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隱私換便利?大數據殺熟?最懂你的人宰你最狠!

隱私換便利?大數據殺熟?最懂你的人宰你最狠!

前言

近日,網上一則消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拍張照片就能網上配鑰匙,家門鑰匙、汽車鑰匙等等,還能成功的將門鎖打開。

真的假的?拍張照片就能配出和原配一樣的鑰匙,成功打開房門?

有人專門做實驗驗證真偽。據消息,記者在某寶上找到一家看照片配鑰匙、銷量業績高的店鋪。商家表示可以提供防盜門、抽屜等各種鑰匙,價格從10元至60元不等,只需要將鑰匙放在一張和銀行卡一樣大小的卡片上,卡片四邊拍出來即可,第二天就能發貨。對於鑰匙的成功率,商家果斷的回答,包開,開不了退款或免費重做!

為了全面驗證開鎖概率,記者一口氣提出了配製3把鑰匙的要求,分別使用了市面上常用的,根據安全級別劃分的A、B、C級鎖。震驚的是,三級類型的鑰匙打開門鎖的成功率幾乎達到百分百。

曾經,我們原以為安全性較高的門鎖,如今只需要照片足夠清晰,即可通過數控機鑰匙機複製成功。簡直細思極恐,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所有的一切幾乎都是透明的,不論是實物還是隱形數據都能被人窺探加以利用,尤其是各種軟體、平台、網站隱私泄露情況層出不窮。

1

隱私泄露防不勝防?

1月份,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因為他都可以看。

騰訊反應迅速,對於這種懷疑,微信官方回應稱,「我們天天在看你的微信」純屬誤解;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戶的聊天記錄」,聊天內容「只存儲在用戶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上」;微信不會將用戶的任何聊天內容用於大數據分析。雖然微信的態度強硬且及時,但很多用戶仍然不相信。

有微信在的地方怎能少了支付寶。年初,刷屏的支付寶「年度賬單」就被指出竊取用戶個人隱私,誘導用戶授權芝麻信用向第三方提供用戶信息。由於賬單首頁「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議》」的幾個字特別小,用戶很容易忽略掉,會直接默認同意,有律師稱該賬單有侵犯消費者選擇權的嫌疑。眾多網友只能無奈稱自己「被套路」了,默默認栽。

當輿論正在炮轟支付寶時,又有網友懷疑用戶在授權今日頭條使用麥克風後,頭條在手機後台偷偷調用手機麥克風,監聽用戶說話,然後再將講話內容與頭條資訊、廣告進行匹配。今日頭條立馬做出聲明,稱「除非用戶授權頭條使用麥克風,否則無法收到語音信號」;「今日頭條用戶信息積累靠的是用戶點擊,而在技術上無法通過麥克風收集聲音信息的方式獲取個人隱私」。

當時的小編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如今的技術已經發達到如此起步,後台沒有啟用,第三方也可以實現遠程操控???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Facebook被媒體爆料,5000萬名用戶個人信息數據被泄露。如果不是媒體自爆,估計這5000萬用戶被人賣了還在幫著數錢。

正是因為這一醜聞,Facebook市值一周蒸發了3661億人民幣,扎克伯格的凈身家當天就縮水約50億美元。隨後,美國國會議員、歐洲議會和英國議會均要求扎克伯格到場,就用戶數據泄露事件作出解釋,並對此事件開始著手調查,如有違反情況,臉書將面臨高額罰款。

每次都是東窗事發後再來道歉補救,那為什麼不事前預防減少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呢!

本以為,FB泄露用戶數據事件的熱度降下去了,沒想到,李彥宏就個人信息利用問題發表的觀點,一時間又引發眾怒,把百度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加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麼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

有網友表示,請問,我同意讓你做我代表了嗎???在互聯網時代,用戶為了獲取便利,需要讓渡部分隱私,但是企業不能將這種讓渡行為視為理所當然,如果你不能保護用戶的隱私,我憑什麼信任你。

......

遠不止這些,2017個人信息保護年度報告統計了近三年工信部公布的466款不良APP發現,超過八成以上的APP存在強制捆綁推廣其他應用軟體的問題,惡意「吸費」和違規收集用戶信息也合計佔比16%,還有不良APP甚至惡意操控用戶手機的情況。

比如,我們私人的手機號碼,明明你沒有隨意透露給陌生人,但是經常接到售樓中介的電話,明明你只是在網上瀏覽了相關學校的問題,結果家教、私立國際學校電話就接踵而至……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幾乎無時無刻不面臨著信息被泄露的問題。

2

不留下數據就無法生活的時代?

科技是把雙刃劍,大數據也有兩面性!大數據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在享受它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隱私安全被暴露的問題。過去,保險柜、房子等物理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我們的隱私,但如今,隱私已經轉化為各種大數據,只需要網路就能傳遍世界各地。

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在「裸奔」!不論我們是被動還是主動,都被裹挾進這股洪流之中,各個場景下、各個維度的個人數據都被各大平台所掌握。

當你打開手機連接數據網路,就留下了物理痕迹;當你打開瀏覽器查詢資料,又留下了cookie數據;當你在樓下的飯館用手機支付飯錢,就記錄了你的消費記錄、經緯度、口味......只要你用了手機,用了移動網路,就會在電子空間留下自己的痕迹。不留下這些數據,在現在一部手機走天下的社會中,難以舒適生活,甚至難以生存下去。

乍一看,這些數據沒有多大的商用價值,但綜合起來,企業利用這些大數據記錄可以分析出一個人的生活軌跡、消費行為偏好,通過個人畫像提供更具有個人特徵的海量信息。

在網購平台上,可能根據你不經意的瀏覽記錄,它就能馬上篩選出一批符合你審美、消費能力的商品,在你每次打開網頁的時候彈窗推送,堅定你的購買決心;在各大超市,根據資料庫的交易記錄,對每一個顧客的購物清單、消費額、購買時間、當天天氣進行分析,就會策略性的把某些商品捆綁在一起消費,以提高銷售量......試問一下,這些是你自己想要購買的還是系統讓你去買呢?是你操縱APP呢,還是數據在操縱你呢?

有位被稱為「應用達人」的網友表示,有時真不明白這是我自己的選擇,還是大數據的選擇。在習慣接受各種軟體推薦的視頻、餐館和行車路線之餘,也時常感到一絲擔憂和恐懼,越離不開大數據,就越覺得自己在被大數據控制。

奧地利教授維克托在《大數據時代》闡述到:

如果大數據分析完全正確,那麼我們的未來會被精準的預測,因此在未來,我們不僅會失去選擇的權利,而且會按照預測行動,如果精準的預測成為現實的話,我們也就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失去了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既然我們別無選擇,那麼我們也就不需要承擔責任,這不是很諷刺嗎?

一位業內專家曾經這樣感慨:於大數據時代而言,這在本質上,就是一場商家與商家之間,用戶與商家之間的隱私之戰。對於商家來說,誰更靠近用戶的隱私,誰就佔據了更多的機會;於用戶而言,保護隱私,似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偽命題。所以,在大數據時代,你個人信息就是商家的財富、隱形資產、核心商業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業獲取了用戶信息後,還不能提供便利的服務,反而抓住消費者的弱點,衍生出「大數據殺熟」等新業務。

就比如說 ,前陣子刷屏的「大數據殺熟」事件。起因是有網友爆料在使用打車軟體時,同一段路程,同樣出發點,同樣目的地,軟體對兩部手機的報價竟然不一樣。一石驚起千層浪,眾多網友紛紛在網路上曝光自己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一些價格波動較大的行業如線上預訂酒店、網購電影票、網約車等成為「殺熟」重災區。

這就是商家利用大數據所形成的用戶畫像和消費習慣進行精準溢價的商業套路,而這種商家的利益卻是建立在損害消費者的權益上。

人民日報刊文《數據權力如何尊重用戶權利》評論稱,從福利經濟學的視角,針對不同消費能力群體差別定價並非一定是壞事。然而,同一時刻對同一產品的差別定價,尤其是將消費者蒙在鼓裡隨意加價的情形,並不在其列。為了獲得灰色超額利潤,它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已經構成違背消費者知情權的價格欺詐,不為價格法所允許。

如果時間倒退回幾年前,很多人都不在意個人隱私,有可能為了某個小禮品,把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信息告訴陌生人。但是隨著個人信息越來越重要,人們對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加強,個人信息安全的關注愈來愈高。

但事實上,人人都是數據生產者,卻不是數據的控制者。個人信息保護不僅需要老百姓加強安全意識,更重要的是不能粗放管理,要對數據的擁有者提要求,讓他們在獲取數據的同時,承擔起保護數據、保護用戶隱私的責任。只有主動提供數據者規範,被動擁有數據者擔責,這樣才可能建立起信息安全,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原始時代-安全地帶
你心中,是否有一個忘不掉而又註定要放棄的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