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據安全無小事,安全隱患何時休

數據安全無小事,安全隱患何時休

撰文 | 執牛耳新媒體 函量、安歌

數據安全無小事!

Facebook這次真的攤上大事兒了。

8700萬用戶隱私數據的外泄,讓Facebook面臨生存危機,也讓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這個創業斜杠青年跌下神壇。

圖片源自網路

北京時間4月10日早間消息稱,就Facebook的用戶隱私政策和Cambridge Analytica數據泄露事件的處理情況,扎克伯格準備前往美國國會作證。

扎克伯格將從在數據安全工作的投資處於其他類型投資之上,保護好社區及用戶安全比最大化利潤更重要等方面來做重點表述。

作為社交平台,Facebook基於其掌握的大量優質活躍用戶和豐富的用戶標籤,從而實現廣告的精準投放作為其主盈利點。eMarketer曾在年初的一份數據報告中預測,2018年Facebook將在美國市場斬獲高達215.7億美元的數字廣告營收。數據泄漏醜聞一出,將直接把Facebook釘在了恥辱柱,與廣告商的關係也微妙緊張了。

執掌好用戶隱私安全和企業盈利之間的這個天枰,關乎企業平台生存和發展,很顯然Facebook並未做好,甚至可以說十分糟糕。然而,這種癥結並不僅僅存在於諸如Facebook、Twitter這樣的巨頭社交網站。

大數據時代,數據的重要性和價值不言而喻,數據的流通和交易也是必然。作為以大數據分析或者以用戶數據進行經營的互聯網企業,都無法迴避這樣的問題:用戶數據在流轉和二次開發使用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數據不被泄露。隨著互聯網信息的融合發展,數據安全不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都變成了共性的問題。

網民一定遇到過這種情形,在註冊或者開通某個平台賬號時,接收到最多的就是是否共享通訊錄或其他信息的提示。當然,可以選擇no,但是say no 後,有些平台就沒有辦法繼續註冊完成,也有些平台依然可以完成註冊且不影響使用。

尤其是近幾年隨著企業對數據資產的日益重視,對於用戶數據的精準分析如饑似渴,甚至還有人進入了「數據=成功」這樣的誤區,但是也不乏很多擁有者大量用戶數據的企業,卻依然抓不住用戶的痛點,盈虧表一塌糊塗。

其實對於用戶的深度價值挖掘才是收集背後的真正意義,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數據基礎的大而全。對於數據企業而言,用戶之於企業的優質與否,分兩個層面,一是用戶質量夠好,經過刺激和針對性投放形成高轉化;二是用戶的停留時間夠長,粘性夠高,用戶的使用場景或者標籤更完整,潛在也是為了轉化。

也有不同意見者覺得用戶的標籤也是隱私被侵犯的一種。如果真這樣,那全球人民基本就不用觸網了。不能一刀切的認為,收到促銷信息買到滿意產品後就是小確幸,收到其他促銷信息就叫囂隱私被侵犯了。

反觀這次Facebook事件,2007年Facebook為增強用戶粘性推出應用編程介面(API),第三方軟體開發者可以開發在Facebook網站上運行的應用程序 Facebook Platform,用戶可以在該平台進行第三方應用程序,這就類似前文所述目前國內的一些軟體一樣,在用戶使用或者註冊時,Facebook與平台上的應用會讀取個人信息,如用戶的個人信息和朋友列表等;而也會因為用戶使用相關應用時二次被獲取的信息。

而Facebook正是忽視了自身數據和第三方應用開發者之間數據流轉的安全問題,導致這次事件的爆發,大量的用戶數據被數據分析公司劍橋諮詢(SCL/CambridgeAnalytica)獲取並進行了其他使用。

對於Facebook本身而言,通過用戶在平台上的行為進行用戶數據的收集,對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最終形成為廣告主服務精準投放,從而實現盈利的最大化。但這種投放模式已經多年存在,卻並不會被認為是用戶數據泄露,主要是因為數據本身在Facebook這一主體內被使用,而且對於用戶而言,已經授權該主體獲取或者對自己進行一定的投放,而這種投放,主要是基於用戶的標籤愛好行為屬性等,而一旦這種數據被流轉到其他主體,尤其是涉及用戶隱私的住址、姓名、聯繫方式等核心信息時,加之其他主體的不當使用,便會造成用戶的恐慌,形成了大規模的泄露。

其實在國內,不同主體之間用戶數據流轉投放的案例每天比比皆是。於是,在用戶的行為數據和隱私數據之間,形成可操作、符合安全標準的規範,規範數據倫理準則和道德準則尤為重要。企業切不可貪圖短時的利益,否則失去的不僅僅是用戶的信任,甚至企業的聲譽也可能也毀於一旦。此次Facebook蒸發的幾百億市值,就是數字生態圈不得不讀的反面教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執牛耳 的精彩文章:

2018 數據領袖峰會將於3月22日舉行

TAG:執牛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