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銀花內服清熱,外敷解毒

金銀花內服清熱,外敷解毒

金銀花始載於南北朝時期的《名醫別錄》,原名忍冬,因其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明代以前的醫藥書上都是以忍冬為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忍冬處處有之,附樹延蔓,莖微紫色,對節生葉,三四月開花。花初開者,蕊瓣俱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呼金銀花,氣甚芬芳」。自此以後,葯書上便不再以忍冬為名,而都以金銀花為名。

金銀花味甘,有小寒。因其寒而能清熱、解毒,故金銀花長於治療各種腫毒、癰疽、惡瘡。

《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痛疽發背,不問發在何處,發眉發頤,或頭或項,或脅或乳,或手足,皆有奇效。鄉落之間,僻陋之所,貧乏之中,藥材難得,但虔心服之,俟其疽破,仍以神異膏貼之,其效甚妙。

用忍冬藤生取一把,以葉入砂盆研爛,入生餅子酒少許,稀稠得所,塗於四圍,中留一口泄氣。其藤只用五兩,木槌槌損,不可犯鐵,大甘草節生用一兩,同入沙瓶內,以水二碗,文武火慢煎至一碗,入無灰好酒一大碗,再煎十數沸,去滓分三服,一日一夜吃盡。病勢重者,一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

在古時候,金銀花是治療一切腫毒的良藥,不管是已經潰爛,還是尚未潰爛的,都取金銀花外敷並內服。這固然是因為金銀花長於清熱解毒的功效特點,但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古時交通不便,缺醫少葯,特別是鄉野村落,醫藥愈加難得,所以但凡是身上出現腫毒,不管發作在哪個部位,也不管是否已經潰爛,權且都以金銀花外敷、內服治之。

金銀花外敷法:採花連帶莖葉搗成汁,然後加入米酒調至糊稠狀,塗於腫毒處,塗抹時只能塗於腫毒四周,須留心以便毒熱泄出。

金銀花內服法:金銀花一兩,水二碗,武火煮沸,文火煎至一碗,分作三服,一日一夜服盡,自覺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

金銀花藥用方式非常靈活,可以外敷、內服,也可以泡酒、代茶,還可以製成丸藥。但不管是哪種藥用方式都是取金銀花清熱解毒的功效。只不過外敷內服的藥用方法適用於腫毒已成,急切需要拔毒,而泡酒、代茶、以及丸藥的藥用方式則多是用於預防,身上並無瘡疽腫毒。

/完/

抱朴言,至美中醫、至朴之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銀花 的精彩文章:

當心!它可能不是「金銀花」或「五指毛桃」,有可能是致命的「斷腸草」

TAG:金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