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承受不起太多孤獨

我們承受不起太多孤獨

孤獨,

是每一個漫長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個主題,

聽起來有憂傷,

也有驕傲。

何為孤獨?

為何孤獨?

今天讓我們來簡單地聊一聊。

心理學定義

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具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需要,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

當某種社會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對社會關係的渴望與現實擁有的實際水平產生差距時,人們就會感到孤獨。

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

一個人可在眾人參與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在眾皆歡樂的熱鬧社交場合而仍深感孤獨,也可在漫長的獨處中毫無孤獨感。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飢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一一那就是全然的孤獨。

雖然輕微的、短暫的孤獨不會導致心理與行為的紊亂,但長期的或嚴重的孤獨則可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產生原因

孤獨產生的原因很複雜,它是一種綜合因素的產物,是每個人所遭遇的內外環境中的種種不利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

①情感缺乏

在一切成熟的人際關係中,都免不了失望的成分。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面對失望。但為什麼有人做不到呢?

心理治療師莫·勒阿在巴黎主持一家心理咖啡館,她解釋說 :「罪魁禍首就是這句抱怨『沒人喜歡我』。」在她看來,這樣的抱怨總是來自那些童年時期缺乏愛,或至少覺得沒有得到足夠愛的人。她認為:「沒有哪家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的愛。」

②溺愛

那麼溺愛呢?被溺愛的孩子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有人寵護著。成年之後,他們會向別人成倍地索求,覺得人人都該對他好。

他們對愛的無度索求和永不滿足,往往嚇跑身邊的人。當然,毫不奇怪,其他人的這種反應更是讓他們確信:「沒人喜歡我!」

③自戀

不習慣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歸罪於他人,怪別人沒有對自己付出更多,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勒巴斯蒂認為:「他們對一切的解釋都是從自己出發的。」在這種自我中心的背後,隱藏著深深的自我陶醉和過度敏感。

艾麗·昂貝則認為,對他們來說,被人愛總意味著:「最受寵愛」。她說:「他們尋求的不是愛,而是最愛。」

為了保護自己,這種人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遭遇歸咎於人,就像勒巴斯蒂所說:「跟自責相比,責怪他人不愛自己當然更為容易。」

GIF

④缺乏自信

因為不自信而感到孤獨,與周圍保持不好合適的距離(「哲學因素」)。

美學、社會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各個學科著作中「可以」找到無數有關論述。具體地說,也是一種見不得別人變好的心態,原因在於:沒有跟身邊人建立起信賴關係(或說確立自己的交往信賴制度)。

有時候,我們需要關上門窗,孤獨面對自己,但請注意:不要過分沉湎於孤獨,終究還是得走出來的!

本文編輯:黃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商大心理 的精彩文章:

也許,這就是心安的愛情

TAG:浙商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