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亦兵亦農亦工,緬懷傳奇開國上將王震

亦兵亦農亦工,緬懷傳奇開國上將王震

原標題:亦兵亦農亦工,緬懷傳奇開國上將王震


中國軍網綜合:人民政協報、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知網論文



為將者,被堅執銳,衝鋒陷陣,勢不可當。為將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縱橫馳奔。為將者,在世人心裡留下的,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威武雄壯。


人民軍隊的歷史,就是一部英雄輩出、將星璀璨的歷史。在人民軍隊如雲的將星行列中,有這樣一位獨特的將領:

他戰功赫赫,戎馬生涯屢為先鋒,歷經三次「長征」;


他紮根農墾,戍邊開荒風餐露宿,結出累累碩果;


他築路千里,身先士卒靠前當先,創造人間奇蹟。


他就是曾經擔任國家副主席的開國上將,王震。


4月11日,王震將軍誕辰110周年。讓我們一起回憶緬懷這位「工農兵合一」的傳奇開國上將。


為兵:從長征路到大西北,打出「王鬍子」猛將威名


王震將軍有個著名的綽號,叫「王鬍子」,何來如此綽號呢?


1946年,王震率領南下支隊北返延安,曾發誓說如果隊伍一天沒到達延安他就一天不刮鬍子,結果抵達延安時,王震的鬍子已經有近一尺。王震率部返回受到了毛澤東等領導人的熱烈歡迎,當他帶著神采飄逸的長鬍子去見毛澤東時,引起了毛澤東的好奇詢問。當得知原因後,毛澤東給王震取了個「王鬍子」的外號。


「王鬍子」,體現的是他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敢打敢拼、啃硬骨頭的剛猛作戰風格。


1947年,王震在定邊前線指揮戰鬥。


多年的戰爭經歷使王震養成了親臨一線指揮作戰的習慣。1935年4月的陳家河之戰中,身為紅六軍團政委的王震親臨51團陣地,團長負重傷後,他立即將其後送治療,親自指揮作戰。戰意正酣時,王震將軍騎一匹戰馬,揮刀衝鋒在前,右肩卻中彈。可他負傷後仍不下火線,紅軍士氣大振,迅速佔領敵人陣地,最終取得勝利。


1934年8月,湘贛紅軍主力踏上了西進的征途,軍團其他首長都認為,先頭部隊由一個團長指揮即可。但王震卻執意親隨先頭部隊開進,以便遇到敵情,可以及時果斷處置。


1944年11月10日,王震率部從延安出發,擺脫日偽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圍追堵截,越過山嶽河流險阻,克服嚴寒酷暑、飢餓傷病等困難,輾轉兩萬餘里,歷時650餘天,於1946年8月勝利回到陝甘寧邊區,毛澤東稱讚它是「我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兩年後的7月,王震的359旅在豫陝交界遭到胡宗南部隊的堵截。情勢危急,為了親自指揮前衛部隊的行動,王震帶了20餘人的警衛部隊離開軍區機關,穿過敵人的封鎖,突然出現在359旅的前沿陣地上。他一出現,就立即被指戰員們圍了起來,人人歡呼雀躍。指戰員們說:「只要王鬍子在,我們什麼都不怕。當王鬍子的兵雖然很苦,但有他的指揮,我們就能走向勝利!」接連幾天的作戰,部隊強渡丹江,激戰鮑峪嶺,勝利打開了通往陝南的通道。


王震將軍戎馬生涯的第三次「長征」,就是解放戰爭末期率部入疆。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王震主動請纓率部進軍新疆。在兄弟部隊配合下,王震率部解放了咸陽、武功、扶風、岐山、蔡家坡等地,並擊退了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違部的聯合反撲。作為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他率領麾下的第二軍一馬當先,由西寧揮師北上,翻越祁連雪山,佔領張掖,解放酒泉,大軍逼近新疆甘肅邊境,最終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1939年,王震和夫人王季青在雁北抗日根據地。


第一兵團7萬大軍歷時兩個多月,行程3000多公里,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了進軍新疆的任務。「王鬍子」威名傳遍整個大西北。


正如王震自己所說:「對重要的作戰方向,必須親臨第一線,這樣才能正確地指揮。衝鋒在前,也是鼓舞士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支部隊打起仗來,全都嗷嗷叫,不怕死,就先勝了三分。」

為農:從南泥灣到北大荒,新中國農墾事業的奠基者


人民軍隊戰將如雲,王震將軍的戰功可能並不是最突出的,但從墾田屯兵的能力和業績看,卻無人能出其右。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蔣介石几十萬大軍不去前線,而是把陝甘寧邊區圍得水泄不通,斷絕補給,意圖困死八路軍。陝甘邊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卻要擔負起幾萬幹部、戰士和學生的吃穿用。國民黨開始封鎖陝甘寧邊區後,軍隊吃穿難以為繼,百姓壓力負擔過大,軍隊生產自救勢在必行。


當時,359旅旅長兼政委王震將軍率部駐紮延安的南大門——南泥灣。此地土地肥沃,但自清朝中後期以來久經戰亂,幾近荒涼。王震率領全旅指戰員,「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開荒種地,積極生產。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南泥灣成為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抗戰時期,王震在南泥灣展現了自己卓越的農墾指導藝術,積累了豐富的農墾經驗。在進軍新疆以後,王震將南泥灣的經驗運用於新疆的困難條件,率領駐疆部隊開墾荒地,生產自給,開展大生產運動,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開荒百萬畝,興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促進了新疆的開發。又在新疆北部試種棉花取得成功,打破了北緯42度以上不能植棉的禁區,讓新疆成為了我國的產棉大區。



1951年5月,在庫爾勒十八團渠放水典禮上,王震興奮地跳進水渠中。


1951年2月,春節剛過,迪化(今烏魯木齊)駐軍整修和平渠。7200立方的片石,要從30多公里外運到工地。當時沒有汽車,沒有騾馬。王震作為司令員,與全師指戰員一道,每人拉一個爬犁,利用冰凍的路面,拉運片石。近6000名解放軍官兵,從將軍到士兵,肩並肩走在雪地上,排成了一條長龍,場面壯觀,轟動全城。「將軍拉石頭」成為街談巷議的一段佳話。



1956年,王震任農墾部部長。這是他在農場現場辦公。

王震將軍於1956年擔任國家農墾部部長。當年,他向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開發北大荒問題》的報告,擺開了大規模開發黑土地的戰場。兩三年間,建起了七個軍墾農場,組成了「密虎寶饒」一統天下的大墾區,「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王震作為「農墾將軍」的美名永垂青史。


為工:從黎湛路到鷹廈線,開闢華東南出海通道


除了在農墾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震將軍於1954年擔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他的有力指揮下,黎湛、鷹廈兩條鐵路線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開創了中外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


為加強海防建設,打破海上封鎖,中央於1954年夏秋,決定搶建黎(塘)湛(江)、鷹(潭)廈(門)兩條鐵路。這兩條鐵路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條靠近台灣,一條靠近海南島。在敵艦封鎖東部海岸,阻撓我國對外通商的嚴重情況下,加緊搶建黎湛鐵路,開闢湛江港,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都意義非凡。


1954年8月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見王震司令員,交談間,毛主席遞給王震一本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後一度辭去政務,專心從事鐵路建設,然而他的規劃沒有實現。



1955年,王震和參加黎湛線鐵路通車典禮的華南各界人民代表參觀鬱江大橋。


王震深知這兩條鐵路的重要意義,但如今要在短時間內修好,難度不小。為了確保順利完成任務,戰爭年代就屢屢衝鋒在一線的王震做出了一個決定:將鐵道兵總部機關從北京搬到鐵路工地去,就近指揮,發現問題就地解決,避免了指揮不暢等問題。


自受領任務以來,一個多月的時間,王震在黎湛鐵路線路沿線帶隊勘察,論證鐵道走向,掌握第一手數據。1954年9月25日,黎湛鐵路正式動工,解放軍鐵道兵部隊和兩廣沿線10多萬民工同時在300多公里的鐵路上築路。由於指揮得當,計劃周詳,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就勝利完工,黎湛鐵路於1955年7月1日全線通車。全國人民稱這個建設速度為「革命速度」,讚譽鐵道兵為「祖國鐵路建設的突擊隊」。


黎湛鐵路勝利建成,鷹廈鐵路的建設也上了快車道。1955年5月,黎湛鐵路通車前夕,王震率鐵道兵總部移師福建南平,在那裡著手指揮8個師又1個獨立團,以及閩、贛兩省12萬民兵,投入搶建鷹廈鐵路的戰鬥。

王震更是在鷹廈鐵路建設過程中在武夷山、戴雲山隧道工地蹲點,和風槍手、爆破手研究打眼、爆破辦法,甚至接過風槍操作。司令員以身作則,官兵幹勁十足。經過艱苦奮戰,鷹廈鐵路僅用22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1956年12月9日竣工通車。



王震在批閱文件。


回想王震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不論是為兵、為農還是為工,無處不體現了他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的衝鋒精神,敢挑重擔、一往無前的擔當精神。


世界上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世界上沒有完成不了的艱巨任務。當兵打仗,不怕征途的遙遠,打出漂亮的殲滅戰;墾荒戍邊,不怕邊疆的荒涼,結出美麗的豐收果;建設施工,不怕工期的緊張,干出一流的業績。這,也是這位開國上將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正所謂:


一馬當先沖雲天,南下北上只等閑。


陝北江南耕耘事,戍墾流芳疆塞邊。


路通東南重任負,心無旁騖只向前。


雷震寰宇垂青史,將軍英名傳萬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工圈 的精彩文章:

美國大使館發布不實信息,被網友舉報……
解放軍中校華為演講「美軍霸權之路」3:美軍5年內被這個國家2次嚇尿

TAG:軍工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