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漢朝帶來了半個世紀和平的她,最終因要嫁給自己的孫子而自殺?

為漢朝帶來了半個世紀和平的她,最終因要嫁給自己的孫子而自殺?

她用自己一個人的犧牲,譜寫了中原和匈奴長達半個世紀的和平,遠離家鄉,去往一個未知的地域,從草長鶯飛的歲月步入塞外風沙的困苦。無奈有半,決然有半,王昭君的出塞,即使在歷史上留下輝煌和讚譽,於她,卻也抵不過親身經歷過的絕望。

因為沒有賄賂畫師,而得不到皇上召見的昭君,被選去頂替他們的女兒作為和親的對象。彷彿命運就從未眷顧過這個美麗的女子,不過昭君並沒有反抗和拒絕,她的內心即使掙扎和苦痛,也知道對於國家來說,此時的自己就是和平的象徵,身為女子,她的心中也一樣有保家衛國的犧牲情懷。

到達匈奴時,王昭君才十九歲,放在今天也就是剛剛成年的年紀,然而她的丈夫卻是垂垂老矣的已近暮年的老單于,僅僅過了三年,她的第一位丈夫便撒手人寰留下了昭君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習俗和政權。

不等她從喪夫的悲痛中緩解過來,按照匈奴的習俗,王昭君便被迫嫁給了新的單于。匈奴的規矩和漢朝不同,老單于離世後,所有的王妃就像是財產一般由新的單于迎娶。不過這一次兩人年齡相當,昭君也過上了相對平靜的生活,為了和平她也只能忍辱負重。

命運很快又和她開了一個玩笑,要將她推入更加悲慘的境地,年紀輕輕且與昭君孕育了兩個孩子的新單于,在十一年後也不幸身亡。算算日子,此時的昭君也才是三十歲出頭,韶華未逝,風韻猶存,卻面臨著人生中又一重大的轉折。

難道她要繼續嫁給自己的孫子嗎?或許在匈奴人眼中這很正常,但對於出生中原的昭君來說,實在是有違道德和人倫,無依無靠的她別無選擇走投無路最終選擇了投毒自盡,結束了自己曲折悲慘的一生。

雖然常常提起昭君人們就要謳歌一番她為了和平作出的犧牲和容忍,這一次的和親對於國家帶來了多大的好處,不過縱觀她的人生歷程,也不過就是一個女子在命運夾縫的努力掙扎的過程罷了。對於她,除了讚賞也還有惋惜與同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