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華園裡的兩幢新樓,都出自瑞士大師博塔之手

清華園裡的兩幢新樓,都出自瑞士大師博塔之手

GIF

建築師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1943年生於瑞士門德里西奧,中學輟學,15歲起便從事建築設計工作,20世紀70年代瑞士提契諾州低收入住宅開發,從此博塔基於當地山貌地形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建築語言,帶來諸多獨樹一幟的經典項目。

當梁思成在清華園裡望著舊日門廊畫下速寫,這座學府的第一代新建築已不乏西洋建築符號——與其前身「熙春園」尚存的中國古典建築一道定下了清華園中西融合的基調。近百年後,千禧年的鐘聲也帶來了一場北京的「國際化」建築浪潮——伴隨著奧運熱,從鳥巢至央視大樓的設計都向全世界發出招標信號。2002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的3年後,清華也為新啟動的藝術博物館項目向全球徵集建築方案,最終,瑞士建築師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中標。

博物館主體為磚紅色結構與表皮,數十根17米高的廊柱支撐著主體。

今年初春,當我們站在這座歷時十餘年、於2016年竣工的博物館前時,遠遠望去,數十根17米高的廊柱支撐著磚紅色博物館的主體,屋頂被設計成一個恢宏的天然光過濾器,其背後的設計者正在休息區等待著我們。他滿頭銀髮、戴著黑色圓框眼鏡,穿著西裝三件套,宛若一位精神抖擻的老紳士。當我們開口問起當年投標之意時,他渾身一振,「因為,我太喜歡設計博物館了!」

從博物館大廳通向其餘樓層以石階貫通,挑高塑造了開放的公共空間。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大廳內,清晰、工整的木格柵包裹著樓梯扶手及前台等邊緣,修飾了空間的整體感。同時,渾厚的立柱將大廳「拉伸」,令這裡宛若一個藏在屋頂下的廣場。

一場由清華舉辦的「理想之境馬里奧·博塔的建築與設計1960—2017」回顧展,也能從中尋得其對博物館的偏愛。一座木質模型四方周正、中心的圓柱體直穿向上——這正是令博塔蜚聲國際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完成的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 MoMA)。在當年的競標中,他擊敗了包括弗蘭克·蓋里和安藤忠雄在內的其他建築師,他的目標是創建具有「標誌性立意」的地標建築,同時並非從形態理解這紀念碑式的屬性,需與城市空間和其他建築、人文生活發生關聯。「博物館是20世紀建築的一個重要主題,亦是不斷變化發展中的一個主題。」博塔說道。而從舊金山MoMA轉至清華藝術博物館,他指出其中不同的之處:「大學校園中的博物館並非一座獨立建築,需與學校現存的歷史建築及新當代建築相呼應。」

GIF

清華舉辦的「理想之境:馬里奧·博塔的建築與設計1960—2017」回顧展

伴隨著博塔的話音,我們再度觀察所在的這座博物館大廳:幾處略顯「低矮」的入口彷彿低調地藏於建築下,這室內卻又倏然高聳、浩大,宛若一座擁有屋頂的廣場。博塔以此連通內與外的界限,從更深層次解讀了公共空間的意義。這和今天世界主流對於公眾空間——「廣場」這種空間屬性不明確的場所特別關注的思路是一致的,空間的屬性越不明確,產生作用的延展性和延伸性就越大。轉至博物館建築的整體,則可見博塔擅長用磚、石材作建築表皮的手法,博塔在建築師眼中常被視作瑞士建築「提契諾學派」的代表,家鄉廣袤的山形與自然、陡峭多變的地形都深切影響著他對建築、材料的思考——這在清華另一座同樣由博塔設計、2011年竣工的人文社科圖書館中見微知著,充分結合了帶有高差的環境地形。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亦出自博塔之手,大穹頂、木結構令圖書館內部光線溫煦。

現年75歲的博塔,其設計涉及學校、銀行、行政大樓、圖書館、宗教建築、博物館等多種類型,至今已完成的建築設計項目數量驚人。而在展覽的「設計」單元里更可感受到他旺盛的創造力!諸多座椅、傢具、燈具、手錶等其他物件也可被視為博塔建築理念的具象化呈現。博塔的建築具有幾何感,以簡單幾何組合與變革創造出獨特的複合型空間,這也體現在其傢具與產品之中。他為Riva 1920、Alias等品牌設計了許多經典傢具,這些傢具本身的「建築感」使其成為「空間中的雕塑」。

博塔的代表性項目之一: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心部分承擔了日光引入的斜面圓塔已成標誌。

博塔早年曾深受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現代主義建築開山者的熏陶,而在瑞士山城中又不斷實踐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設計語言,他親歷了社會、時代變遷中的建築流轉。就像由他設計的舊金山MoMA亦在2016年擴建新館,這來自另一間事務所的新設計則凸顯了數字化。採訪時,博塔曾掏出隨身攜帶的紙筆向我們以寥寥數筆勾勒MoMA,在紙上記錄任何想法是他多年的習慣。談及數字技術,他說,「電腦、軟體與數字化的設計手法是方法,是工具,我們不能把工具和建築語言混為一談。建築本身不是工具,是城市的概念和精神。建築設計的過程是對這個城市的思考和解讀。」

短期項目San Carlino教堂雕塑,內部木質結構高達近33米,以3.5萬塊木板拼組而成。

近幾年,博塔亦有一些新項目在中國開展,這包括位於孔孟故里的濟寧文化中心,他同樣拿下了其中博物館的競標,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則獲得了美術館的設計權。博塔對中國的未來感到好奇與期待。「我看過一些中國年輕設計師的作品,我記不住他們的名字,但我注意到他們對於中國傳統與工匠精神的關注,這是一種流動的關注、一種以傳統反射當代生活的關注,這也是一個國際化趨勢。在全球化大趨勢之下,社會快速迭代,文化邊界日益模糊。更因此,設計師們應該慢下來,甚至是停留、回首,找尋自己,挖掘深層的歷史、文化與社會和人性。」

Mario Botta

傢具設計

博塔在傢具、產品領域也十分「高產」!設計過手錶、文具、燈具、器物、座椅及桌子等,創作媒介多元,無論大小,都以對材料與結構的巧思帶來眾多突破性的設計。

Armchair Sesta,1985

Lamp Shogun,1985

Quinta Chairs for Alias,1986

Lamp Zefiro, 1988

GIF

Mondaine Watches,1988

Munari Flower Vase,1992

13 vases,1998/2001/2005/2012

Mario Botta

其餘建築及規劃項目

1960年代在威尼斯時,博塔曾為勒·柯布西耶及路易斯·康工作過,譬如博塔曾與康共同參與議會大廈的設計項目,這些經歷都深刻影響他日後的工作。但是或許又是因生於瑞士提契諾山區,博塔的設計與大自然、磚石等材料更為緊密。在這些看似平實、穩重的建築中,能尋到空間中有致的光影、不經意流動的視角關係。

Garnet小教堂

奧地利

Area Ex-Appiani區域規劃及建築設計,1994-2012

義大利特雷維索

家庭住宅,1984-1988

瑞士盧加諾

Watari-Um藝廊,1985-1990

日本東京

Residential settlement,1992-1996

瑞士Novazzano

Bechtler當代藝術博物館,2000-2009

美國夏洛特市

攝影/ Boris Shiu

攝影助理/ 林半野

造型/ Chen Jin

展覽橫版攝影/ 肖非(清華藝術博物館供圖)

項目供圖/ Mario Botta Architetti

文字/ 吳丹

編輯/ Muriel X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邸AD 的精彩文章:

紅透半邊天的hygge到底是什麼?來問問這位丹麥姐姐

TAG:安邸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