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靠給錢讓孩子堅持練琴,用的正確也能成為助推器

靠給錢讓孩子堅持練琴,用的正確也能成為助推器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四年前,我還在懷孕的時候看了一本書叫《Punished by Rewards》(中文版名字《獎勵的懲罰》),當時這本書對我觸動很大,至今還記得裡面的一個例子。

有個獨居的老人,每天下午就會有一群孩子來他院子門口打鬧,打擾老人的休息。於是,老人就和他們說,我很喜歡你們來我這裡玩,以後你們只要來我就給你們一美金。就這樣連續了一周後,老人不再給孩子們錢了,這時所有的孩子都很氣憤,再也不來了,老人又找回了久違的清靜。

這本書讓我對物質獎勵有了全新的認識,因為獎勵的「撤出」,即使一開始是孩子們喜歡做的事情,也最終無法長期維持下去。再後來,小D出生了,我開始看很多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幾乎大部分都是類似的觀點:不能給孩子物質獎勵,這會削弱孩子內在驅動力的。這也是我一直篤信的。

讓我第一次重新思考的是在小D才幾個月時,我們鄰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他兒子以全額獎學金進入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學鋼琴。因為自己從小的短暫學樂器的經歷,我對於這類孩子的印象都是父母逼迫,孩子苦哈哈。

出於好奇,我當時就詢問了這位教授,當年是否出現過兒子不想練習了,然後你們逼迫的情況。教授告訴我,小時候兒子就對於鋼琴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學習鋼琴本身這件事是兒子自己的選擇。但的確隨著新鮮感消失後,伴隨而來的是每天的練習和日益增加難度後,小小年紀的他就開始打退堂鼓了。

當時他們各種鼓勵,制定學習策略的方法都做了,還是沒用。於是他媽媽就提出了一個獎勵計劃,每周可以堅持完成練琴計劃後,周末就給5元零花錢。沒想到這招還挺有用,小傢伙真的每天都能認真練琴一小時了。

聽到這,我當時就脫口而出,「這樣做不會削弱了孩子內在動力?如果哪天你們不給獎勵了,他就不練了?或者他索性某一天直接告訴你們,我不要錢了,我可以不練嗎?」

教授和我說,並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我和我妻子當時都知道,孩子內在還是喜歡鋼琴的,只不過人本能的「畏難」情緒讓他選擇了逃避。這時,我們就需要「推」一把,也就是靠外在動機。但我們都很清楚,當孩子繼續前進後,我們需要逐漸強化他的內在動機,逐步讓內在動機取代外在動機。我們在他半年後就撤離了物質獎勵,之後他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一直是狀態很穩定的。

當時聽教授的這段話還是有些似懂非懂的,但我卻一直記在腦子裡,反覆思考,特別是對比一些主流育兒觀點,時不時拿出來碰撞一下。後來我也遇到了通過物質獎勵暫時「推」小D一把的經歷了,那時再回頭梳理這些,頓時想明白了很多。

再具體展開分享前,先說一下我對《獎勵的懲罰》里的這個例子的新思考吧。這個故事裡的預設條件是我之前忽略的,就是「吵鬧」這件事本身就是孩子自己願意做的。如果本來就是喜歡做的事,不要說是物質獎勵,過度的誇獎本身也不利於孩子堅持下去,做的更好。那再回到物質獎勵,談談使用的幾大原則吧。

有選擇性的使用

激勵人進步和努力的核心有兩個,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不得不承認,現實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事情,當下我們覺得很難很苦,但如果堅持一下回頭看的時候,我們就會感激那段時光的。

即使我們成年人也常常熬不過最初的21天而放棄,即使我們的認知已經成熟到可以理解「堅持下去的好處」的,更何況是孩子呢?因此,物質獎勵可以用的第一大前提就是,不要大大小小任何事情都用,選擇重要並且具有明確目標的任務。

舉例子說,每天練琴1小時、每天閱讀1小時、每天鍛煉30分鐘、每天晚上收拾玩具等,這些都是明確的短期目標。相反的,年底鋼琴考級通過、6月份可以掌握100個字等,這些就是模糊的長期目標了。相對而言,物質獎勵的引入更加適合這些明確具體的短期目標。

當一個人有個每天可量化的目標,並且這個目標直接和「刺激」掛鉤時,他就會更容易堅持,這就是有效使用外在動力的原則。

給是為了今後的「不給」

長期的物質獎勵一定是會削弱內在動力的,這個結論本身並沒錯。因此,當我們決定給予孩子獎勵時,最重要樹立的一個觀念就是,現在的給是為了今後的不給,也就是需要清晰地認識到物質獎勵的暫時性,最終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將外在動力轉化成內在動力。

1、說清楚堅持的好處

千萬不要以為給了獎勵孩子做了,願意配合了,就一勞永逸了。即使是通過獎勵讓孩子完成某些事情,我們也需要清晰地和孩子溝通堅持的意義是什麼。

因此不要只是簡單粗暴地說,「你每天堅持收拾自己的玩具,媽媽周末帶你吃冰淇淋」;而是告訴孩子,「這些玩具是你自己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護自己的東西。你是玩具的主人,要照顧好玩具」。

2、注意引入獎勵的時機

這和建立規則的本質一樣,不要在孩子大發脾氣時我們開始教育,「有話好好說」,我們都知道這樣效果不會好。好的做法是在平時,我們就需要和孩子溝通對他們的期望。

獎勵也是如此,不要等到孩子不肯做這件事的當下,我們才引入,「你現在起床,媽媽待會給你10元錢當零花」。這樣的做法我們不僅沒能讓孩子明白做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所在,同時也讓孩子建立了一個錯誤的因果關係,「我不起床才會有零花錢」。獎勵是激勵正面行為的重複發生,而不該變成沒轍後的收買。

3、正面強化內在動機

我是發自內心認為每個人包括孩子都是有讓自己變好的內在動機的,這是每個人對於自我印象建立的本能。因此當我們通過獎勵讓孩子開始做某些之前不情願做的事情後,過程中我們需要去提醒他,這一個小小的改變帶來的心理變化。

孩子今天收拾了玩具,即使你知道他是因為周末那個冰淇淋,也記得當場告訴孩子,「你把玩具全部放進了籃子了,遊戲墊上整齊了很多,寶寶作為玩具的主人可以照顧好玩具了呢」,強化孩子行為帶來的影響,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這麼做了原來還有除了得到冰淇淋以外的「好處」。

獎勵的撤出要及時

等到孩子慢慢可以從堅持這件事本身收穫到更好的反饋後,我們就需要開始將獎勵撤出。這裡分享一個小D的故事,我覺得這個經歷就是很好詮釋了如何正確使用物質獎勵的過程。

小D曾經因為早產導致大運動落後。她當時每天都需要康復,要做很多「高強度」的運動鍛煉。記得當時訓練走路時,小D已經過1歲,開始知道康復辛苦了,各種不配合。

康復師和我就會進行獎勵,那時她最喜歡小豬佩奇的貼紙,我們就答應她,如果每天她和康復師一起完成XX,就有兩個貼紙。這個激勵對她來說特別有用,但同時我們會告訴她,小D這樣訓練,是為了讓小D更加強壯,這樣就可以走路、奔跑、跳高,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遊樂場玩耍(強調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而不只是獎勵本身)。

之後,只要她每次做到了,我們都會及時肯定,「這個動作很難,小D經過努力做到了,這樣小D就更加強壯了,強壯後我們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然後還會和她一起憧憬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滑滑梯的場景,每次她都會由衷地自豪和開心。

這樣慢慢地經過1個月左右,我們發現隨著小D肌肉力量提高了,這些訓練對她來說不是那麼難了。同時,她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讓自己強壯」的好處,康復中的哭鬧就少了很多。於是,在第二個月開始的時候,我們和她一起舉行了一個「慶祝儀式」,叫bye bye sticker, I"m getting stronger(再見貼紙,我變得更加強壯了!)。

這之後的康復訓練我們再也不需要靠貼紙激勵,即使再遇到其他高難度的訓練,我們都可以通過提醒她當初學習走路的經歷來鼓勵她繼續堅持了。這時,我們就知道「讓自己強壯,讓自己變好」這份內在動力已經在她心裡建立牢固了。

物質獎勵可以成為「孩子暫時不願意做某些重要的事」的助推器,但千萬不能把這個當成育兒的慣常手段。只要嚴格遵守這些大原則,不僅可以適當推孩子一把,也不會破壞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今天分享的應該也算是自己學習育兒的成長曆程吧,以前總覺得學的越多就越焦慮。後來我發現自己只學了結論,而不是知識。記完結論後的生搬硬套,自然就會有焦慮。但如果想明白了推導出這個結論背後的一系列理念,自然就能越來越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氣勢了。

大J叨叨叨

現在每次開團後,我都不忍心看後台留言,總是好多好多的「哭喪臉」,讓我補團。我真的沒想過飢餓營銷的,但不認可的產品,庫存再多我也不會開的。我開團的選品標準一直只有這三樣:自己認可產品的理念,女兒用過體驗很好,價格還要比現有渠道便宜。

所以,很多產品我都是用了一個又慢又傻的方法,就是主動去聯繫品牌方磨價格,主動交訂金預定貨,然而似乎每次都訂少了。

關注我的人越來越多,願意和我一起學習成長的人越來越多,願意和我一起買買買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對我來說,我想堅持自己的「傻」和「保守」,這樣我才能不辜負大家的信任。

謝謝大家每次團購的能量如此之高,也希望大家能理解。對新關注的朋友們說一下,我開團不定期,但每次開團的前一天第二條推送就會有預告,一般來說,開團當日的第一天付款都能買到的。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大J小D

我已經寫了800多篇原創文章了,想看更多歷史文章,歡迎點擊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