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淺表性胃炎胃病,到底需要治療嗎?

淺表性胃炎胃病,到底需要治療嗎?

臨床上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正常胃鏡報告。因為生活壓力大,酗酒無度、熬夜、三餐不定時等原因較為普遍,成年人做胃鏡檢查,很多人會得到這麼一個最輕級別的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那麼這個淺表性胃炎問題大不大呢?

淺表性胃炎

胃炎多種多樣,診斷主要靠胃鏡觀察和病理切片。胃鏡下視角看淺表性胃炎:胃粘膜充血、胃粘膜水腫,胃粘膜表面附著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黃色粘液斑。有時粘膜有小的糜爛,底部覆蓋灰黃色苔,邊緣有些充血。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症的疾病,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如進食後上腹部不適、隱痛,伴噯氣、噁心、泛酸,偶有嘔吐。多數慢性淺表性胃炎癥狀可自行消失,經過數月或數年病變也可完全恢復。

但很多「健康人」體檢也被診斷淺表性胃炎,這是怎麼回事?其實,胃粘膜淺層本身有少量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屬於正常現象,這種命名並不診斷任何臨床問題。

如何區分輕重

胃痛的厲害,檢查結果是淺表性胃炎,而正常人也是淺表性胃炎。如此說來,這個病究竟屬於正常還是不正常?

如果體檢發現淺表性胃炎,沒有任何癥狀,此時淺表性胃炎可以理解為正常。

如果是本身有胃痛,最近又喝了酒、吃了葯,去檢查診斷淺表性胃炎,那就要考慮為「胃病」了,這是疾病還沒進展,暫時局限在淺表部位,若不控制疾病繼續發展,可能變為胃粘膜的糜爛或者萎縮。

淺表性胃炎要不要治療

慢性淺表性胃炎「泛濫」,要不要治療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見的類型,臨床檢出率達80%-90%。

在一些醫院,只要你接受胃鏡檢查,幾乎無一例外會得到這麼一個最輕級別的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醫師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正常胃鏡報告。事實上,胃鏡報告中的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並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無癥狀無須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無需治療的標準是對於只是體檢胃鏡報告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而本身無任何癥狀的人而言,無須治療。假如有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或噁心嘔吐等癥狀,則需要對症治療。

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人同時伴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此時要不要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呢?其原則也要視癥狀而定:無癥狀者無須治療,有癥狀者需進行Hp根除治療,這樣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癥狀。

此外,根除幽門螺桿菌還可以減輕胃黏膜慢性炎症,從而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還能預防胃黏膜萎縮,從而可能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聽到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係,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病人或許會產生恐懼;一些人即使毫無胃腸癥狀,也強烈要求做Hp根除治療,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

淺表性胃炎與消化不良

慢性淺表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往往難以嚴格區分。從概念差別上來看,淺表性胃炎是基於內鏡檢查所見,消化不良是基於臨床癥狀,二者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慢性淺表性胃炎:

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引起。

功能性消化不良:

舊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稱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經檢查排除引起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癥狀可持續或反覆發作,病程超過一個月或在過去的十二月中累計超過十二周。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

慢性淺表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時存在,兩者常常在同一個人身上都符合。因此,二者看似兩個病,其實只是診斷的角度不同而已。

但需注意的是,病變嚴重程度與消化不良癥狀的嚴重程度不是平行的。例如:有的人只是淺表性胃炎,是最輕微的病變,但其癥狀可以很明顯,而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可能他不一定有很明顯的癥狀。

總而言之,遇到淺表性胃炎可莫驚慌,應積極排除器質性疾病,之後以改善癥狀為主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胃護胃 的精彩文章:

養胃護胃,警惕4大養胃謊言
「胃病大國」里,拒絕胃潰瘍,不做胃病一份子

TAG:養胃護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