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茶事的兩類八門

中國茶事的兩類八門

中國人喝茶可謂歷史悠久,在茶文化歷史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兩大類「茶門」。

其一,是民俗類「茶門」。此分四大「茶門」,其中茶事最為普及豐盛,最具風氣特色代表的城市,東有杭卅,西有成都,南有潮汕,北有北京。

當今的大品牌,都出自這四大「茶門」茶氣極盛的城市裡。

1~杭派「茶門」

茶風講究的是「精緻」

「青梁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話契禪心」,西湖邊上的青藤茶館,已成為杭州上千家茶館的代表。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的建築風格,木圈椅、紅緞面、吊蘭悠長地從身邊滑落。最為驚艷的是處處可見的木雕飾品,可嘆是「天下之首」的東陽木雕,把「古色古香」發揮到極致。坐在西子湖畔,讓身穿青灰色長袍的「太極茶」茶師沏好一壺茶,茶未飲人已醉。

2~川派「茶門」

茶風體現的是質樸的親民。

四川人享受生活的自然,在成都的茶事中人們√對樸實自然的追求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一點上比起揚州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川派「茶門」喝茶,那才叫真正的「擺龍門陣」、喝「大碗茶」,不刻意追求茶的品質及喝茶的環境。大樹下,涼棚中,隨意擺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茶之外的生活狀態。唯獨用長嘴茶壺倒茶的技法,樣式繁多,有很多個門派,「峨嵋」、「青城」等等,一直也是難分高

下的。

3~潮汕「茶門」

考究的是「功夫」。

潮汕「功夫茶」,名揚海內外。特別是對台灣的茶俗影響甚深。台灣學者連橫(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祖父)曾經在《雅堂文集》里總結到:「茶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位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台灣學者連橫(1878—1936)詳細記載了閩台兩地飲茶的習俗:「台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連橫生動描述了當時台灣茶人不僅品茶方式與福建相同,而且武夷岩茶深受台灣茶人青睞,功夫茶從選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用水取自山泉,欖核為炭火,用小爐煮開的水甘甜醇美,味道醇正。茶葉以烏龍、鐵觀音等為上乘。茶具是一套精美的工藝品,茶缸、「孟臣罐」和三隻薄如紙、聲如磬的小巧玲瓏茶杯,還有茶葉罐和水孟配套,故潮汕人素有「茶三酒四」之說。至於斟茶「套路」更是講究,「高沖低篩,淋蓋刮沫,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樣泡衝出來的茶湯色如琥珀,味道香郁雋永。

4~京派「茶門」

宣揚茶的世俗貴氣。

皇城根下,任何東西都要沾著大氣、富貴在裡頭。北京的老舍茶館是其一代表,茶樓顯得雍容華貴。大紅的燈籠掛成串,台上鑼鼓震響,京劇唱罷相聲接台,直來直往。茶藝服務員大多自信滿滿,常給茶客普及茶的小知識:喝綠茶要用玻璃杯、喝花茶要用蓋碗、喝鐵觀音要用功夫茶具,絲毫含糊不得。作為新客,也樂得聽一番熱情講解。喝茶能喝出各地的民俗氣息來,一壺茶,沖泡出的都是當地的民俗民風。琴箏悠悠,笛蕭陣陣;京腔崑曲、潛吟低唱;細酌慢飲一盞茶,凝神品味,感受著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愉悅美感、一天的疲勞似乎悄然消釋。

其二,修養類「茶門」

1~文人「茶門」

文人學士重「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濁揚清助文思,交朋結友尋知己。

2~隱士「茶門」

說起茶道和茶藝的起源,還是屬於隱士。而要講茶道茶藝的神韻,則不如講一講中國茶聖、隱士陸羽的故事。陸羽,字鴻漸,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隱居,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茶仙」,奉為「茶聖」,祀為「茶神」。

3~道家「茶門」

道家論茶重「茶之功」,假茶之氣達疏通經絡之功,以葆身盡壽,羽化登仙。道者修道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尊生、貴生、忘坐、無己。道家飲茶追求對自然的回歸,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品茶時樂於與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飲茶有助於道家靜功養生術的修鍊,可以調氣息、和陰陽、提精神、活躍思維、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使奉道者進人清虛之境而得到心靈的凈化,神清氣爽,從而激發修道的毅力與悟性。茶助修道的奇用,在金代「北七真」之一馬鈺的《長思仁·茶》詩中便有描述:「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茶是上天對道家修道的恩賜,茶可提神,增強功力和道行,體悟自然,實踐無為之為。所以,茶對道家來說是「無為茶」、「自然茶」,是養生增功茶。道家把茶推向「修真養性」的境界。曾經以「盧仝七碗茶」名傳茶史的盧仝,寫過一首《憶金鵝山沉山人》,詞中認為,不必煉什麼九轉金丹,也不必讀什麼道家經典,只要以喜悅的心喝茶,就能體會道家修行的真意,也能得到長生。」道家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追求「無己」、「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無己」,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己,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己」是道家「茶門」對心境的最高追求。

4~禪宗「茶門」

禪宗重「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假茶事觀己心,參禪悟道,見性成佛。宋代禪師克勤(1063-1135年)以己之身心多年體證,印證茶之大用,並經書贈參學的只本弟子四字真訣「茶禪一味」。茶,寧靜清雅、淡泊除欲、品格獨高,備受僧道所用。自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即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苦澀清涼,有助僧人的修身養性。品茶之風最早也是在僧侶中流行,意在提倡禪茶一味,以茶禮佛。到了唐代,種茶、烹茶和品茶在寺院中已相當普及。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所有人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好時光,好朋友,好茶會,好心情,好有趣
多少年的茶葉稱得上老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