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戰國

舌尖上的戰國

最近利用空閑時間研讀劉向的《戰國策》,原本以為是國別體版本的《史記》,讀了七八成之後,終於發現二者大相徑庭。《戰國策》簡單粗暴點說就是一群縱橫家的忽悠大全,記錄了大量戰國時期外交謀士與君王的辯弈。從某種角度上說,是這些縱橫家的如簧之舌演繹出了戰國戎馬兵戈波瀾壯闊的亂世。

何為縱橫?狹義上說,南北為縱,東西為橫 ,合縱即為聯合東方六國對抗秦國,連橫即為秦國拉攏東方六國利用其間隙為己用。廣義上說,就是戰國時期謀士為名利從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蘇秦,張儀,甘茂,陳軫,公孫衍,唐雎,樓緩,蔡澤等等縱橫家大顯神通,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就可以決定一國的生死。在戰國那個交通靠馬車,交流靠書信的年代,拜在王詡門下,學習點縱橫之術,似乎就可以空手套白狼,在列國之間遊走,用一張嘴名利雙收。而且戰國時期的君臣關係,更像是當今的體育聯賽。今朝為魏臣,明日也可為秦相。今天為大良造帶秦兵攻魏,明日卻能得魏王重用為相。這種看似奇怪卻又合理的關係也是縱橫家遊說列國的潤滑劑。這讓我想到一個笑話:一個富商想給自己兒子一個好的前程,在一次酒會上,他把自己兒子介紹給比爾蓋茨,讓首富把女兒嫁給自己兒子,蓋茨覺得奇怪,憑什麼我女兒要嫁給你兒子?於是富商說,我兒子可是世界最大銀行的副總裁。於是乎蓋茨答應了。富商馬上又把自己兒子介紹給那家世界上最大銀行的總裁,告訴總裁我兒子可是比爾蓋茨的女婿,總裁也答應了富商的要求。於是乎,富商沒花任何代價就讓自己兒子功成名就。這個故事要是放在戰國時代,那就是典型的縱橫家成功案例。可是要是放到信息渠道繁多,交流便捷的當代,那隻能是當一個笑話來說了。

與時俱進不是一句空話,扣住時代的脈搏才能順勢而為站在時代浪潮的頂端。

歷史上就有幾個鮮明的例子。

先來說說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泓水之戰,堅持仁義以大國自居,不肯擊楚軍於半渡,結果大敗不說,自己也駕鶴西去。兵者,詭道也。用兵的目的就是勝利,無所不用其極。宋襄公在用兵上也被周禮所束縛, 實際上是輸在了思維的落後。而春秋末期的孫武就能夠順應潮流,奇正相合,才能同伍子胥以吳國區區數萬之卒攻入楚國首都,開創了兵家用兵新的局面,得以有兵聖的美譽。

再來說說楚漢戰爭後期具有左右戰局能力的三人:劉邦,韓信,項羽。

其中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不在此多說。要聊的是為什麼劉邦最後能開宗立派創立大漢,而韓信項羽只能做悲情英雄。

劉邦其實和嬴政是同時期的人,他只比嬴政小三歲。可謂大器晚成。而韓信項羽都年少成名。拋開劉邦知人善用,和其政治手段,他和另外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思維是站在時代最前端的。個人認為韓信和項羽其實還是屬於周天子時期的士,他們根本就沒想過像秦始皇一樣當一個大一統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而周朝末期,禮樂崩壞,這種制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呈現下坡趨勢了,能夠開創並穩定新制度的人,才能做最後的贏家。

韓信一直都是以士自居,誰相信他,能給他相應的地位與權力,他就跟誰混。所以劉邦封他為齊王,他就願意為劉邦賣命,蒯通勸他自立為王,他也以一個士的身份衡量自己,認為漢王於他有恩,不應背叛。作為一個士人,他已經當上諸侯王,做到極致了,所以不再有任何想法,直到臨死之前,才悔之晚矣。

項羽則更是一條道走到黑。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個楚霸王,然後效仿周天子分封諸侯。結果最後被諸侯們斷送了西楚霸王的美夢,到死還執迷不悟「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其實換個角度看他這句話也對,不是他軍事天賦不如劉邦,而是他沒有應天時而行,逆潮流而上導致自己只能做個無冕之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的文化方舟 的精彩文章:

無辜背鍋的馬服子

TAG:老張的文化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