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家專訪王蟄子:藝術這件事情上,我致力做到眾人皆知

獨家專訪王蟄子:藝術這件事情上,我致力做到眾人皆知

為什麼說博物館和藝術館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因為有且只有他們遺世獨立,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一直以旁觀者的視角站在那裡,記錄城市發展的始末。

系列西安館長人物集合,以饗讀者。

本 文 約 36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min

人物介紹

王蟄子,西安美院視覺傳達學士、新南威爾士大學設計碩士、營銷心理碩士、西安交通大學EMBA商管碩士。多年從事創意與設計相關工作,先後在多家4A廣告公司及國家禮品單位從事創意設計工作。現任西安新藝術中心館長、TEDxXian創意總監。

▎採訪手記

4月2日,台灣天才女詩人葉青去世了。她留下的詩作里有一首《大雨》是這樣寫的,「 雨下大了/理應你是在屋裡/但我怕你被其他東西淋濕/歲月之類/人群之類……你始終不會懂我在為你擔心些什麼/雨是不會停的/有些時候雨是不會停的/並不管你是否有傘。」

這首詩,像是葉青寫給戀人的,一年前的夏天,在NAC西安新藝術中心,辦了這樣一場「分手」展覽——把各種曾在很多人戀情中留下的「信物「彙集起來,塗染成白色,放在一起展覽。

▲「白——分手主題實驗展」前言

整個場館一片白,卻不是空蕩蕩的白,而是沉甸甸、充滿故事的「白」,一個被塗成白色的足球、一個不知道裡面裝滿多少傷心信息的手機、一封封掛在牆上由觀展的人留下的戀愛絮語……

就像葉青那首詩一樣,如果消逝的愛是不可避免的命運之雨,那麼NAC策劃的這場展覽,就像是一把擋雨的傘,讓那些對愛情心碎和憧憬的人們,在一片白茫茫之中,追懷、致敬或者默默回望。

讓館長王蟄子沒想到的是,這個布展僅用一周之久的展覽,在開放的36天中,共有數萬人前來觀展,人群來自全國近30個省份,其中有6209個人在特為觀展者開放的區域里,留下了自己的故事,那是一張做成檔案樣式的空白信封,上面留著來自各地的人的不同戀愛故事……

傷心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分階級和取向,不分國界和時間,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它,並能自由地選擇讓它停留在心裡,或者遺忘。也正由於這個原因,讓這個本來看起來傷心的展覽,打動了這麼多人。

這樣的展覽在NAC還有很多,重新思考「序列」意義的「序的具象實驗展」,彙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人作品及城市精神人物的「了不起的西安」城市人文藝術展,邀請青年畫家把大眾上傳的「Ta所愛的人」照片畫成珍貴畫作的「繪我所愛·Painting Love」主題畫展……

這些展覽最大的特點除了創新,更重要的是,其靈感採集、展品雛形都源於民眾,對此王蟄子的思考是,「在藝術這件事情上,除去策展環節,我們最在意的就是傳播,讓更多的人感受藝術所帶來的思考是我們要做的事。」

最開始,她想要將這個新興的美術館做成一個與孩子更親近的地方,「我希望孩子離這裡更近,離藝術更近,希望給予未來更多的指引,尋求更多的可能性」,這不僅符合自己在策展時將藝術「做廣「的思路,她同時也認為NAC在西安眾多的博物館中,「還只是一個孩子,擁有無限可能性。」

所有的行動都在逐步地發展中不停在變化,在NAC建成後的三年里,她發現這裡慢慢成為了「都市年輕人情感表達的窗口」,她和團隊人員不僅一起策划了各種有趣的展覽和活動,同時也有其他各異表達青年人主張的組織——TED、果殼、泥巴創客等,都在這裡舉辦過不同的活動。

總會有人在這裡呆很長一段時間,看展的時候,參加活動的時候,甚至還有人在某次看展時在展館裡大哭,工作人員默默的在他身後送上了紙巾。

她看重普通民眾對館內展出的每一場展覽的反饋,迄今為止,他們舉辦的各色互動展覽中,參觀者留下的互動藝術品達到上萬件。展覽結束,他們也不會將這些展品隨意處理,「繪我所愛」里那些描繪親人的畫作,如今還掛在通向二樓的階梯處。

這裡幾乎成為西安最重要的年輕設計者和創意人的彙集地,而和朋友們一起做成這一切的王蟄子覺得這並不偶然,與她此前的經歷有關。

從美院畢業後,她在當時最頂尖的文博雜誌《收藏》做了兩年編輯,而後去了上海,分別在兩家國際知名4A廣告公司做創意設計工作,後來在國家禮品單位琉璃製作部門擔任設計。直到2013年她回到了西安,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辦起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並在2015年開設了NAC西安新藝術中心。

這些跨界經歷對她來說,都是順理成章。在做美編的時候,為了讓每一件文物的實物與圖片呈現的色彩保持一致,她背下了整個色譜,這種對細節的要求落實在每一張雜誌里出現的圖片上,無論是封面還是插圖;而在4A廣告公司里,高強度的工作磨鍊了她有關創意和策略的思考方法,也是在那裡,她開始意識到「創意是一種科學推演」;在做琉璃品設計時,卻讓她重新找到了一種想要回歸的衝動,將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與西方高端水晶製作工藝做結合,也是在這個時候,她想要回到西安。

她對西安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說特殊其實也平常,那種老西安身上所秉持的驕傲和厚道,在她身上都能看到。「西安人兩隻手,一隻手掰饃,一隻手寫字」,她說從小學書法,逛碑林,在她看來,這樣的經歷就像法國小朋友在盧浮宮裡看梵高一樣,擁有同樣濃度的文化自豪感。

對於觀展,最打動她的一個時刻卻不在盧浮宮,是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那時她已經決定要回西安,卻還沒想過自己會在未來做一個美術館。LA郡立美術館中有單獨的中國系樓層,她在那裡看到一個美籍華人母親帶著兒子站在一幅中國的山水畫前,兒子問媽媽這是什麼,媽媽回答,這是中國水墨畫,我們中國畫不止是「像」,更講究意境。雖然只是粗淺的特徵分類,但是這位母親對於祖國文化的感知和自豪打動了她。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和理解到文化是全人類的,我相信這個美裔華人孩子,在那一刻看到這幅國畫的感覺,就像我小時候在碑林看到那些碑石的感受是一樣的。」我們都在通過這些與所有理解它的人對話。

如今的NAC就在藏在一片古老城牆之內,王蟄子希望,之後還能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走進這裡,感受到藝術帶給生活和自我的改變,她還記得那一天清晨,還沒開館,有一個年輕人扶著老人站在門外等著看展,「這是最美好的時刻」,她說。

採訪實錄

人物西安:如果把西安的各種館比作一個大家庭的話,西安新藝術中心扮演了什麼角色?

王蟄子:像一個孩童,那種只知道玩的孩童,它依然在學習,能給你帶來很多的新鮮感和歡樂。小孩會給很多人帶來歡樂,在它的些許變化中,你能發現一些樂趣,與此同時,大家都在憧憬它的未來,就像對待孩子一樣。

人物西安:當遊客參觀完美術館的時候,他們會對別人說一句話的感受,你希望是什麼?

王蟄子:希望聽到他們說,「我今天看了個展覽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其實是非常高的評價,因為它的概念非常廣泛。我們評價一個人「有意思」,評價一部電影「有意思」其實都包含著一種正能量。我希望生活中很多重要的時刻都不那麼嚴肅,凡是「有意思」,是能夠把握感知,跟隨自己的目標。

人物西安:如果不考慮這麼多城市責任感,會怎麼去辦館?

王蟄子:希望辦一個像迪士尼一樣的館,迪斯尼特別好的是體驗,很多(美術)館都缺乏這些,它們都帶給大家的可能是模糊的感受,而不是置身其中的體驗。當然不像迪士尼那麼遊樂,而是一個近似於它的體驗的卻又接近藝術的地方。我希望孩子離這裡更近,我們應該給予未來更多的指引,尋求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關注孩子在藝術這塊的認知。

人物西安:如果讓您和館裡的某個工作人員互換職位,您會選什麼?

王蟄子:我想當夜班大爺,我很享受一個人在館裡的時刻。過年值班有過這樣的情形,館裡門是關著的,很安靜,就連在二樓的貓脖子上的鈴鐺也能聽到,沒人打擾你,會感覺時間擴大了。

人物西安:館裡有文創產品嗎?它們是如何開發設計、布局經營的?

王蟄子:我們的文創產品現階段都是為展覽服務的。好的文創只要考慮三點,第一價值,第二空間,第三通渠。我覺得很多人對文創的內容糾結太深,其實內容只是價值的一個支點。是否上升的市場空間和怎麼售的渠道才是最終完成設定目標的重點。比如之前的「序」展就有售一個周邊海報,那是一張「一天等於一年」的日曆。

人物西安:新一年有什麼辦館計劃?

王蟄子:新一年我們想升級自創的幾個展覽,再引進一些展覽。自策展其實挺像拓展訓練,每次團隊一起創作的過程特別好,還會有志願者和粉絲們的參與。前幾日還專門去談了一個國際知名的攝影展,我們如果真的能拿到版權,希望可以在本身的展上再疊加寫自己的創意和操作,再用我們的套路去傳播,讓更多的人來看。

『快問快答』

??你認為最完美的快樂是什麼?

工作帶來的享受

??你最希望擁有那種才華?

極快速學習所有語言的能力,甚至動物的語言

??你自己的哪個特點讓你覺得最痛恨?

情緒化

??你最喜歡的旅行是哪一次?

從上海飛回西安,因為航班被滯留在杭州,就去逛了西湖,下著雨的冬日西湖,我覺得是真的西湖

??你最珍惜的財產是什麼?

感情

??你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好像沒有什麼特別遺憾的

??你最看重朋友的什麼特點?

真誠

??如果你能選擇的話,你希望讓什麼重現?

回到初二時,學理科做建築師

??你認為和西安最像的城市是哪?

沒有

??你最不希望西安的哪一點被改變?

人情味

| 你或許還想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物西安 的精彩文章:

TAG:人物西安 |