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來已來,你在哪裡?

未來已來,你在哪裡?

未來已來,你在哪裡?

——從科幻片看人工智慧時代教學方式的變革

一、近在咫尺的未來

小時候,最喜歡看的一部電視劇是央視86版《西遊記》,神話故事中的千里眼、順風耳、火眼金睛,如今已經成為現實。

去年年底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的《銀翼殺手2049》上映,片中有關「複製人」和人工智慧的技術讓我驚嘆不已。

片中所描述的「複製人」其實是機器人,一種發展到連鎖階段,成為和人類幾乎完全相同的生物。N6型複製人只有四年壽命,N7型具有更豐富的感情和生育能力,N8具有無限壽命,N9型則完全服從於主人。

雖然電影並沒有交代第一代複製人如何產生的,但這個從無到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恰好反映了「產品」的迭代特點。

這個迭代的速度有多快呢?

發明家Ray Kurzweil認為整個20世紀100年的進步,按照2000年的速度只要20年就能達成——2000年的發展速度是20世紀平均發展速度的5倍。他認為2000年開始只要花14年就能達成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而之後2014年開始只要花7年(2021年),就能達到又一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幾十年之後,我們每年都能達成好幾次相當於整個20世紀的發展,再往後,說不定每個月都能達成一次。按照加速回報定律,Kurzweil認為人類在21世紀的進步將是20世紀的1000倍。[1]

二、教學方式的推演

如果以此計算,下一個7年,到2030年可能就是一個讓我們「嚇尿」的時間點。像《銀翼殺手2049》片中的人工智慧虛擬女友如果成為現實,那麼作為人類文明的傳遞者——教師,又會何去何從呢?

讓我們從現在的時間點,簡單梳理一下教學方式的歷史進程及未來的推演。

1、自然的教學方式

早期的教育是一種原始形態的教育,是跟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沒有專門的教育者,也沒有專設的教育機構,教育往往結合現實生活進行。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應對自然的能力相當有限,所謂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勞動生產、社會生活經驗的傳遞,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下一代的生存能力。

由於在這一階段文字還沒有產生,教育傳播媒介主要是靠語言和形體示範,教學方法主要是口耳相傳、言傳身教,兒童則主要是通過模仿而獲得經驗、技能。教學沒有什麼規範動作,沒有什麼固定程序,也沒有什麼格式要求,年長者在生產、生活中按自己的意願把生產生活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管是師徒相授還是在生產、生活中進行模仿,都是一種原始的、自然的教學方式。例如:鑽木取火、結繩記事,這種自然的教學方式伴隨著人生存的本能。

2、經驗的教學方式

隨著生產力的發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歷史形態進入了奴隸制和封建制時期,社會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教育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出現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教師、學生以及專門的教育場所,學校教育隨之出現,大大提高了教育實施的自覺程度,古代教育取代了原始形態的教育。

在這一階段,人類發明了新的傳播媒介——文字元號,使得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教育內容到教育形式都逐漸系統化和規範化。

雖然學校教育出現,但學校教育被統治階級所壟斷,目的是培養統治人才,培養聽話的奴僕。於是要求學生把書本上死的知識奉為經典,把老師的講解奉為權威的教學方式就成為這種狹隘的教育價值觀和因循守舊的人才觀的真實反映。教師滿堂灌,說一不二成為這時代教學的典型特徵。[2]

3、人本的教學方式

隨著教育、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教育各方面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各種新的教育思想觀念不斷湧現。在新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帶來了教學方式的變革,新的教學方式層出不窮。

該變革產生的背景,也是因為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社會的進步產生了多種學科,人類文明進入了知識大爆炸時代。教師無法將大量的知識在短時間內灌輸給學生,而更多地需要學生通過自我意識主動獲取新知識,並形成解決問題的素養和能力。因此教學方式將更注重學生本位的因材施教上。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學生個體最終會選擇人類文明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鑽研成為專才,期間由在這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和突出能力的教師引領其發展。

4、植入的教學方式

從2016年AlphaGo與李世石的世紀之戰進入的人工智慧元年開始,人工智慧探索領域的終於進入了應用級,許多弱人工智慧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已經深入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例如人臉識別技術幫助公安系統快速鎖定罪犯,其精確度已經可以高達99.7%,走進商場你會發現許多家電已經自帶語音識別系統,換個頻道根本不需要按遙控器。再或者無人駕駛技術成熟時,司機是否再也無需駕照考試?

這種人工智慧的發展同樣將催生教育產品的智能化,學生可以藉助人工智慧進行教師的輔助教學,學生可以不必將知識佔據人類大腦的存儲空間,而是轉而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背後連接的大數據作為知識儲備庫,等於是將一個海量的資料庫植入學生的大腦。教師將更加專註於學生情感、推理、實踐的體驗感,形成人類道德品質和最適合自己的各種技能。

與人工智慧可以相伴而生的VR虛擬現實技術和可穿戴設備的結合,以及全息投影技術,將從另一方面加速學生技能的形成,也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教育均衡化的問題。例如最近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頭號玩家》,片中描繪了一個叫做「綠洲」的虛擬世界,在那裡想像力主宰一切,你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體驗這種快感只需要帶上VR眼鏡和體感服裝,除了上廁所和吃飯,其他事情在「綠洲」都可以做到。

可能這是觀眾感受到科幻電影離實際生活最接近的一次,影片所描述的情景並非遙不可及。反過來證明了,植入式教學方式正快速向我們走來。

三、教師如何從容應對

純機械體力勞動、沒有科研屬性的勞動、不涉及與人打交道的行業、不涉及「人的體驗」的行業、有明確客觀「對錯」的行業,很容易被人工智慧所取代。例如司機、快遞員、流水線分揀員、農場採摘員、翻譯、清潔工,甚至部分醫生、教師。

如果你不想在這場浪潮中突然猝死的話,至少應該在當下做點什麼。

1、提前應用人工智慧設備

早日體驗人工智慧,能更加了解它的特點。即便是最簡單的掃地機、智能音箱,親自使用後,至少可以在應用層面不會成為「文盲」。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與學生共同擁抱人工智慧,應用人工智慧輔助教學,能減輕教學壓力,提高課堂效率。

2、建設人工智慧行為規範

當弱人工智慧獲得突破進入強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階段時,智能機器具備自我意識時可能成為一個不受約束的個體存在。如果沒有道德法律倫理的前期規則制定,難以想像世界將會怎樣的混亂。而建設人工智慧運行標準,特別是倫理道德方面的行為標準,讓人工智慧與人和諧共生應該是每位教師都應做出的努力。

3、學習編程等終身技能

所謂技能不壓身,雖然人工智慧可以代替一部分人類的工作,但具有創造性的勞動可能只有人類獨有。早日形成終身技能有備無患,例如編程。無論是哪門學科的老師,都可以學學編程。編程不是為了掌握機器語言,而是了解與機器的溝通方式,提高大腦思維能力,如果人工智慧出現故障,自己也能進行簡單處理,不至於手忙腳亂。

4、開設人工智慧課程

雖然創客教育已被專家學者提議作為獨立課程「創課」形態出出現[3],但因其泛學科特性,對教師全面能力要求偏高,不太可能進入課程表。而人工智慧課程研究的指向性明確,即以本質上只有0和1的機器,模擬由A、T、C、G四種鹼基排列組合的DNA。其內涵足夠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5、建立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台

平台的建設,其實質是彙集人腦智慧的大數據,將人腦進行物聯網。我們知道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大數據和雲計算密切相關,建立神經網路的大數據能更好的促進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教師參與其中,不僅有利於在課堂上教育學生應用人工智慧,更有利於從不同年齡段合理錄入人腦轉換為電腦的基礎數據,並符合信息大爆炸時代碎片化學習的特性。

四、任重道遠的我們

近年來,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相關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加大對人工智慧的科研投入。2009 年,歐盟開啟了「藍腦計劃」,又在 2013年啟動了「人腦計劃」,並在 2016 年公開發布了神經信息平台、大腦模擬平台、高性能計算平台、醫學信息平台、神經形態計算平台、神經機器人平台等六大平台。歐盟委員會也在 2013 年初宣布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為此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每項計劃在未來 10 年內分別獲得 10 億歐元的經費。2015 年 1 月,日本政府聯合各大企業推出了「機器人計劃」,並計劃在今後 10 年裡投入 1000 億日元用於人工智慧的研發;日本政府從 2016 年開始執行的「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將「超智能社會」列為重點目標。2016 年 3 月,韓國政府宣布將在智能信息產業領域研發、擴充研究人力、建設數據存儲設施、培育產業生態等方面進行投入,在未來 5 年直接投資 1 萬億韓元(約合 55.6 億元人民幣)。

2017 年7 月,我國國務院正式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10 月,人工智慧被寫入十九大報告; 12 月,工信部制定《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今年4月,教育部又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可以看出,從國家規劃推動下,已經越來越將人工智慧作為一項基礎技術,並滲透至各行各業,助力傳統行業實現跨越式升級,提升行業效率,人工智慧技術正逐步成為掀起互聯網顛覆性浪潮的新引擎。[4]

這其中,教師成為了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催化劑。

根據《2017年度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之中國人工智慧教育發展報告(基礎教育)》研究的調查數據看,有35.82%的小學有「人工智慧」專職教師,在項目組去部分學校實際調研後發現,承擔所謂「人工智慧」教學的老師主體是學校計算機與科技輔導教師,這一現象也反映了小學生對人工智慧的認識存在偏差。[5]

可以說人工智慧的博弈就是科研與教育人才的博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作為教師的我們,任重道遠。如同《西遊記》一般,原先可能是概念的東西,正在逐漸轉變為現實。

未來已來,你在哪裡?

是否已有答案?

吳鑫

2018.4.11

(轉載請註明出處)

[1] Tim Urban.The AI Revolution: Road to Superintelligence[EB/OL]. [2015-01-22].

https://waitbutwhy.com/2015/01/artificial-intelligence-revolution-1.html

[2] 潘慧春.試論教學方式的歷史演變[J].邵陽學院學報,2008(04):152-154.

[3] 楊現民. 建設創客課程:「創課」的內涵、特徵及設計框架[J].遠程教育雜誌, 2016(03) :3-14.

[4] 朱巍,陳慧慧,田思媛,王紅武.人工智慧:從科學夢到新藍海——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分析及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21):66-70.

[5] 2017年度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之中國人工智慧教育發展報告(基礎教育)[R]. [2017].

[6] 盧娜. 23年後,無人倖免![EB/OL]. [2017-03-24].

http://news.cnfol.com/weishendu/20170324/24486955.s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空創客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星空創客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