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錢,你理直氣壯么?

談錢,你理直氣壯么?

關於金錢,我過往三十多年的人生里,保持著相當糟糕的財務狀態,

主要表現在:

1)別人欠了我的錢,我不好意思要回來,久而久之我自己都給忘了,再想起來的時候,更難開口;

2)別人借我錢,我一旦拒絕,反而像欠了他人情一樣內疚,覺得「沒幫上忙,真不好意思」。

3)羞於找人借錢,更沒有集資眾籌的經歷。而且認為「談錢傷感情」!

曾幾何時,

先生反饋我的優點就是:純樸!

不像某些八零後的姑娘那麼「膚淺」,眼裡只有錢!

曾幾何時,

婆婆在村子裡誇我:「我們家媳婦兒,沒要一分錢彩禮,連結婚的東西,都是人家自己花的錢」

去年之前,我們家的錢都在先生的銀行卡里

。。。。。。

一直深受其苦,

後來我和別人交流發現:不止我一個人有以上的苦惱!

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類似「你真是個好人」評語越多的人,

或者社會經歷越淺薄的人,越普遍存在!

導致我們這樣的群體,都有一個

"豪爽的開頭,佛系的結局"

我以前聽過某個段子,

大意就是:你知道你和王健林最大的差距在哪裡嗎?

你用信用卡刷了1萬塊,就恨不得立馬把錢還進去。

王健林借了銀行1個億,會想著怎麼再借10個億出來。

段子終歸是段子!

但回到現實生活本身,

我很早就遺憾地發現:自己是一個不具備「商人思維」的人。

似乎我非常相信

只要我不斷提升自己,成為拔尖人才(具備稀缺性),一定不愁錢

所以,去年之前,一直努力豐富自己,口袋空空。

直到一個浙江的學員,找我諮詢家庭問題。

她有個特殊的習慣:

每當我給到一些建議和方法的的時候,她會立刻發過來一個微信紅包。

最初我感覺很不適應,

因為在我過去的認知體系里:

這是一種典型的「見外」表現,

「我幫你是因為我不僅僅把你當學員,是把你當朋友,你這麼一整,是覺得我圖你錢么?」

我一開始不收這些紅包,

裝作沒看見,全部到時間自動退回了她賬號,

我打算用這種行動暗示也是明示她:

第一,我幫你忙不是為了錢;

第二,你沒必要搞得這麼客氣。

後來,那個學員乾脆不發紅包了,

直接支付寶轉賬,

還附帶留言「燕子老師,辛苦了,買瓶飲料喝」。

說是「買瓶飲料」,實際上每次的數額能買好多瓶飲料。

一次課堂上見面,我和她談及我的困惑,

我說:「你這麼做,太見外了,

『舉手之勞,不必客氣』。。。」

她笑得很自然,

用一種「我已經解釋過同樣的問題N次了」的微笑告訴我:

她「順手紅包」的行為,

不是一種「見外」或者「付出補償」。

在她家祖輩從商的教育里:

這是「我記得你恩情」的典型表現。

比「改天我請你吃飯(實際上大部分人就這麼一客套,從沒請過)」,

更加及時而靠譜,

即:不讓幫你的人白乾,讓別人知道你懂得報恩。

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告訴我:

我們沒有那麼熟,

在不熟的情況下,

行為不會僭越而隨意,「我懂規矩,請您放心」。

後來才了解到這學員,因為這樣的價值觀,生意做的很大。

現在想來,她的成功是必然的,她的價值觀很美好——

至少同等條件下,

讓我選擇合作夥伴,我會優先考慮她這樣的人。

因為這樣的人往往在辦事前,

就把分紅都考慮好了,

不會一通「望梅止渴」開局一張空頭支票,後面全靠吹。。。。。。

想噴我的,歡迎關注我的《九思堂心理》!

今天我不想從原生家庭的角度去剖析我的配得感不足以及自我價值感低的根源。

單單從現象視角去看:

當今社會更加普遍的情況是:

「喜歡「談錢」的人會更有錢」,

而純依靠智力掙錢的人會更辛苦!

以前,我常常思考:

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

是否應該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去爭取更多的財富;

以及思考 現有能力、付出回報比 以及可利用的人脈資源 。。。。。。

這實在是一種太耗腦細胞的思維方式。

天天琢磨這些事情,

我時常覺得,每一天都不能浪費,

否則真的只能「呆著」,安慰自己平淡最美。

曾經一個成功學的導師問了我幾個問題:

「你現在的狀態,付出和收入是否成正比?」

「如果不是,你是否在損失眼前的收穫,押注於未來的時間價值(深造、長線式學習)?」

「如果沒有,你是否正在做你喜歡的事情?」

「如果不是,有沒有可以改變現狀的途徑?」

這種思考方式,讓我經歷了一個非常痛苦的認知轉變過程!

你可以試著每天這麼問自己幾次,時間長了,肯定三觀崩塌。

你還會悲催的發現:

其實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偷懶,逃避去思考各種現實的問題

比如股票、基金、理財產品一概不知,

房價、地段、區位一竅不通,

灰色區域充耳不聞,也沒想著去了解過。。。。。。

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被迫的「自我提升累積」。

最後成為了一顆精緻的螺絲釘。

看似在深入,實際上就在原地轉圈而已!

GIF

「努力和回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關係,

大概是社會營造給我們配得感不足人群「最溫暖的騙局」。

互聯網時代,我們不再缺乏信息和人生道理,

匱乏的是篩選有用信息和了解自己的能力。

讀懂每一個信念價值觀背後,那個真實的自己,

而最好的學習:

就是讓我們能夠認清自己,並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

金錢是大自然愛眾生的表達方式之一!

無論你是誰,都值得擁有這份大自然的饋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思堂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九思堂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