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跨越600年收藏民間文書10萬件

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跨越600年收藏民間文書10萬件

自2013年7月開始,浙江師範大學浙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張湧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胡鐵球為首的學術團隊,多次到浙江中部、南部展開田野調查,廣泛搜集各類民間文書。迄今為止,共購藏元明以來民間文書近10萬件,在此基礎上成立的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成為國內外收藏浙江契約文書最多的機構。

長達15米的武義縣陶村地方圖、清代的護照、明朝的賣山契、縣衙告示……經過浙江師範大學文書學術研究團隊4年多的累計,民間文書存量從稀少變成了近10萬件。

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坐落在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四樓,目前共收藏了元明以來民間文書近10萬件,時間始自元代泰定四年(1327),一直延續至建國初年,時間跨度近600年。形式上以土地契約、魚鱗圖冊、訴狀、歸戶冊、實征冊、分書、賬本、書信等為主,另有少部分功牌、布告、門牌、信票、護照、雜字、鄉規民約等。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家范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王老今年已經79歲高齡,在見到館內一幅長約15米的清末武義縣陶村地方圖後很是激動,「我見過很多的契約文書,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長並且保存的這麼好的。」王老讚歎的這幅地方圖,總繪了陶村整個村莊的田土地貌,準確標示出了山川河流的情況,其精細程度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不少前來參觀的人都對這幅地方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據介紹,較之以往學界搜集和出版的民間文書,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所藏民間文書具有「時間跨度長、歸戶性強、保存原始形態」三個鮮明的特點。以往國內外搜集出版的民間文書,除徽州文書之外,基本上都是明清以來遺存的文書。而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所藏民間文書最早始自元代泰定四年。如遂昌縣大拓鎮全氏家族的286件文書,包括2件元代地契、56件明代地契、102件清代民國地契,文書記載了其山地歷經六個多世紀的流轉,仍由同一家族種植至今,堪稱活的土地檔案。

並且浙師大文書學術研究團隊在開始就制定了按戶收集、原籍購藏、標明來源地的原則,這既保證了作為文物資料免受破壞和流散,又注重了研究資料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據歸戶初步統計,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所藏民間文書已超過600戶,每戶大都在百件以上,多則將近千件。魚鱗冊研究專家欒成顯在徽州已耕耘多年,他在浙學高峰論壇上表示:「魚鱗圖冊代表了古代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對於研究過去田土的自然形態、土地佔有形態、租戶關係、社會基層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以外,中國契約文書保存了大量最原始形態的契約文書,以往民間文書的收集多注重內容,而忽視對原始形態的保護,常常將看似不想關的外部紙包直接拆除或扔掉。事實上,整戶契約文書里若干個小紙包都是獨立的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通常包著數張契約,這個契約往往具有某種關聯,常以業主或土地因素聯繫在一起。

關於這三點,浙江省社科聯主席邵清現場點贊說:「浙師大是走在前列的。」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所藏民間文書是反映元明以來民間經濟活動、地方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既具有鑒古觀今的重要文物價值,更具有研究地方社會和歷史文化、經濟、法律、語言等多方面的重要學術價值,明史學會會長陳支平稱它為「中國東南亞區域搜藏和整理民間文書最具學術積累的文獻寶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關係
方利民:中國餖版水印之源流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