足不出戶,一間書齋,獨享一段自由時光。

03

「二書」的另一「書」,說的則是書籍。

認識王老的人都知道,王老是個實打實的「書痴」,這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慣,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褪色。

王老曾回憶,小時候家裡並不富裕,買不起多餘的書,便拿筆一字一句地抄,一邊抄一邊默讀,所以很多幼時讀過的書,他都記得十分清楚。

一本好書,帶給一個愛書之人的樂趣,是無止境的,也正是因為愛書,考上福建師大中文系的王老,憑著「腹有詩書氣自華」娶到了「鄭老師」。

那時候,師大中文系辦了個《閩江刊物》,王老是刊物的創刊編輯之一,一身才氣的鄭老師也被選中,成為《閩江刊物》的一員。

有一回,鄭老師寫了一些詩歌,請王老幫忙看看。這是兩人的第一次交流,一來二去,雙方都留下了朦朧好感,但在那個年代,誰也不去捅破剛剛萌芽的愛情。

後來,芳華歲月因一首詩有了波瀾。

一堂語文課上,眾人討論著李清照《聲聲慢》里的家國情懷。正值美國有 U2 飛機被中國打落,藉此事件,王老便現場創作了一首現代版《聲聲慢》。這首《聲聲慢》很快發表於福建日報,鄭老師回憶,正是這首詩,讓她看到了王老的滿腹詩情,自古才女多愛才子,一首《聲聲慢》,催化一段上世紀的愛情故事,很快,兩人便走到了一起。

04

一牽手,便是不曾放手。

五六十年的相伴,王老與鄭老師已磨合出了生活的默契。

早上天微亮,鄭老師便起床給花澆水,打開收音機,跟著廣播里的音樂跳跳舞,王老便在一旁看著;下午,二老閑來無事便相對而坐,各自看書,有時,家裡的泰迪露露還會跑進來,趴在主人的腳邊,庸懶地曬太陽……這是很多人欽羨的歲月靜好。

在學術上,他們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的老師,而生活這門課,他們卻又是彼此的老師:初次約會,王老便穿著拖鞋、短褲,兜里揣著兩個蘋果,在西湖畔等鄭老師來;王老時長招呼三五學生到家中打打麻將,鄭老師相伴於一旁;在作《臨池心得》之時,王老特別在後序中感謝妻子,沒有因習字弄髒了兩張桌子而責怪他……相互指教,彼此寬容。

尋常生活,對於每個人說,都是門必修課,修得滿分並不是件易事。

幸運的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王老二人以真摯之心對待講台、對待生活,生活也回報以善意,在融僑觀邸,搭建起兩位為人師者的理想家園。

附:《融僑理想家》與王老的幾段對話

Q

理想中的家是什麼樣的?

A

現在住的地方差不多就是理想的狀態,在融僑觀邸可以看到江景。不用刻意把家裡弄得很整齊,隨意一點,比較有生活的氣息,客人來到我們家也不會覺得拘束。還有就是比較多的中國元素,以字畫為主要元素,我們閣樓上的廁所門上的字也是我自己寫的,這樣家中的每一處都因為這些字畫變得有趣起來。

Q

印象最深刻的家庭故事?

A

近期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前不久鄭老師 70 大壽,我們女兒幫她在紅坊創意園那邊找了一家咖啡館,布置了一下。我也題了「珍愛一生」四個字送給鄭老師作為生日禮物。生日現場女兒還準備了輕食和酒水,邀請了一些我們的朋友,還讓他們來表演節目。女兒還製作了一段視頻在現場播放,這些都讓我覺得挺感動的。

Q

作為全國知名的教育工作者,你對孩子的教育是怎樣的?

A

不要搞精英教育,讓每個人能夠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父母和學校主要提供的是孩子們成長的土壤和環境。過於強求,或是規定好了孩子成長的框架,反而會適得其反落得與龔自珍所描述的《病梅館記》相同的狀態。順其自然,任憑孩子們的興趣使然,才是符合大自然規律的。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融僑理想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融僑會 的精彩文章:

TAG:融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